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不断蔓延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乱象中的中流砥柱。在推进革新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展开了一系列重大实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这不仅厘清了人们对全球治理现状的困惑,更坚定了各国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信心。
【关键词】中国;全球治理;特质
引言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美国为首西方大国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难以为继。“中国方案”迎难而上,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与新实践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包容、开放、自信、负责的国际形象,呈现了一个和平、稳定、成功的大国担当。
1.方法论上的“辩证”特质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所谓“辩证”,就是要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多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一,应对和平赤字之挑战,“中国方案”强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世界长久和平。故而,中国坚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主张各方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二,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中国方案”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阐明唯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于此,中国提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理念,并在实践层面向全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整个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产品,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动力。
2.实践观上的“务实”特质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所谓“务实”就是要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国际趋势,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一方面,坚持实事求,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基本态势。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可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愿和行动不会自动放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仍将是艰巨且激烈的。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就要不断推进全球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加快修复全球生态,实现生态文明,中国强调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全球生态体系。这些主张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意愿,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对责任与贡献,为构建美好新世界找到了实现路径。
3.价值观上的“为民”特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所谓“为民”,就是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摒弃狭隘的国家中心主义价值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通过共同协商和共同行动来协调各方利益,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而不断努力。
中国主张各治理主体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共同把握世界发展脉络、都应一同书写全球规则、都应对全球治理事宜有商有量,更应共同享有全球发展红利。由此,提出了涵盖以上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扬弃和超越,它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革新全球治理理念指明了正确方向,自提出到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同,深入世界人民心中,必将成为全球治理的价值遵循与追寻方向。
4.文明观上的“包容”特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所谓“包容”就是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同样态的各式文明都包含着独特的自我价值观、准则、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还不时沉渣泛起,可随着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建立一种与新的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新型文明观,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不仅是这个时代发展诉求,更是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认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发展道路。世界的本质是“多”,而不是“一”,根本不存在神圣的“同一性权威”,对“同一秩序”的极端迷信根植于“独断主义的真理观”和“排他主义的道德观”,由此生发出对多样、差异格局的反感。只有摒弃傲慢和偏见,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秩序,消解“同一性”权威的绝对专制,才能让“差异性”“多样性”获得自由呼吸的空间,才能实现不同文明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5.义利观上的“共赢”特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谓“共赢”就是要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准确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着眼于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中国积极探寻合作共赢新路径、展开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共获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成为新时期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等机制化平台。“强起来”的中国深知自身肩负的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张聚焦全球关切,对接各方机遇,同行者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堅定诺言和务实举动,勾画出了中国与世界深度联通的新图景,架构起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M](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
[6]李东燕:《全球治理——行为体、机制与议题》[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NDQN341Y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晖,女,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