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热词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2020-10-10 11:56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热词场合词义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引言

网络词语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的新事物,也是学界研究的“新宠”。网络热词作为网络词语中的一部分也被众多学者予以关注。网络热词指的是网络词语中的一部分词语在某一时间段内使用频率最高,知晓度最高的词语,它们反映的是一定时间段内人们的思想动态、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使用网络热词的人群中,大学生是重要的群体之一。因此,本文调查银川市在校大学生网络热词的使用情况,主要观察大学生言语社区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以及意义理解方面的特征。研究大学生这个言语社区在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以及意义理解方面的特征。

学界相关研究的主要角度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热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如徐炜炜在《网络热词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基于对互动百科2009—2015 年年度热词的考察》中总结了2009 年—2015 年近七年网络热词的类型、词性、传播方式等内容,通过对网络热词发展趋势的探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1]。二是大学生对网络热词的使用情况,如胡路伟在《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机制探究》中调查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行为和心理因素,文章认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行为是“信息获取”,动机、认同和情绪都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三是通过网络热词解读大学生群体,如张艺冰、宁珂在《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中的“大学生群体”特征》中认为,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的集中体现,而这一文化的主要产生者和传播者是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3]。虽然学界对网络热词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多个角度有所发现,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特定区域大学生网络热词使用情况的问题,以便了解宁夏大学生网络热词的使用情况。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通过“问卷星”APP发放和回收网上调查问卷,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0 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制作图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6 份。有效问卷146 份,无效问卷100 份(表1)。

表1 调查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内容

本文选取2008 年—2018 年的网络热词,参考历年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日报、新浪、南方视听、百度百科等权威性较高的媒体发布的历年网络热词,通过重叠频率比对,选取22 个历年重叠频率较高的网络热词。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使用网络热词的交际场合,了解被调查人对于网络热词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调查被调查人对于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情况。

(三)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SPSS 卡方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即判断定类数据与定类数据之间的关系情况,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即p 值是否小于0.05 或0.01,若小于,则呈现出显著性,说明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差异通过百分比对比进行说明;若大于,则无显著性差异。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1.网络热词使用场合情况

大学生对调查的网络热词的使用场合已经不限于在网络交际场合,在现实交际场合和网络交际场合均有使用,但网络交际场合使用的频率大于在非网络交际场合使用的频率。(表2)。

表2 网络热词使用场合

部分网络热词“从未使用过”的人数占大多数,如“槑、70 码”等。“槑”是2008 年网络热词,音同“梅”。2008 年距今已有12 年之久,在本次调查中,“从未使用过”“槑”这个网络热词的人数有125 人,占到总数的85.62%。“70码”是2009 年网络热词,在本次调查中,有107 人表示“从未使用过”这一词语,占到总数的89.2%。部分网络热词“在两种交际场合中都是用过”的人数占大多数,如“奇葩、土豪”等。“奇葩”是2013 年网络热词,在本次调查中,有116 人在“两种交际场合中都使用过”这一网络热词,占到总数的79.45%。“土豪”是2013 年网络热词,在本次调查中,在“两种交际场合中都使用过”这一网络热词的有119 人,占到总数的81.51%。

2.网络热词词义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绝大多数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情况良好,理解其正确意义的人数达到了总调查人数的50%以上,且存在对个别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正确的人数达到90%以上,但也存在对个别网络热词意义理解不清的现象,即正确理解词义的人数占总体的50%以下。

以“吃瓜群众”的词义理解情况为例。“吃瓜群众”是2016 年网络热词,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通过调查发现,有97.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看热闹的人”这一选项,仅2.05%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选项,可见绝大多数人理解了“吃瓜群众”的意义。(表3)

表3 “吃瓜群众”词义理解情况

与“吃瓜群众”的词义理解情况相反的是“70码”的词义理解情况。“70码”指的是“发生于2009 年5 月7 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起因超速驾驶撞人事件”,这一事件引起广大网友对于出行安全的激烈讨论,因此成为网络热词。理解该词正确意义的仅有15.75%,认为不清楚意思的占到了总数的56.16%,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并未理解“70 码”这一网络热词的意义。(表4)

表4 “70 码”词义理解情况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网络热词非正确意义的选择比例与正确意义的选择比例相近、“不清楚意思”的选择比例高于正确意义的选择比例,如“躲猫猫”、“槑”等词。

“躲猫猫”本义为“捉迷藏”,2009 年起源于云南省某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案件,经网民热议得到官方重视,“躲猫猫”在网络上也指“避而不谈”。通过调查发现,有46.58%的被调查人选择了“避而不谈”,43.8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隐瞒事实,让人不了解真相”,非正确意义的选择比例与正确意义的选择比例极为接近。

