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诗慧
摘 要:本文阐述了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涵,说明其注重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多元化等特点。进而对本土初中生音乐教育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教学观念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忽略学生主体性、被动化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同时也阐述初中生课堂氛围存在的问题。以创造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转变音乐实践方式为切入点,论述了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对本土初中生音乐课堂的影响。旨在促进奥尔夫教学法与初中生音乐课堂的融合,推动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初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2
随着新课改以来,音乐教育的实践占据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也越发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音乐综合能力。奥尔夫教学法创造以来,受到各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奥尔夫教学法的普遍应用转变了中国音乐教育现状,但是,奥尔夫教学法目前普遍应用于学前阶段和小学低段阶段,初中生的音乐课堂往往极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音乐教育理念不仅仅适用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段学生,初中生的音乐课堂也应予以应用与推广。
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概述
人类的天性是表达自我,音乐中的歌唱、舞蹈、乐器演奏是人类表达自我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就要运用音乐的方式,启发和提升学生这种本能的表现力,目标在于学生敢于表达自我。但是,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目标和重点在于严谨的乐理知识和准确的歌唱技巧。其实,让学生自发地去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并不难,因为这些是出于本能的天性,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因为怕学不会、觉得丢面子产生学习的负担,所以从中会得到满足感与被赏识感,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即兴发挥和创造力的迸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变成了学生的同伴。在心灵与身体相结合的过程中学习艺术,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初衷。
二、现初中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进入了改革时期。在这过程中,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初中的音乐学科面临着国家监测的压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免会把侧重点放在乐理知识和音乐史等等的理论知识上。因此,教师忽视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学活动的帮助,从而导致教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认知片面化。教师单一地灌输音乐理论知识给学生,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是一名接受者的角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使得音乐课堂失去学生原本期待的氛围,导致学生的期待值下降,无法让学生在音乐课展示自身的天性,这样,音乐课也失去了其教学意义。[1]
(二)忽略学生主体性,被动化学习
教师在初中音樂教育活动的教学设计中,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领域,但在课堂实操中,大部分学生会呈现无方向性的状态,从而无法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环节。因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导致音乐课堂呈现教师主体化,学生被动化的状态。教师忽视了实践性操作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地去感知音乐。
(三)单一的课程结构,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国初中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以音乐鉴赏为主,部分教学环节增设声乐练习。由于课程结构的单一性,让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缺少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单一的音乐教学活动。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将音乐元素与音乐教学因地制宜地进行整合,可以加入适当的乐器教学,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的限制,无法配备满足班额的教具,导致教师在进行乐器教学时,只能够让部分同学接触乐器。长期以来,学生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音乐课堂的积极性。
三、本土初中的音乐课堂氛围
(一)单向学习,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
初中音乐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这是因为音乐课堂无法吸引学生,而背后暴露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初中生在音乐课堂中是单向地接收老师灌输的音乐理论知识,缺少自主思考,同时,教师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感受音乐课堂应有的美感和活跃的气氛,缺少被赏识感,收获不到成就感。
(二)难以展现学生的真实自我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初中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场景里,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自己。在家庭、父母面前,大多数学生是叛逆的状态;在同伴面前,无话不谈,是真实的状态;而在学校的课堂里,初中学生大多数呈现比较害羞和抑制的状态,害怕自己是最突出的那一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重复了几次答案却不敢举起手回答,在这个课堂经常出现的场景中,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师的及时鼓励和教师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只要此时教师适当地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循循善诱,学生们抑制住的心就会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
(三)过度追求流行音乐元素,忽视传统音乐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与欣赏比以往的时代更迅速、更广泛。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往往偏爱时下流行的歌曲,而摒弃传统音乐。大多数学生认为,喜欢听流行音乐是有利而无弊的。但是,初中生对这些流行音乐元素全盘接受,对传统音乐嗤之以鼻,那便是误入歧途,得不偿失。由此看来,音乐教师培养初中生审美感的任务是重中之重的。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初中生的影响
(一)创造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式
一堂有趣且有用的音乐课,应该是将学习歌曲的音乐元素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元素性”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发明的一套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只要学生的手持乐器,教师进行良好组织性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内心会感受到一阵愉悦,充满成就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音高听辨、音色听辨、节奏听辨、曲式结构听辨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我们长期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以八年级《雪绒花》一课为例,抓住四三拍的节拍规律,从导入到教学过程,展开一系列围绕四三拍此音乐元素进行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做四三拍的声势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带领学生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做领导者,同伴之间轮流互相模仿。教学过程:教师将奥尔夫乐器和不同颜色的卡纸相结合,卡纸的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的奥尔夫乐器,卡纸摆出3×4一行同色的图谱,学生可以看见每一样乐器应该什么时候奏响。教师还可以将卡纸的顺序进行调整,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学生会对此环节充满期待,同时也需要集中注意力防止自己出错。对于规划课程的教师,教师应做到不断思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如何与教科书的歌曲相结合,创造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永葆期待值。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社交互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教师设计多元的音乐教学环节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亲身感受到音乐内在的元素和情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是主人,音乐是师生的连接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从而营造出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音乐素养。[2]
在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游戏中有许多的环节,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完成的,例如在課堂的破冰活动中学生要用相应的动作跟其他同学打招呼;在听到音乐中出现长音时找到其中一个同学握手;在欣赏《樱花》一曲时每一组学生的手要结合乐句互相配合,做出曼妙的动作;在演奏奥尔夫乐器时互相聆听配合,演奏出最好的效果。这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无意间同学们互相认识、配合,这项学习将成为学生和教师在生理、认知、社交的情感领域中不断发展的总结。
(三)转变音乐实践方式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音乐实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的亮点,基于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歌曲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与结合,因材施教地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通过融入乐器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分析歌曲的乐句结构设计相应的动作、欣赏乐曲时利用道具和乐器进行小组展示乐曲的情景,将以往传统的讲授音乐的音乐实践方式转变成学生亲身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创作能力。
五、结束语
结合我国初中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运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解决了初中音乐课堂以往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达到了提高初中生音乐素质、促进初中音乐教育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思文,杨庆玲.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172-173.
[2]孟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5):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