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传承和发展

2020-10-09 11:14周梦琳
时代人物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梦琳

核心价值观中,在文化的天空绽放出独特的焰火,助力着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燃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凝结出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果实,发射出以其为名的精神光芒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精神滋养,了解其文化基因发展蜕变的历程,使我们更加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与闪亮价值,为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经验果实,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问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基因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凝练果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和时代价值,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智慧結晶的进一步凝结。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基因的理论界定

作为文化基因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

“基因”本是生物遗传中的概念,但后被中国学者引入了文化领域,引入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基因”范式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运用“基因”“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等词来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与当代价值。这种说法已逐渐成为了一套关于过去与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系统化论述,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基因论”是在中国悠久历史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揭示了中国具有强大精神动力与支撑的内在文化依据。

“以文化基因样式表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存在性和相对稳定性。”一方面它可以完整的复制自己,保持文化传递过程中基本样式不改变;另一方面,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不断演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和培育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基因的遗传和再造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系统,既有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的“精华”部分,也有封建保守、迷信落后的负能量的“糟粕”部分。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丧葬”文化,“殉葬”“陪葬”等习俗就是封建落后的糟粕部分,其表现为一种具体形式,而对死去的人的这种真切的悲痛与怀念才是我们真正应学到的感情文化,是精华部分,表现为一种内在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因传承,传承的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一种内在优秀观念的传承,而不是具体形式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是优秀的价值观念”,是优秀的经验果实,它滋养着智慧的产生,滋养着精神的发展,滋养着文化的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回答时代问题应运而生,它回答了“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是什么”这一重大时代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为国家赋形”,站在宏观整体的高度为国家赋予应有的形状,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经验果实供我们采撷,并以此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精神能量。

富强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现实转化

富强的意蕴。“富强”由富和强组成,“富”就是富裕、丰富,“强”就是强大、壮大,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富民强”或“民富国强”。

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一语双关,是一块“双层蛋糕”。蛋糕第一层是指人民的“富强”,即人民的富裕强大,是经济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第二层是指国家的“富强”,即国家的富裕强大,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富强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春秋战国时期一片混乱,这在儒家眼里是礼崩乐坏,于是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口号,而在法家眼中,富国强兵才是存亡之道。《管子·形式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至此,“富强”“国富民强”等词经常性地出现在法家的著作中,吴起、商鞅、韩非等人都对“富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如《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慎法》:“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传统富强价值观的现实转化。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尘封已久的国门被迫拉开,西方铁蹄强势侵入,中国从此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进程。面对西方铁蹄的强势进入,面对中国的孱弱病况,洋务派提出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技术,喊出“自强”“求富”的口号,训练海军加强军备力量,创办工厂提升能力,拉开了我国的近代化大门,开启了新的征程。此后,为了改变中国的孱弱状况,资产阶级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革命派进行民主革命,变法图强,以谋求中国由孱弱变为富强。一次次变法都惨遭失败,但富强成为了中国人矢志不渝的理想目标。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永不停息,不断谋求着中国的富裕强大,把富强作为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民主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现实转化 

民主的意蕴。“民主”一词由古希腊雅典人所创造,其原意为“人民统治”“人民的权力”,它是一种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是一种制度,但由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民主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天文地理,靡不涉猎,经史子集,无不涵盖,但却缺少现代观念中的民主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古代的民本思想与平等的思想对于现代的民主观念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

儒家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将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识到了把控好人民这座天平的必要性。尽管儒家的民本思想在根本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完全偏向统治阶级的天平,但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其重视人民的思想对现代民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提倡平等之爱、公利之爱、互利之爱。《墨子·尚贤上》中提出:人们不论地位高低,只要具有贤能就可被提拔做官,体现了任人唯贤、去除等级观念的思想,反映了平等的观念。墨子思想体现出的的平等观念对于现代民主观念中的平等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民主价值观的现实转化。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不断发展而结出的果实,它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等要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结出了截然不同的丰厚果实。在我国,民主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呈现出了特别的形式,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权力柄杖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人民发挥其内在效能和权力能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实行其当家做主的权力,维护利益,促进整体人民及国家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传统民主价值观在中国绽放出的独特焰火,多党合作协商交流,多种色彩汇聚融合,然后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状态,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前进的方向。

文明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现实转化

文明的意蕴。文明的的定义十分广泛,至今尚无明确定义。

西方的“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其意为城市的居民。中国的“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为教化万民。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熏陶,对“文明”产生了各自的理解。中西“文明”理解各异,但殊途同归,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都推动了人们的发展。

文明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薪火相传而未间断的,其经史子集、礼乐教化、器物技术传扬四方。中国四大发明名扬四海,给世界带来了便利;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远销他国,作为中国的名片在世界畅行,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华文明涉及各个领域,影响众多。悠久的中华文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前身,对现世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明价值观的现实转化。“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主观诉求,也是人类进步的客观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兼济天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文明价值观的向往与追求。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肯定了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性。随后中国共产党逐步肯定发展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逐步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这一系列的文明发展,是对文明的不断转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对现世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谐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現实转化

和谐的意蕴。和谐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它既是一个有丰富的语义的词汇,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为具有丰富语义的词汇,和谐指一种和睦协调的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谐是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涵盖了事物外部的差异性与内部的矛盾性。”

和谐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其特质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

第一种是身心和谐。儒家提出“修身”理念,讲究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讲究对自我的净化对自我的反省,提倡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内圣的成果。

第二种是社会和谐。《礼记·礼运》对和谐社会首次进行了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自然的美好生活画卷,即理想的大同社会,一种天下为公、和睦友爱、人尽其才、安定有序的理想状态。

第三种是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不得反抗破坏自然。庄子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庄子·外篇·天道》)孟子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以上先贤都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独特规律,我们应遵守自然的法则,敬畏自然,达到天人的和谐。

传统和谐价值观的现实转化。现代和谐观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和谐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平衡状态。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控双方天平的平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现代和谐观继承社会和谐的思想,把和谐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现代和谐观指导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互助合作的共赢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一同谋发展促和平。

参考文献

[1]南大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杨文英.范宗宪.基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

[4]韩美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与融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

[5]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