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莲
【摘要】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师逐步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主渠道。美术教师除了要对美术新课标深入研究外,还需在审美鉴赏力、想象创造力、理解评价力三个方面的着力点上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促成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美鉴赏力 想象创造力 理解评价力
实践证明,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逐步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想要上好一堂高質量的课,美术教师除了对新课标及学生的深入研究外,还需更多关注三个着力点: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激发其对美术作品的想象创造力,促进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评价力。
一、努力培养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
美术课堂教学中,每位美术教师都应把“努力培养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德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朗格就曾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而在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陶冶。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培养具有审美鉴赏力的民众。
1.美术教师要自觉培养自身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
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是成为优秀美术教师的首要条件,也是衡量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美术教师的审美鉴赏力,决定了其对教学内容的审美,决定着“教什么”的问题。如果美术教师自身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就难以发现或发掘到隐藏在美术教材中美的要素,无法表达出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与价值,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美术作品的“美”了。美术教师的审美鉴赏力直接影响着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力是展现一堂好课的开端,也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前提,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蕴与价值,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美术作品。歌德曾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美术教师平时要养成多看优秀作品的好习惯,不断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2.美术教师要自觉提升紧扣教学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
“紧扣教学内容的优秀美术作品”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美术作品呈现的水平,首先取决于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及对美术作品较高的审美判断力。由于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美术教师如何将最具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审美性的美术作品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挑选出来,与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密不可分。如何提高对教学内容中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可以从立足新课标的研究,以生为本进行生本化转化,关注课堂生成性效益等方面着力。
3.美术教师要能熟练运用视觉媒体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美术课堂中应始终贯穿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运用视觉的效果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享受,逐步形成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审美鉴赏力。美术课堂教学中视觉媒体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现代建筑”一课时,需要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和特征,但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并不多,也没有配套挂图,实地欣赏更是不可能,这时候视觉媒体是最好的辅助工具。笔者将搜来的图片精心分类,做成幻灯片。课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师生共同欣赏着、感受着、赞叹着,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既领悟了建筑的独特魅力,又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二、充分激发对美术作品的想象创造力
美术教师也要锤炼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在课堂动态的生成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和捕捉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通过导向性提问、启发式追问、拓展式启发,开阔学生思维,提升想象创造力。
1.美术教师要具备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激发
能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让他们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活跃创造性思维,拓宽想象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内心世界更为强烈。例如,在执教“线条的魅力”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自己收集软硬、粗细、长短各异的绳子、吸管、小木棒等,并仔细观察、体验、发现这些线材各自的特点,以及拼摆出造型后的特点。课堂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线材进行比较,小组间进行组合、排列,再次来研究发现自己的线材的特点,并各自得出结论,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观点。最后,笔者再次启发、引导学生将硬的和软的线材有机组合在一起,并且拼摆出更具有创意的造型。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们及时修改、调整、思考、发现,不断创造出更具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作品。而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一位引领者,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性的指导,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探索和创造,在各自的想象领域内各得其所,提升各自的想象创造力。
2.美术教师要发现学生个性创意思维的想象创造力
“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激发”是美术教师从“面”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宏观的启发和引导,而“发现学生个性创意思维的想象创造力”则是从“点”上进行的微观的调整和发掘。因此“发现学生个性创意思维”能够迫使美术教师要当好“伯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聚焦学生个性创意思维的想象创造力的激发。如有一次上室外写生课,有个学生指着远处的一片云,突然大声对笔者说:“老师,您看,那片云多像一匹飞腾的骏马!”笔者顺着学生指的方向看去,天上飘着一朵巨大的云,可是白茫茫一片,根本没有看出像匹马,倒像是漂浮的一块棉花糖。这个学生看笔者一脸疑惑,于是靠近笔者身边,指着那朵云说,“看,那突起的地方是马头,后面长长的是马尾巴,中间像腾起的马脚。”经学生这么一点拨,的确一匹飞腾的马跃入眼帘,笔者顺势利导,在表扬学生创意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创造力,结果这个学生在课后创作了一幅题为“云背后的故事”的创意想象画。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认知水平,使得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创意思维,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及时恰当地予以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强化促进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评价力
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也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还要具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第一,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能准确把握美术作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能给予学习成果多元化的评价。除了学生之间的评和老师给予的评价外,还可以拓展到家长、年级中其他班级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使得好作品更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也能更好地完善、充实、丰富自己的作品,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对美术作品多元评价的同时,可以尝试让评价更加的多样化。平时课堂中教师们做得最多的评价就是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其实教师们也可以增加课堂中即兴的评价、课后的个别访谈、学生作业分析成长档案等评价。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选择、吸收、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要结合所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优化的评价方式,并能体现对美术作品导向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例如,笔者让每个学生在作业本的第一页制订一张作业评价荣誉榜,学生在自己获得的进步评价的作业上打上红五角星作为奖励,用来检查作业效果,并从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获得自信和激励,进而持续发展,并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评价力。
第三,美术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要用正面、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不能过于要求完美,要能看到学生的努力、认真和作品背后丰富的想象,要给予学生逐步提升、改进作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要全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特点,全力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对美术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同时,也是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的探究能力,培养洞察学生学习需求的能力,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三力”研究也需要引起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杨景芝.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