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翠莲
摘 要:美术课堂通过写生深入生活,体察自然,才能将自然之造化融入主体意识中,才能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物我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写生是创意的基石,创意是写生的联想再现。生活情境可以真实生活现场,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情境生活中观察物象,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写生;创意;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7-00-02
写生是为了从自然生活中得到更多形体变化,纹样组合的启示,创意是作者通过与大自然的交流且加上自己的联想作品表现得更艺术化。写生与创作之间没有必要的鸿沟,就像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既是写生的法则,也是创作的准则。要想学生的作品富有生活化和艺术气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写生是必备的。学生有了大量的写生经验积累后,脑海中才会浮现一个个有趣的场景。只有这样,美术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表现出有创意的作品。[1]
小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天真幼稚,有的合情合理,有的则异想天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丑与美,教师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美,还要去发现创造美。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這句话背后要说明了生活中的美处处可见,关键要看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我们的美术课堂要重视写生,从写生中汲取美术元素、美术技能慢慢引领学生走向创意。下面以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叶子上的小血管》为例谈写生如何走向创作。[2]
一、概括形体,激发创意
形体是造型的基础,学生们一般都能说出生活中物体的形,但缺少表现形的能力。学生走进植物园找到自己喜欢的物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观察,认真观察后用自己熟悉的几何形概括出形体。大量观察写生,学生脑海中的形体积少成多。在之后的课堂中,你再提及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学生会说很多形体。因为学生有了不同角度观察概括形体的经验。
写生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老师指导开展写生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观察身边事物的一般性方法,并且将事物的形体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绘画表达是再现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艺术表达形式,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还能够提高自身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推动综合素质的提高。
师:走进学校的植物园,你找了哪种叶子,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并说一说它的外形像什么?
生1:找到银杏叶,它的形状像扇子。
生2:找到荷叶,它的形状像圆形。
生3:......
师:选择最喜欢的叶子,正面认真观察并概括画出外形。试着转动叶子,概括画出叶子正侧面的形状或背面的形状。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画出多个侧面的形状。
课前,互动环节的师生谈话,老师采用让学生亲自走进自然,寻找叶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叶子的外形特征。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最喜欢叶子,按照从正面到正侧面再到背面的程序理顺思路,概括画出叶子的外形,让学生简单了解叶子不同角度的外形。其深意在于不用正面的印象对叶子的“外形”进行概括,而是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概括画出叶子的外形特征,暗示并拓展学生对叶子形体的认知,亲身实践,激发创意思维。
二、先知后觉,体验创作
自然生活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我们只有让学生从自然界中感知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学生在美术创作课堂中才能表现出艺术的美。我们走进学校的植物园提供给学生一个贴近生活的背景,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体验、感知物象,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就能在想象的情境生活中活跃闪现,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生活去想、去思考,这样主客观一致,学生的思维活跃,画面内容也将丰富且有创造力。
师:摸一摸叶子,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凹凸不平。
师:为什么会凹凸不平?
生1:叶脉有粗有细。
生2:主叶脉粗,分支一次次变细。
生3:每一根长得不一样,有长有短,就像我们人类的血管一样。
师:看来叶脉上的线确实很奇妙,各小组一起观察已准备好的叶脉(银杏叶、法国梧桐、荷叶、绿萝叶等)。
师:这些叶脉线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你又联想到什么?
生1:银杏叶脉线长短不同,多而密,像干裂的土地。
生2:法国梧桐叶脉线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分叉,像手掌。
生3:荷叶叶脉线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分叉,虚实不同,像蜘蛛网。
师:叶脉上的线条千变万化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有...怪不得叶子摸上去有凹凸不同的感觉。
师:观察感兴趣叶子的叶脉,把叶脉线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纸上。然后把画出来的线条自由组合,构建成多种新的装饰纹理(可重复画喜欢的线条也可自由搭配但要注意线条长短变化,粗细变化,疏密聚散的变化)。
课堂,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感知和观察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能力,老师在让学生摸叶子后说感觉和观察叶子后说见解时,学生会自然的结合生活经历,在教师引导下将生活中的观察与本节课的美术学科元素(线条)相连。美术元素千变万化的线看似繁杂,通过分析观察生活中的叶子学生很容易提取。因为美术学科对美的评定没有具体要求,所以提取线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美术素养再重新组合新的纹理就简单多了。
三、应用表现,实践创新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大胆去设想,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确立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身学习的态度。
观察——表现形与元素——应用迁移——组合,是造型表现课型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形与美术元素只是第一步,然而表现形与美术元素并不等于會运用。老师利用写生教学的机会,通过观察从表现的对象中提取美术语言,继而安排重新组合教学环节,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指向写生,后半部分就指向创意。我们在写生教学中增强走向创意的意识,让写生教学做到“心中有创意,看中有创意、画中有创意”。创作意识的指向,反过来促进了写生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了学生表现意识的能力。把美术的观察力与想象力结合起来,把写生与创作结合起来,让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四、创设情境,创意延展
写生是一种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的再现,而创意是一种对生活内容的升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写生更好地写生,而通过创意创作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出更高的精神内核。
在开展写生课程之前,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进行课程的导入。
老师播放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树叶姿态的视频:春天时嫩绿的树叶在微风中与暖阳下起舞,夏天时茂密翠绿的树叶在接受暴雨的洗礼,秋天时树叶变为枯黄并在秋风中缓缓掉落,冬天时树叶堆积在地上,只剩下孤零零的树枝。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通过视频已经看了树叶的一生,大家觉得哪个季节的树叶最美呢,我们的生命和树叶的生命有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呢?
生1:我喜欢夏天的树叶,很有活力。
生2:我喜欢春天的叶子,颜色很好看,而且春天是树叶生命开始的时候,它还有漫长的生命。
生3:我觉得我们的人生阶段和树叶很像,春天的树叶是小孩子,夏天的树叶是青少年,秋天的树叶是中年人,冬天的树叶是老年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老师觉得每个阶段的树叶都有它的美丽,就像每个人不同的年龄段都有自己的魅力,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同学们对树叶进行探究也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人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更全面更高的角度认识树叶,在进行树叶的实物观察时也能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作为铺垫,对树叶有了更多的感悟之后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作时画出有更加多样化、更具有自我情感体验的作品。
写生是创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绘画学习的重要训练环节,将写生与美术语言、美术技能结合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创意性。因此,美术教学时,我们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丰富的自然资源,经常把美术课堂迁移到大自然,让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找到创意的灵感,同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
参考文献:
[1]韩鄂生.浅析写生与创作的关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2(03):82-84.
[2]吕智凯.谈绘画题材与创作的关系[J].美术观察,2012(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