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健
摘要: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合唱教学,帮助学生获得音乐技能的增强,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合唱教学;教学实践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认知与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合唱能力的增强与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教学措施,夯实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加强实践应用训练。从而保障合唱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一、节奏模仿感知是音乐学习的前提
节奏作为构成音乐的因素之一,是对音乐进行展示与传达的途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進行节奏的模仿与感知是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与引导,让学生通过节奏的模仿与感知获得音乐能力的提升,为合唱教学的进行创造更加有利的前提条件,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发展。
在单声部节奏模仿的练习练习之后,老师加大难度,安排学生进行节奏轮奏的练习,比如:学生在教师的一小节节奏后开始模仿练习, 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声部的节奏效果。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让低年级学生早期就接触到多声部的节奏,利于学生日后合唱意识的培养。
二、良好音调音准是音乐学习的根本
良好的音调音准是歌唱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音调音准的训练与纠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进行歌曲的演唱,实现其歌唱水平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推动学生合唱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将音调音准的训练与纠正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音乐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增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调和音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柯尔文手势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以实现其歌唱水平的提升,为合唱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唱名的复习与巩固,用柯尔文手势将歌曲前两句的旋律简谱表示出来,并根据手势进行发声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音调音准,实现其歌唱能力的提升,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轮唱练习是和声入门训练的基础
轮唱能够形成不同声部的交叉和对比,是一种常见的演唱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轮唱训练是和声入门训练与合唱教学的基础,既能够实现学生音乐知识储备的扩充,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训练,为增强学生的合唱能力提供支持。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轮唱练习能够让学生对和声这一概念进行理解与感知,并能够进行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为推动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合唱能力的增强提供支持。
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合唱能力的增强与发展,教师可以借助轮唱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小组,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练习,以实现歌唱水平的提升,保障合唱教学的效率。比如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教师可以先将歌曲进行划分,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声部进行轮唱训练。从而让学生在轮唱的过程中掌握和声方法与技巧,为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四、模唱练习是合唱能力培养的保障
将听到的音乐旋律哼唱出来即所谓的“模唱”。模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旋律,获得更多的实践练习机会,为合唱教学的进行以及学生合唱能力的增强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模唱练习的形式进行歌唱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同时体会和声色彩的变化,能够为合唱教学的进行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增强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在低年级学生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唱的形式进行引导与培养,让学生通过模仿歌曲片段的旋律对歌曲的整体进行熟悉与了解,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歌曲的曲调与节奏,为保障学生合唱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比如在学习《卖报歌》时,教师可以在对整首歌教学之后开展模唱训练,让学生根据教师演奏的旋律进行跟唱练习,从而为学生合唱能力的增强以及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节奏感知与音调音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夯实基础,为合唱教学的进行创造条件;进行轮唱练习和模唱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锻炼技能,为合唱教学的进行提供保障。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合唱能力的增强,为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冬梅.插上歌声的翅膀——浅述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声音的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2016(02):76-78.
[2]蒋敏.让音乐课堂里流淌出和谐之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音准的有效策略[J].北方音乐,2014(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