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妹花 张帅权 高阳 朱瑞芬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血管介入治疗以其安全、方便、快捷、损伤小的特点越来越赢得医疗界及患儿和家属的关注[1]。尽管血管介入方式已在儿科普及和完善,但介入治疗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在预防或降低患儿并发症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成功经血管介入治疗的患儿3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47例,女1753例;年龄1个月~12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造影术计2289例;脉管畸形711例,包括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KT综合症、KM综合症、PW综合症、混合畸形、血管瘤患儿。按住院时间将患儿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患儿作为试验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在全身麻醉下应用Seldinger技术[2]经腹股动脉(多选右侧)穿刺置鞘,将引导管送至目标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导管进入病变部位行检查术或者治疗术。术毕穿刺处加压包扎回病房。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手术后护理,如口腔护理、定时翻身、预防伤口敷料污染等护理;术后保证患儿合理作息,能保证患儿身体机能的正常状态,从而加速患儿的预后康复[3]。麻醉术后3 ~ 4 h内仍需禁食水,其目的是麻醉后患儿未完全清醒,意识模糊,容易造成呛咳,胃内容物反流,预防肺部并发症[4]。术前患儿禁食引起饥饿,而儿童一般难耐饥饿,同时术后需要卧床制动,麻醉刚清醒的患儿容易烦躁、哭闹,需要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关爱与讲解,采用讲故事等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首次喝少量温水时要在护士现场指导下进行,观察患儿吞咽是否协调,有无呛咳;由于术前禁食水和麻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5],因此食物要从少量流质开始[6],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并嘱其进食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因造影剂粘稠度高[7],患儿可以正常饮食后嘱其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1 心理护理 临床观察,接受手术的患儿约90%存在恐惧、焦虑心理[8],过度的焦虑、抑郁可影响其生命体征,给手术后康复增加困难。较小年龄患儿由于环境改变以及父母焦虑情绪的传导也易出现哭闹烦躁,极易出现体温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易造成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还易造成过度用药,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患儿及家属由术前对疾病的恐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到对术后效果的不确定性的忐忑,都会影响患儿心理状态,医务人员需观察患儿的病情,了解患儿及家属的诉求,做到有针对性沟通和交流。如给患儿及家属讲解具体病情,以往同种手术成功率,提高其术后医从性,减轻其焦虑情绪。
1.3.2 做好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主动亲近患儿,向患儿、家属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介绍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意义、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与患儿沟通包括语言和身体交流。根据患儿年龄和疾病特点营造温馨快乐的氛围,如玩玩具、讲故事、做游戏,使患儿敞开心扉,消除患儿拒绝、恐惧心理。
1.3.3 穿刺部位的选择 股动脉因其管径较粗,位置表浅,背侧有骨盆支撑便于压迫止血,少变异,且周围无重要的组织、器官,所以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最常用的穿刺部位[9]。股动脉穿刺点是经血管介入治疗手术唯一皮肤创伤点,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情况选择管径粗细合适的穿刺针,因导管管壁的厚薄不同,相同F数的导管内径也不一定相同,选择动脉鞘管型号过大、穿刺位置过高时易损伤血管壁、压迫时位置偏低、压迫时间不够、多次穿刺均增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因此,穿刺部位和穿刺针的选择至关重要。
1.3.4 发热护理 由于穿刺和治疗原发病,在不同程度上对组织有损伤可能出现发热,每天测体温4次并详细记录,一般体温保持38 ℃以下,当腋温超过38.5 ℃时,要积极降温处理同时保证患儿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汤、果汁,大汗及时更换衣服,遵医嘱对症治疗。
1.3.5 疼痛护理 穿刺部位或原发病治疗后可能出现疼痛症状,会造成患儿精神紧张,影响患儿的依从性。通过患儿接受的沟通方式告诉患儿,术后疼痛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与此同时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以及诱发因素,判断疼痛与治疗方式和原发病的关系,及时发现异常,详细记录,及时汇报。
1.3.6 其他不适症状的护理 有些患儿原发病和一些用药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便秘、呃逆等症状,轻者1~3 d基本消失,给予易消化饮食外,每天3次给予腹部顺时针和逆时针适度按摩,促进消化;呃逆患儿嘱其深吸气,然后在慢慢呼出,反复多次。症状严重时要遵医嘱药物治疗。
