尚妍妍
摘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各大高校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已经不仅仅围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也已经走在前列,我国现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以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是必然的。作为农业院校,更应结合实际,发挥专长,大力开展与学生所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实践内容,鼓励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如何将社会实践与农业院校特色紧密结合以及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社会实践;青年学生;素质提升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我校作为吉林省重点院校,对服务地方经济,农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更应该紧密结合农业类专业知识,将实践开展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一、社会实践的广泛积极影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具体表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随处可见的大学生,优越感逐渐殆尽,发展方向更是模糊不清,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综合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敞开大门,走向社会,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目前,相当部分的青年学生在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和拒绝贡献社会,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横着一条不浅的鸿沟。社会实践能萌生责任意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实践也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
二、社会实践与学校特色的紧密结合
我校作为吉林省重点院校,承担着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任,结合党中央、省市等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吉青家园”、“校地对接”等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2016年,我校共组建了565支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其中9支国家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15支省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共有315余名指导教师和5300余名大学生分赴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浙江、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等20个省市、自治区和全省9个市州,并首次踏出国门远赴泰国,开展以科技支农、企业帮扶、义务支教、关爱民生、挂职锻炼、文化传播、社会调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校各团队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0多个,直接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次,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600余项,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有价值信息1500余条,建立大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30余个承接了团省委“农业专家指导团”项目,选派相关领域专家赴省领导包保的精准扶贫点开展帮扶活动,有效的推动了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成果。
作为农业类院校,组织学生去到省内周边乡村,为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真正去观察,去体会在田间耕作时的感受,可能要比在课堂上坐一个半小时听课来的更加直观。社会实践与我校特色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就是“百村千户”调研服务团,学生自发组织团队,分别奔赴吉林省内各个村落,集中调查土地流转问题,调研结束后,形成报告,发表在吉林省委内部刊物上。在这个调研过程中,青年学生会更加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下到基层,走出象牙塔,了解真正的社会基层现状,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将是一次洗礼。
三、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的促进作用
洗礼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导入正确主流思想。在实践活动中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讲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各地大力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宣传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省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奋发成才的责任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我校以农业类专业为优势,组建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团。重点发挥农业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技能优势,组织他们在前期必要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网络信息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将科普宣传融于支农服务中,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技术员。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农产品营销比赛等活动,针对农村基层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也在实践中,向一直在田间的农民汲取宝贵的经验。
提高学生在毕业求职中的应变能力和成功率,我校组织校企共建服务团。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业园、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等方面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共建企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实习、调研、专业技能培训等专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依托学校、专家及校友资源,联系与我校相关专业契合的企业,重点派驻大二、大三的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为就业择业积累宝贵经验。同时,选拔一定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或承担相关课题研究的博士、硕士生派驻企业,实地考察生产技术及运营状况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决策参考,为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志愿服务也是我校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在前期准备中,组成大学生爱心奉献志愿服务团。赴社区、乡村等,对老弱病残、低保家庭等进行帮扶,赴敬老院、孤儿学校等开展志愿服务,将我校学子的爱心播撒在吉林大地上。联系社会有关方面捐赠图书,巩固乡村图书站(室)建设,帮助建设一批新的“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开展读书活动和文明新风宣传,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大学生义务支教也是学生近些年来乐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青年学生充分汲取我校师长暑期云南、甘肃、湖南支教的成功经验,深入祖国各地贫困乡村、灾区,继续开展暑期大学生支教服务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送去文化知识、送去生活所需、送去我校学子的深情关爱。
四、结论
实践育人是基于当前教育教学形势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长期、系统的育人工程。我们将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同时,使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勇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3)
[2]宋珺,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实践与探索,2012(7)
[3]何勇,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论析[J].德育新思维,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