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任
摘 要:建档立卡家庭儿童的学业问题关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层面的发展步伐,随着近年来轻生等极端案例的增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从建档立卡家庭小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及挫折心理等问题出发,探讨通过心理干预及行为影响等疏导举措,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教育精神层面有力推进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
关键词:建档立卡;小学生教育;心理问题;疏导举措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建档立卡则是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手段。“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建档立卡家庭摆脱贫困的钥匙,立足教育层面,我们教师更要推进建档立卡儿童教育上的“脱贫”,在本职岗位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地,教育资源的深入普及,学生们已经拥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关于心理层面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折射出来,建档立卡儿童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就是自卑心理与挫折心理。这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加以干预,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主体自身内在的心里原因,是让儿童普及素质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现状及成因
(一)社会层面:资本缺失
建档立卡家庭儿童基本来自偏远山区、边境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程度低。尽管目前广西的农村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的惠民教育政策,即免学费,免教科书费用,学生中午每天4元一餐的营养改善计划;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针对建档立卡家庭儿童,实施15年免费教育并给予优先资助。但他们的家庭环境条件依然匮乏。资本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资本缺失,居住环境一般较差,交通不便利,有的儿童甚至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步行几公里上学放学。二是技能资本的缺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没有学习舞蹈、乐器等技能的便利环境,接触不到优质的资源,更没有经济条件去学习,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低,对生活学习充斥着悲观、失望、“低人一等”等错误的自我认知,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比其他学生更容易陷入自卑的恶性循环中,成为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层面:关心较少
建档立卡儿童的父母一直在为生计奔波,几乎不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做功课;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长期和爷爷奶奶辈生活;有的父母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父母即便一起生活却会将生活的苦恼迁怒到孩子身上,心情烦躁时言语虐待孩子,更甚者还会有家暴行为……原生家庭对儿童的成长之重要无需赘述,而一些父母对子女的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觉察且难以界定,日积月累的让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性格形成及塑造出现了偏差。出现习得性无助、叛逆、安全感、信任感缺失。
(三)个人层面:行为模式的养成
进入小学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能够对世界和自身有所期待。社会和家庭带给他们的种种影响,儿童很容易引导自己错误的解读经历的意义,从而产生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时候他们在学校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同学交流,不积极参与课间活动,课堂游戏,有时候还会处于神游状态。
二、问题分析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畸变会影响新陈代谢,很多疾病的根源也都在于心理问题,心理畸变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因为他的心里可能已陷入幻想的世界。这种畸变的心理像是筑起一座高墙,阻碍儿童理解和接受外来的观念。那么健康的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强度,并因此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程度。儿童的心理畸变行为包括神游、依附、自卑、安全感缺失等,他们称之为“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有时候别人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刚开始他可能会对某一科目产生抵触,然后是其他科目,再以后就是对老师、学校和其他儿童的抵触。例如许多人讨厌数学,他们不仅不能理解数学,而且只要一提到数学就会出现焦慮。
三、疏导举措
我们希望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我们希望他们自信、善于思考,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热爱学习,能够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
针对小学阶段建档立卡儿童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条件。我们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教育儿童,应努力去了解儿童,认识儿童成长的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必须意识到他们是拥有心理生活的,搞清楚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在处理自己的教育工作时把控好对待他们的态度。
(一)教育儿童走出家境贫寒的比较境地,树立自信心
针对建档立卡家庭儿童,班主任要从新生入学就重点关注,制定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性化帮扶计划,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进行长期跟踪培养。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等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及各项生活能力,在外在行为上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赋予他们勇气,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把一件事做好并不受家庭环境家庭背景的影响,更多的是看我们付出多少努力。不需要和别的同学比较,优秀是相对自己而言的,优于昨天的自己即是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闪光点,也不是一定需要靠学习乐器、舞蹈等技能才是优秀的。
(二)进行实地家访,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
到儿童家中进行家访或者与家长电话交流,了解更多家庭的实际情况,便于后续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通用的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家长与儿童之间设置一个特别的时光,鼓励家长定期陪伴孩子,不管是面对面陪伴,还是异地的电话或者视频陪伴,以表达父母家人对他的关心、信任、说出对他们的爱和关怀。这种特殊时光的陪伴,会让儿童接受父母当下没时间更加容易;二是建议家长充分肯定孩子的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例如这个汉字书写的非常好,这道数学题回答得很工整,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三是建议父母应避免使用“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尽量使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儿童,引导儿童提出意见或做出选择,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三)与儿童树立起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父母或者老师都无法代替儿童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首先着眼于儿童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儿童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要培养儿童树立自己的价值感,其实,就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帮助儿童将其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方向,比如儿童的思维跳跃,注意力不够,但是发散性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其次引导儿童在班级里与同学互助互爱,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并引导受助人具体的对儿童说“谢谢”“你帮了我忙”之类的话,让他们去真实的感受自己在帮助他人以后,贡献感带给他们的价值。再次,教会儿童书写与阅读,帮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尊重儿童的自由选择。最后,让儿童关注于解决问题,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当儿童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我们的观点,并努力与我们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许。
加强建档立卡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教育,当儿童能够以正常方式进行生活和活动在自由环境时,许多趋于病态的心理才会消失。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消除家庭环境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保障,这不仅仅是教师学校做出努力就够了,仍需要家庭、学生本人、社会四位联动协调,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的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儿童身心健康的完成学业,全面发展,在教育层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进而完美收官。
参考文献:
[1]王林.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19(21):35.
[2]广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15年免费教育政策[J].农村百事通,201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