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太
【摘要】高中生物是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知识的掌握牢固与否也紧紧关系着学生的理综成绩。而概念图是通过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用图示表现出来的一种呈现知识的教学方法。概念图直白、简单,能有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概念图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降低生物知识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本文即对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引言
高中生物知识较为琐碎,概念复杂,难度较大。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通过讲解和练习并不能使学生熟练正确掌握不同类型的概念,进而阻碍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而概念图能够借助图文,将复杂琐碎的概念简化为容易理解记忆的图文,进而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促进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1970年被提出,由文字、节点、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工具。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而连线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文字则是节点连线的标注说明。
概念图的特征主要分为:(1)层级结构。概念图是运用层级结构来表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最具概括性、含义最广、内容最完整的概念分布在最上端,而概括性不强的概念则分布在最下端,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排列。这样的顺序也能使概念的组成部分更加清晰直观,使概念图更加有条理。(2)交叉连接。交叉连接代表着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不同章节的内容,只要生物概念之间有联系,概念图都可以完整地绘制出来,这样的方式也使知识更加跳跃。(3)情感理性的相互融合。概念图经由不同的人绘制,绘制出来的图形也将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人的思维习惯存在差异,对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不同,进而导致绘制出来的概念图不同。而概念图的绘制也能映射绘制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备课设计中的应用
备课有助于教师梳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而使教师能够把控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而在教师备课设计环节,教师即可应用概念图,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书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教学概念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在备课环节设计概念图时,教师也能自我反思分析,在反思中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找准自身不足,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时,教师即可先绘制一份完整的、核心概念为“细胞结构”的概念图,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熟悉概念图,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概念图教师能形象直白地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树立简单的细胞结构认知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物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大多都有紧密的联系,在生物新课教学中,生物教师即可通过绘制概念图,有效地将已学知识和新知识整合衔接起来。学生通过概念图,就能正确认识理解,在学生脑中构建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而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生物新课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概念图能够让学生顺着概念的节点梳理整个知识结构,而教师通过绘制概念图,也能对教学内容谙熟于心,更好地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新课时,教师即可将本章的重难点,即蛋白质的结构和其功能的多样性绘制成概念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前面学习的氨基酸知识,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概念图见图1.
(三)生物复习归纳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生物知识较为繁琐,且概念与概念之间大多都有联系。所以学生若某个知识节点掌握不牢固,就很可能影响学生后续生物知识的巩固学习。生物教师若利用概念图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复习归纳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专题的概念图,比如引导学生完成种群密度的概念图。教师提供核心概念“种群密度”,学生需要回忆知识,分析思考与“种群密度”相关的概念有哪些,不同的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就能查漏补缺,了解知识掌握还不熟练的地方。绘制完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做出补充修改。而补充修改的内容就是需要学生重点来掌握的内容。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生物知识的把控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物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图早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通过概念图,教师能够在绘制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而学生也能通过概念图,直白清晰地掌握记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降低生物知识的理解難度,加强学生的生物知识巩固,提升学生的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梦彬,张亚杰.层级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模式[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23):45-46.
[2]黄惠玲.浅谈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7):77-77.
[3]王源.例析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