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桦
摘 要:良好的音准是合唱整体在技术上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本文探讨合唱歌声融合之音准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帮助改善合唱团歌声融合之音准训练提供理论与文献依据。
关键词:合唱教学;歌唱音准;歌声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3
涉及其个人审美喜好、学术涵养以及专业经验的累积,每个学者对「歌声融合」的着重点与定义往往各异。因此,每个学者对于合唱歌声融合的教学策略也各有其着重点(王维君,2007;Pfautsch,1994)。现对于影响合唱歌声融合的音准因素,进行教学策略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探讨。
一、影响合唱歌声音准的相关因素
良好的音准是合唱整体在技术上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在一个合唱团中,很可能由于个别团员音准不佳而破坏了合唱整体的歌声融合。故在此针对合唱歌声融合之音准教学策略的相关文献,做了整理与分析。发现合唱歌声音准不佳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针对帮助改善合唱歌声音准的教学策略也是多元的。
马革顺(1992)认为,音高(intonation)是构成合唱协调的基本条件之一。合唱团歌者在演唱作品时,须根据作品的要求对所唱的音程、音高加以心得理解,使演唱的音符成为有意义的乐音。因为,合理的音高、音准是由作品的艺术内容决定的,从而才构成协调中的融合。同时,也须分析清楚造成团员音准欠佳的原因。例如,团员歌唱音准偏低,往往是由于歌唱共鸣位置偏低而引起的,而团员歌唱音准偏高又往往是因气息支持不够而引起的。内在听觉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合唱歌声融合的实现。内在听觉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人们对外界音响的感受与积累。成熟的歌者或合唱指导者在看到乐谱时,不通过演唱或演奏便能在脑海中形成音响概念。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成熟的内在听觉。但成熟内在听觉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是需要歌者通过对乐谱的千百遍的演唱,通过乐曲的多次反复聆听,渐渐地使乐谱上的音符与实际音响地在脑海中联系起来,到那时,内心听觉才能开始发挥它的作用(马革顺,1992)。[1]
Pfautsch(1994)认为合唱团需要有好的音准,好的音准是构成合唱团歌声融合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一个合唱指导都会遇到一个顽固且长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合唱排练过程中,团员个体的音准偏高或偏低的突出,造成整体歌声无法融合。训练合唱团音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合唱团歌手在发声过程中尤其是在合唱音准形成过程中,是须要通过元音状态与子音的咬字动作的配合才能形成的。合唱音准的训练与器乐音准的训练不一样,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合唱团歌手在发声过程中尤其是在合唱音准形成过程中,是须要通过元音状态与子音的咬字动作的配合才能形成的,而器乐音准则不像合唱人声音准训练,不管是键盘乐器或是弦乐器都属于定调乐器,只需在演奏前将乐器进行校正音准,演奏过程中便不会出现音准的问题。好的音准是构成合唱团歌声融合的基本条件之一,以下列举出合唱歌手在音准训练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情况与因应的教学策略。情况一,缺乏音准听觉敏感度,表现为无法听辨正确音高或无法识别自身音准错误。这种情况下,建议合唱指导老师可以安排具有良好音准的团员坐在缺乏音准敏感度的团员的身边来帮助他。同时,在暖身暖声的过程中,通过逐渐递增音符的音调型训练来帮助改善合唱团员的音准。或者可以通过音程构唱的方式来训练团员的音乐听想推衍能力。例如:合唱指导可以先给一个E,接着让团员自己构唱出G。情况二,缺乏歌唱呼吸的支撑或歌唱呼吸状态欠佳从而影响合唱过程中的音准。这是属于发声技巧问题而引起的,这种情况下,建议加强歌唱呼吸的基础训练,才能帮助改善歌唱音准。情况三,团员个体的声音音准没有融入声部的音准中去。这种情况下,建议须分析个体团员音准欠佳的问题,并且须告知声部歌唱时须注意音准变化的地方或如何处理音准的问题。同时,还须提醒声部内个体互相倾听并根据声部的音准来调整自我音准,以便让自己的音准能够融入声部当中。情况四,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音准没有统一起来。这种情况下,建议合唱指导须让给各个声部解释清楚每个声部之间的音准协调关系,并善于利用元音状态来帮助改善音准。情况五,过度强调旋律、元音状态与子音的咬字过程。这种情况下,建议减轻过度放在唇、齿、舌运作的注意力,必要的時候,可以做示范演示。建议用类似于演讲的状态对歌词语音进行朗诵,在咬字状态正确的状态下,再加入曲调音高。情况六,团员个体声音的颤音太多,而这也会影响合唱整体的音准。这种情况下,建议建议从发声状态找原因,并对症下药解决发声状态问题。情况七,缺乏好的练唱听觉环境。情况八,缺乏于合唱音准训练时的专注力。人声乐器比较特殊,音准会在发声过程中尤其是在合唱音准形成过程中,受影响于元音状态与子音的咬字动作配合等,好的合唱音准训练还是有赖于持之以恒并耐心的音准训练习惯的培养(Pfautsch,1994)。
