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探索

2020-10-09 10:09陆丹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主管理学校管理陶行知

陆丹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表露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生活倾向、主体意蕴、参与意识、道德情结和解放旨趣。在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借鉴陶行知民主管理与道德管理的思想,将制度与人文结合起来,将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实践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推动形成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

【关键词】陶行知   学校管理   民主管理   道德领导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表露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生活倾向、主体意蕴、参与意识、道德情结和解放旨趣。我校主持的江苏省级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构建学校管理互动场的实践研究”,旨在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理论指导下,分析学校管理互动场的建构,以文化作为现代学校管理与改进的内核,建立以人为本的互动场学校管理观。

在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借鉴陶行知民主管理与道德管理的思想,将制度与人文结合起来,将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实践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推动形成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从制度约束到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

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合,这些组成部分的逻辑和业务关系非常密切,在学校改革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制度约束具有指导性与约束性、鞭策性与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管理太死,过于教条,缺乏人性化,使气氛沉闷,教师积极性缺乏,甚至还会有抵触心理。对于学生而言,管理过度,学生的天性、灵性不能被很好地张扬,创新力、思维力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

民主管理,是陶行知民主、自由、平等的办学思想的很好体现。陶行知先生指出:同志的地位虽平等,而责任因职务而不同。职务按行政系统分配,各有各的职务,各有各的责任。责任在指挥,当行指挥之权;责任在受指挥,应负受指挥之务。为改变制度约束的弊端,我们借鉴陶行知的民主管理思想,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各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

通过民主管理,打通学校行政与一线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我们按不同类别划分相应的组织单位,如年级组、科研组、教研组、学科共同体、小先生团队、家长委员会等。这些基层组织,大到涵盖联盟学校几百个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小到只有3~4人的学科备课组或学生学习小组。

在实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是指挥者,也都可以是受指挥者。换言之,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也都是被管理者。该实施怎样的职责,根据不同的责任而确定。这些基层组织,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架起了金桥,使管理更加亲民、更加有效,也使现代学校管理上升为一个自主的、民主的、良性的、有创新的人际心理场、文化传承场、情感交流场、教育优化场。

二、从职权领导到道德领导的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

职权是管理层下达命令和要求执行命令的固有权力。职权往往与权威有关。职权是古代学者的伟大信条,被视为一种紧密结合组织的黏结剂。职权领导,往往会忽略被领导者的情感,这种下达命令式的布置工作方式,往往会造成被领导者的抵触心理。

萨乔万尼曾说过,当学校真正成为共同体的时候,校长将作为一名比现在强有力得多的领导人而出现——一名愈来愈拥有道德权威的领导人。而陶行知先生在其办学治校的实践中,也正体现出一个道德领导者的形象。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在城厢一小,很少听到校长批评行政人员或批评教师。我校校长就是一个儒雅的智者,以自己崇高的道德风尚和勤勉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学校也涌现出了一批师德楷模和爱生模范、学科骨干,他们以自己崇高的师德影响身边的教师和学生。道德领导还源于由广泛的、共享的、共同体的价值观、思想和理想所组成的、能感觉到的道义和责任。道德领导,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领导,还是一个团队共同价值观、共同道德认知的领导。

学校可通过教师表彰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的典型。例如,颁发“最具亲和力教师奖”,评选“十佳感动人物”“优秀班主任”等。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党员主题教育学习等,使团队不断提升道德和党性修养。

“教育必然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如是说。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领导、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一切急功近利者,最终总会失败。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有“花苞心态”,要相信每一朵花都很美,每一个花苞都很可爱。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向善之心,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让他们的善根在合适的土壤中萌芽。

教师要以理性的方式赋予学生理性,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得以诲人不倦地心态用心施爱,有言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们积极倡导“立志乐道”的教育思想。“立志乐道”对于德育管理者而言,要有对学校道德德育的美好憧憬,要做有思想、有情怀的德育。很多时候,我们得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赋予德育制度以人文性?如何进行励志教育?如何让每个生命都自然、自主、快乐地成长?

在努力锤炼教学技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种“铁杵磨成针”的坚持,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做个有思想的老师。要将日思、日省作为一种习惯,要善于从平凡的日子里寻找教育故事、教育问题、教育细节,認真思考,寻找能点亮学生智慧之灯或生命之灯的火种。

“立志乐道”对于德育管理对象——学生而言,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向善之心、向学之心,要能勤奋、执着地追求真知,要拥有不畏一切困难的勇气。在成长的历程中,要学会自省自克。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为在“他”尝试理解和理解之前,不要去开导“他”。在“他”心里明白且能说出来之前,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教“他”其他的。

学生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有时比教师的批评、教育更为有效。教师则要对学生辅以自我认知、自我悦纳、自我调适的辅导。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学生自主学会采撷智慧之果、真善之果,自律,是学校道德领导的最高境界。

三、从道德领导到文化浸润的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如是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每一个学校都应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体系。

用文化来育人,这是育人的最高境界。为了将学校文化建设与道德领导有机融合,学校尝试实践学校文化浸润下的道德领导的学校管理模式的重构。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百余年文化积淀下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毓灵”“致和”。“毓灵”,即钟灵毓秀之意;“致和”,取自学校南面的千年长河之名——致和塘,这里是古代交通枢纽要道,也是人文荟萃、文化发源之地,“致和”,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用文化育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着眼于发展五大板块——“和顺团队、和立德育、和正师资、和乐实践、和竞质量”。在文化的浸润之下,学校致力于造就灵慧校友、打造灵通课堂、培养灵动学子、开展灵智科研、形成灵秀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每个学校都可以发掘一些特色文化,比如象棋文化、书香文化、荷文化等。学校要深入发掘这些特色文化内涵,设置多样课程,凝聚教师、学生参与课程活动。

在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可能不经意地忽略了“感激”这一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使得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很多学生感觉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亲子的亲密度也不高;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激,更不知道珍惜,自私、霸道,缺乏宽容与忍让;有些学生遇到一点小的波折或挫折就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心存感激,是一种澄眀的心境,令人虚怀若谷;心存感激,是一种纯美的人性,令人心旷神怡;心存感激,是和平与友爱的馥郁,令天地万物于人类的眼中光华四射!在学校感激文化营造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学生生活育德,初步构建了以“感激”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未来,学会憧憬;感激挫折,学会坚强;感激环境,学会爱护;感激机遇,学会把握。

对学生进行感激教育应层层深入,不断扩大外延和内涵。学校还可将“感激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中去开展,使感激教育在课程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课程中渗透,让感激教育有植根的土壤,有依托的载体,进而形成学校的感激教育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将像清流一般,汩汩地注入道德领导的长河之中,将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

以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和改进的核心。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依靠文化浸潤和道德领导的价值观和制度,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促进学校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发展机制,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新平.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民主管理学校管理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究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抓过程 求实效 深化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
加强民主管理对于提升团队凝聚力的认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国有企业工会在新形势下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