“槑”字形由两个“呆”组成,本义是形容一个人很呆、很傻,在网络语境中也用来形容人极其呆。通过调查发现,选择“很傻很天真”选项的比例为45.21%,低于选择“不清楚意思”选项的比例47.95%。通过上文中对于“槑”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尽管从未使用过的人数比例有85.62%之高,但是仍然有45.21%的被调查人选择了正确的意义选项。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不同性别对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与词义理解情况的影响

男女性别差异并未导致网络热词的使用场合出现不同,同时对于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情况也未出现明显差异。边宝华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的性别差异探究》中,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结论“男生和女生在网络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相似之处而非差异性”[4]。本次调查中的“性别”作为自变量,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与词义理解情况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计算,通过SPSS 计算出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显示两个变量之间无相关性,即性别与网络热词使用场合、词义理解情况无关。由此可见,事实上男女的性别差异对于他们使用网络热词与理解网络热词的词义并未产生很大影响,这是由于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信息传播和接受具有即时性所导致的,我们平时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并不能直接确定对方的性别、样貌、学识等信息,同时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资源没有太大的限制,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男女性别差异并未对他们使用网络热词与理解网络热词词义产生显著影响。

以“给力”的词义理解情况为例,“给力”,2010 年网络热词,原义指“给予力量”,网络意义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通过显著性计算,性别对于“给力”的使用场合和词义理解情况均呈现出无显著性(p=0.324>0.05;p=0.598>0.05),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在使用场合方面,男生选择使用过的比例为73.33%,女生选择使用过的比例为82.18%,两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在词义理解方面,男生选择本义“给予力量”的比例为11.11%,与女生的选择比例9.90%和平均水平10.27%相近。选择“酷”的男生比例为26.67%,高于女生选择比例16.83%和平均水平19.86%。选择网络意义“有帮助、给面子”的女生比例为69.31%与男生的选择比例60.00%和平均水平66.44%相近,无显著差异。选择“不清楚意思”的平均水平仅为3.42%。由此我们可以证实,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热词与理解网络热词词义影响很小。

2.不同专业类型对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与词义理解情况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将“专业类型”分为“理工类”、“文史类”、“其他类”三类,各专业人数详见表5。

表5 各专业人数情况

把“专业类型”作为自变量,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作为因变量,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计算,发现专业类型与网络热词使用场合无关。那么不同的专业类型是否会对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情况产生影响呢?本次调查中的“专业类型”作为自变量,网络热词词义理解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计算,通过SPSS 计算出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即专业类型与网络热词词义理解情况有关。通过调查发现,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热词的网络义理解情况高于理工类和其他类专业。以“喜大普奔”与“小公举”的词义理解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喜大普奔”是2013 年网络热词,其网络义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通过显著性计算,专业类型对于“喜大普奔”的词义理解情况呈现出0.1 水平显著性(p=0.089<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文史类专业选择网络义的比例为84.85%,高于其他类专业的选择比例75.00%,明显高于理工类专业的选择比例55.56%,选择网络义的平均比例为74.66%。“小公举”是2015 年网络热词,其网络义为“小公主的一种嗲声嗲气的叫法,后也用来形容不娘娘腔但有一颗少女心的男性”,通过显著性计算,专业类型对于“小公举”的词义理解情况呈现出0.1 水平显著性(p=0.089<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文史类专业选择网络义的比例为86.36%,高于理工类专业的选择比例75.00%,明显高于其他类专业的选择比例65.91%,选择网络义的平均比例为77.40%。由此可见,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网络热词的词义。

3.上网时长对网络热词使用场合与词义理解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民们的每日上网时长也随之增加,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同的每日上网时长是否会对他们使用网络热词、理解网络热词意义有所影响呢?本次调查将每日上网时长分为“1 小时以内”、“1—3 小时”、“3—5 小时”、“5 小时以上”,人数及所占比例详见表6。

表6 每日上网时长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上网时长对于使用网络热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而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情况却与上网时长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上网时长越久,对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越偏向该词的网络意义,同时我们发现,上网时长为3—5 小时的被调查者在面对有多重含义的网络热词时会出现“不清楚意思”的情况。在此以“洪荒之力”和“流量”两词的词义理解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洪荒之力”,2016 年网络热词,本义为“天地初开时毁天灭地的力量”,后在电视剧《花千骨》中用来形容“鬼神之力”被观众熟知,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因傅园慧在采访中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走红网络,意指“付出了全部的努力”。经过显著性计算,每日上网时长对于“洪荒之力”的词义理解情况呈现出0.01 水平显著性(p=0.007<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每日上网时长在1—3 小时的选择“鬼神之力”的比例为9.09%,高于平均水平2.05%;选择“一种超能力”的比例为9.09%,高于平均水平4.79%;选择不清楚意思的比例为9.09%,同样高于平均水平1.37%。上网时长在3—5 小时选择“付出全部努力”的比例为90.38%,要高于1—3 小时的选择比例72.73%;选择“一种超能力”的比例为7.69%,也高于平均水平。上网时长在5 小时以上的,选择“付出全部努力”的比例为98.59%,明显高于其他时长在该项上的选择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91.78%,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均低于在各项上的平均水平。

