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

2020-10-09 10:22侯晶晶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史观工业革命高中历史

侯晶晶

【摘要】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生态保护意识

一、让生态史观融入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迅速蔓延并席卷全球。这场与买卖、食用野生动物有关的严重疫情再次警醒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熱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认为自己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驾驭自然,可以任由自己达到征服与改造自然的目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洪水肆虐、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特别是这次异常凶险的疫情,直接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疫情暴发启示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否则将严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类也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态史观

1.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虽然历史教材中没有系统地叙述环境问题,但其中蕴含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起来。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随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因地制宜,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曾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类要顺应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古人的智慧中已经渗透了保护自然的理念。不只是中国史,世界史中也渗透了不少关于生态环境的内容。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工业革命不只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人们的思考。伴随着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2.丰富教学手段,强化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益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视觉刺激,强化环保意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字史料、数据对比、图片材料或者是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象,从而强化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用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后果,深刻领悟到新时期我们一直倡导“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这一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入相关情境,引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融入到问题里面,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地体会不同人的感想、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时期的环境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强化环保观念。

3.学科间相互渗透,升华生态意识。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的。课程件相互渗透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目标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各个学科都有自己内容。

语文教材中《孟子答梁惠王》中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养民丧死无憾也。”文中这段话对学生学习与理解战国时期环保政策与措施较有裨益。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内容就更多了,气候、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可以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比如工业革命。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更好的理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生物学科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教材就专门有《人与环境》这一章节,集中探讨人口增长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人口问题的背景及影响。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培养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而对于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的培养的成为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的一环。在历史学科中渗透生态保护观念不仅是历史教师的职责,也是历史学科的使命。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具体教学内容入手,不断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史观工业革命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