Phillips(1996)认为改善歌唱音准的教学策略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在教师范唱之后,给学生留出单独歌唱的时间;第二,培养无伴奏歌唱的能力;第三,教师可利用适宜的且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曲来帮助歌者建立正确音感与帮助改善歌者的音准。
Guelker-Cone(1998)提出,可以通过首调唱名或者以数字简谱的教学策略来训练歌者的歌唱音准。因用首调唱名法是以维护乐音相互调的关系为主体,都唱成do,re,mi,fa,sol,la,si,使人对每一个唱名产生其在调试中固定功能的联想,有利于歌者建立相对音高感。
范俭民(1998)指出,在合唱教学要点中,音准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唱歌的基本要求,就是音准要准确。合唱中各声部的音都有和声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合唱音准训练时,个别团员音准欠佳或声部走音的话,合唱整体的协和性会遭到破坏。
郑方靖(2002)在其《柯大宜音乐教学法之理论与实务》中提出,可通过听唱的教学策略,即是通过使用乐器弹奏歌曲,来帮助音乐学习者建立音高感,从而有利于良好歌唱音准的培养;也可通过模唱的教学策略,即是音乐教学者可先诊断出学习者出现歌唱音准欠佳的问题所在,并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亲自范唱或声音档,从而帮助学习者及时纠正音准欠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视唱教学策略,歌谱的形式包括简谱与五线谱,歌唱的方式有唱名与歌词,帮助培养视唱能力良好的学习者独立学习新歌曲的能力与增强其音高感(郑方靖,2002)。
综合以上观点,研究者获知音准是合唱歌声融合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合唱中的良好音准能力有赖于内在听觉能力,团员之间、声部之间的互相倾听及调整自我融入整体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平时合唱中歌唱音准的训练。根据以上论述可知,日常合唱歌声融合之歌唱音准的教学策略,大致有通过音调型练习、音程构唱练习、听觉训练、提供正确范唱、听唱、视唱(五线谱或数字简谱)、无伴奏歌唱、发声练习曲、首调唱名法,以及通过加强发声技巧问题、加强歌唱呼吸练习、元音歌唱、等歌唱教学方式皆能帮助提升合唱中的歌唱音准。同时,提升团员学习专注力,提供适宜练唱听觉环境,或安排具有良好音准的团员坐在缺乏音准敏感度的团员的身边等方式也是帮助提升团员合唱中歌唱音准可考虑的策略。
二、歌唱音准相关教学策略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合唱中歌唱音准的训练,借由对歌唱音准教学策略相关研究之整理与归纳,来作为本研究之参考依据。歌唱音准教学策略相关研究整理归纳之具体内容见表1。
其中,李佳玲(2005)在关于《戈登(Gordon)「音型教学」对小学二年级学童「调性音乐性向」与「歌唱音准及节奏表现正确性」之影响》的研究中,采实征研究结合行动研究,以柯大宜音乐教学法理念与教学进程,设计教学内容与进度流程,再加入戈登「音型教学」进行实验对照。研究包括试验与正式实验教学两阶段,研究工具除自编之量表外,两阶段教学前后皆采用「中级音乐听想测量」(IMMA)与「歌唱表现评量」进行施测。在研究结论中,李佳玲(2005)提出,接受「音型教学」與否在「学生歌唱曲调相对音准表现正确性」、「学生歌唱曲调节奏表现正确性」与「学生整体歌唱表现」的能力上具有显著性,以及音型教学可辅助学生运用歌唱的声音唱歌。
庄敏仁(2008)在论文《儿童合唱团团员歌唱音准问题初探》中,针对儿童合唱团团员歌唱音准之相关问题起因与学者专家所建议之适切教学策略进行相关文献的探讨,并提出了矫正歌唱音准的教学策略。在论文中,庄敏仁(2008)提出音调型练习、增加歌唱经验与练习,发声练习(包括哼唱)训练内耳听觉能力,离琴无伴奏歌唱、头声歌唱皆有益于歌唱音准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准是合唱歌声融合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依据各个学者针对歌唱音准教学策略相关文献的研究获知,选择学习者歌唱能力范围内的歌唱音域、提供宜练唱听觉环境、提供正确范唱、音高教学、视唱练习、音调型练习、音乐听想、柯大宜教学音感训练、头声歌唱、手号教学策略、内耳听觉训练等,对于合唱之歌唱音准皆有提升作用。研究者借由对歌唱音准教学策略相关文献探讨整理归纳,并且针对李佳玲(2005)关于《戈登(Gordon)「音型教学」对小学二年级学童「调性音乐性向」与「歌唱音准及节奏表现正确性」之影响》的论文与庄敏仁(2008)关于《儿童合唱团团员歌唱音准问题初探》的论文,皆做进一步的文献分析,以便为帮助改善合唱团歌声融合之音准训练提供相关之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M].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