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
摘要: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人们对家国的归属感,在志愿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更多的是对学校,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更加容易实现。笔者曾经组织了的一项为抗日烈士扫墓及佛教知识普及活动,
关键词:志愿实践活动;历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当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人们对家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也是千百年来个人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
作为历史学科,课标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学生可以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感受爱国精神,体会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将复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单单是课堂上的讲学,志愿实践活动也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形式之一,而且志愿实践活动也是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志愿实践活动就是“走出去”实践,帮助他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实践活动,学生能接触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资源,学生的兴趣也会变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更加乐于帮助他人,乐于为家,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通过志愿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拓宽视野,在志愿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更多的是对学校,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更加容易实现。
志愿实践活动形式有很多,要选用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活动,例如大型学校或社区演讲活动,为抗日烈士扫墓活动,禁毒工作室宣传活动等,即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当然,志愿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应与课堂紧密相连。它不是课堂的简单重复,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切实可行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调查报告,选择合适的志愿实践活动。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也要有区别,例如初中学生就不能太难,要易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要制定出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参加人数。例如,笔者曾经组织了的一项为抗日烈士扫墓及佛教知识普及活动,制定了如下方案:
初一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烈士扫墓,缅怀先烈,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牢记历史,自强不息,体会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2,参观摩崖石刻,感悟历史文化艺术的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走进化成禅寺,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佛家建筑的经典布局,在游玩中领悟佛家的道德哲理。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了解宗教文化的精髓。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珍惜现在,热爱祖国。
三、活动对象
本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学生(100人)
四、活动时间
星期一下午活动
五、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准时到活动地点
2,小组成员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大声喧哗。
3,文明参观,用心体验。
六,活动的内容安排:
1,扫墓,宣誓活动
2,参观摩岩石刻
3,参观化成禅寺
事后,有很多学生都在周记上记录了他们的这项经历,除了赞叹佛教文化多么有趣,内涵多么丰富,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在中国近代,在中国遭受到侵略时,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不可动摇,中华儿女不断奋斗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并甘愿奋斗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产生了更深的民族认同感。
当然,除了上述活动,还有进社区志愿慰问活动,志愿打扫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志愿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对学校,对社区,對城市,对国家的深切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对祖国的热爱也更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国家,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范晓莲.论社会实践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展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2):78-80.
【2】朱静静.多种形式灵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J].人文之友,2019,000(0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