1.3.7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处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有麻醉意外、出血与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回病房后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并且随时做好用药准备,若患者出现异常状况立刻通知医师,遵医嘱安全用药,及时客观记录。具体方法:(1)麻醉意外。术后通常呼唤患儿姓名能睁眼[10]回病房,回病房后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以防陷入昏睡状态,超过1 h未彻底清醒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避免麻醉意外[11]。(2)出血与血肿。术后穿刺侧腹股沟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穿刺侧下肢稍外展伸直,穿刺部位局部沙袋压迫、制动3~6 h,根据具体情况限制患儿卧床时间,预防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形成,观察腹股沟动脉穿刺处敷料有无被血液浸湿,穿刺局部有无进行性渗血,局部有无肿胀,发硬、增粗,双侧肢体是否对称,张力是否增加。发现血肿则应提前拔管,挤压血肿使血肿吸收后加压包扎。对已拔管者,拆除弹性绷带,重新徒手压迫至无出血后绷带加压包扎。对于已形成血肿,轻者抬高肢体30°~40°,严重者挤压血肿使血肿吸收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48 h。包扎过程中注意松紧适当,应以血肿处为中心,并适时松解弹力绷带,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状况。 早期可给予冰袋冷敷,冰袋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组织,防止造成局部组织冻伤,可酌情使用硫酸镁热敷或频普仪局部照射,允许下床活动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穿刺处再次出血,血肿一般可在2~4周吸收[12]。(3) 股动脉穿刺侧肢体血栓形成 其典型表现为肢体疼痛 、苍白 、脉搏消失 、感觉异常和瘫痪[13],在术前足背动脉搏动明显位置标记处触摸搏动,对比术前、术后搏动情况是否异常;通过血氧探头测穿刺侧肢体远端经皮氧和袖带测穿刺侧下肢血压来判断是否有动脉血供;观察下肢皮温及颜色是否正常,与对侧比较;按摩保暖预防静脉血栓。特别是患儿主诉术侧肢体疼痛或不适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及早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4)动静脉瘘。穿刺局部形成血肿,血肿机化后形成动静脉瘘。可在穿刺后后立即出现,或是在动静脉交通外填塞血块溶解后出现,如穿刺局部有血肿,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也可表现为患肢肿胀、麻木、疼痛、乏力,受累肢体在动静脉瘘部位表面皮温升高,高流速,动静脉瘘较远的部位皮温可能正常或偏低。所以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5)假性动脉瘤。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在血管外科常见,其发生机理为动脉壁损伤后,动脉血经损伤的动脉壁裂口进入裂口周围的组织间隙,在组织间形成血肿[14]。由于此血肿与动脉血流相通,故血肿呈搏动性。在动脉压力的作用下血肿可不断增大。因为包裹血肿的周围的瘤壁组织为纤维性组织,不含组成正常血管壁的三层组织,故称为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形成不断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障碍;可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血肿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败血症;瘤腔内的血栓可能由于血流的冲刷而脱落,造成远端组织器官的急性动脉栓塞和缺血。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动作粗暴,要轻柔、细致,有耐心。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旦确定,应尽快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儿童作为病患中的特殊群体,经股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时,医护人员不仅仅面对疾病,同时面对的是无完全自我管理能力的患儿,还包括病儿的亲属,为确保手术效果,术后护理管理非常重要。手术作为强烈的应激反应源[15],患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陪同的家属同样也有看法和质疑,这些问题不利于疾病治疗和护理。给予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儿综合护理,护理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告知患儿及家长手术对疾病的帮助和作用,以及手术的途径、方式、方法,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告知患儿及家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尽可能消除患儿和家属的心理负担,鼓励其积极和医务人员协同面对疾病,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接受治疗的信心。同时心理护理要个性化,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患儿和家属关于疾病的忧虑。术后病情观察,要有针对性,术后清醒患儿对食物非常渴望,饮食管理要科学细致,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患儿术后初次饮水时间和量,现场观察患儿吞咽是否协调,有无呛咳,食后有无呕吐,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血管介入治疗的患儿腹股沟股动脉穿刺点的护理也是重点,肢体制动及卧床时间,足背动脉搏动监测,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湿度、颜色,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等非常重要。
总之,全方位科学细致的综合护理管理,能提高监护人、患儿对医护工作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预防、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确保经血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有利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