“流量”,2017 年网络热词,本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横截面的流体的量,或是通过道路的车辆、人员等的数量。在互联网时代,“流量”也指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所耗费的字节数。在成为网络热词后,“流量”又指粉丝多、人气高、影响广、商业价值大的明星。经过显著性计算,每日上网时长对于“流量”的词义理解情况呈现出0.05 水平显著性(p=0.029<0.05),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上网时长为1—3 小时的选择“指通过某一管道的流体量”和“指商业价值大的明星”两个选项的比例均为45.45%,前者高于其他时长选择该选项的比例,且高于选择该选项的平均水平21.23%;后者低于其他时长选择该项的比例,同时也低于选择该项的平均水平68.49%。上网时长为3—5 小时的选择“指商业价值大的明星”这一选项的比例为65.38%,明显高于1—3 小时的选择比例,但低于5 小时以上选择该项的比例77.46%,而5 小时以上的选择比例均高于其他时长的选择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而3—5 小时选择“不清楚意思”的比例为13.46%,均高于其他时长选择该项的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6.16%。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上网时长对网络热词词义理解情况具有很大影响,上网时间越久,对词义的理解越偏向热词的网络意义,同时在面对有多重词义的网络热词时,上网时长在3—5 小时的大学生会比其他时长更容易出现意义理解不清的情况。

三、结论

(一)网络热词的使用语境发生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了2008—2018 年历年的网络热词,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一部分网络热词几乎不再使用,例如2008 年的网络热词“槑”、2009 年的网络热词“70 码”等。然而也有部分网络热词从网络语境进入到现实生活语境里被大学生们所使用,如2018 年的网络热词“C 位”、“真香”等。网络热词在不同语境里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有一些网络热词不仅一直在网络语境中被使用,还在现实生活语境中存有极强的生命力,如2013 年的网络热词“给力”。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会根据不同的语境不断对语言手段进行选择,以达到交际目的,而这种顺应就体现在语言使用交际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5]。网络热词本是大学生在网络语境中交流的基础语言材料,而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为了达到新潮、时尚等目的,大学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作为造句材料,而一些由特定事件“走红”的网络热词由于本义与网络义关联不紧密或是存在更新的替代词时,则无法达到这样的交际意图,因此本次调查中出现了一部分多年前的网络热词几乎不再被大学生所使用,而近年的网络热词则经常在多种语境中被大学生所使用的现象。在调查中也出现了诸如“给力”、“打虎拍蝇”这样的网络热词,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对语言使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如2013 年时,全国各类媒体都在使用“给力”一词,形成了如《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等等一系列带有“给力”一词的新闻标题,这一网络热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从网络语境中取出,放在现实生活语境里大量使用,也因此进入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里。“给力”一词恰当地表达出的积极意义使得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不必再寻找新的词语以实现交际意图。

(二)网络热词的本义与网络义区别不清

有一些网络热词本身是从现实生活语境里进入网络语境的,在网络交际中产生了不同于词语本义的网络义,这一现象也叫被称为“旧词新义”,这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也是词语发展过程必然的结果。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这类网络热词的词义理解存在词语本义与网络义区别不清的现象。例如“土豪”本义指“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在网络中用以形容“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本次调查中,认为“土豪”有“暴发户”之意的人占到总数的19.18%,而选择“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这一意义选项的比例为77.40%,选择词语本义“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的比例却仅有3.42%。“土豪”一词的词义从“一方首领”(多为褒义)引申为“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多为中性)进而发展为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贬义),由核心义素“地方豪强”逐渐过渡到“有钱又挥霍无度”这一核心义素[6]。由此可见人们对词义的理解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学生在网络交际语境中多用“土豪”指代“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这又是核心义素“有钱又挥霍无度”的丰富和细化,这符合社会语言学中“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言、语法和词汇的变异”[7]的观点。随着大学生对于网络热词词义理解的改变,作为网络交际最活跃的群体,在网络交际语境中,网络热词有可能因此增加新的义项,词义重心也有可能发生不同变化,这意味着网络热词仍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探索。

猜你喜欢
热词场合词义
热词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热词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两会”聚焦的姐妹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