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 喻佳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公共空间的出现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于近代宁波而言,随着对外开埠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与布局,已难以满足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需要。公园的辟设则是这一公共空间的集中体现。而公园这一空间的出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推进着城市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空间 城市 近代化 公园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48-02
新式公共空间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近代化的表现,它确实也表征着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公园,可以说,公园涉及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于是,近代中国公园逐渐成为史学界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对近代宁波公园的研究较为薄弱,故本文就以宁波公园为例,就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加以探讨。
一、传统城市空间变革的必然性
礼制规定、政治制度与“风水”是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最佳处往往位于城市中间,这里是政治权力的核心位置,多为官府机构所在地。其他的城市空间大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分布,这些位置也代表着一种身份、权力。自然,这些地方是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地方,其用途也有着严格的控制。
在開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宁波的城市格局未有明显变化。到了20世纪20年代,宁波城区依然被永丰门、望京门、长春门、灵桥门、东渡门、和义门等城门和高高的围墙围绕着,城内外活动受到时间的限制,而密集紧凑的城区鲜有公共活动空间。紧凑集聚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分布,即使城市难以拥有公园这类广阔空间所需的土地,也难以适应日趋商业化的社会发展需要。曾有人指出:“环顾吾甬,则虽号称通商较早之区,而筚路蓝缕,入其境者,常有名实不称实之感,故海内外之观光者,足迹罕至,市面萧条,商业衰微。”[1]城市发展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城市形象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城市密集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住城市的”人,往往因“房屋稠密,空气混浊,人每日困在斗室之内,以至身体发软,精神疲乏,容易受病生灾”[2]。这是当时中国城市的一个普遍状况,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集聚愈趋严重。据史料记载,宁波鄞县地区人口密度在20年代位居全省第二,达到每平方英里3625人[3]。
诚然,在公园出现之前,居住于城市里的宁波人并非没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屋檐街巷、茶馆、寺庙、庙会等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不过,在近代以西方文明为参照下,它们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曾有人描述过自己游玩城隍庙时的情况:“路经城隍庙,东辕门西辕门赫然在目,耳边已渐渐闻有种种之喧……百摊杂陈,间有江湖之变戏法,烟火气、汗臭气、呼吸气,团为一片,扑入鼻管……广庭之中,人山人海,已无隙地。”[4]像城隍庙这类传统公共活动空间嘈杂、拥挤、缺乏管理控制,人员鱼龙混迹、良莠不齐,“神”的神圣性早已被世俗化,于此休闲总是让人产生很多烦恼。
近代城市的开放性本身需要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设施,以满足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人口的聚集和不断增长的良好居住环境的需要。“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的空间。”[5]为此,只有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这一基础性需求,城市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而在统治者、社会精英的视野中,空间自然成为他们获取或行使权力体现的载体和场域。由此,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和中国近代市政建设的铺开,各大、中城市涌现出一批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的公园是对市民生活最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6]。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整体地位与城市发展现状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就聚焦到了公园这一新式公共空间上。就如时人慨叹:宁波“这样大的地方,没有一个宽大的公园,不但是可笑,实在是可叹!”[7]。可见,在拥挤的城市建设公园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二、新型公共空间公园的辟设
从1909年到1949年间,宁波前前后后出现大大小小的公园二十多处,主要有旧府衙改建、古迹开发、借助山水兴建、私人花园开放、新建等几种辟设途径。为便于叙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介绍:
1.由旧府衙改建而成的公园
封建时代的官府衙门机构因其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象征意义,在近代尤其是民国以后常被辟设为公共空间,以显示时代的变革和权力的更替。宁波最早的一处公园所在地即宁波府衙内的后乐园。象山中山公园、镇海县中山公园、宁海中山公园等皆是在官府衙门之地。
2.依山而建的公园
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成为当时公园建设的一大资源。这些公园主要在宁波所属各县境内。如镇海梓山公园和奉化宋家坪公园。如梓山公园因在镇海梓阴山而得名,于1913年,由乡人陈薰、朱忠煜、向道深、周世瀛等筹资筹建。奉化宋家坪公园,又称锦屏山公园,也是利用自然风景而成,系由乡人戴南村等人于1914年发起筹建,后在1925年扩建为奉化中山公园。镇海北乡龙山、宁波慈溪六家埠等处公园皆是此类。
3.沿江河或道路新建而成的公园
这类公园主要是伴随当时城市建设出现的。迨至20世纪20年代,宁波市政建设逐步推进,公园建设被纳入近代市政,提出城市应当公园化。时人就指出,宁波西门外接官亭、江北岸咸昌门渡、江北岸上白沙、北门渡或北郭庙碶桥、建船厂江心寺前、江东大关前、北斗河畔、北门江边及西南环城路一带等,“以上诸处带有风景者居多,且在水边者尤多,若加植桃柳、平铺浅草、筑栏杆、建座椅、茅亭,便成佳搆矣。”[8]像这种借助天然风景加以点缀,辅助一些设施而成的公园在30年代可谓颇多。
4.利用名胜古迹建设而成的公园。
古迹所在地往往也是人们愿意去游玩的地方,因而也常被建设成公园,如慈湖、东钱湖、天封塔下、月湖等处。1935年,余姚县府决定在龙山南麓建筑中山公园一座。这里古柏参天,苍松入云,景色非凡,龙泉寺殿宇亭阁,错落有致,气势雄伟。自从唐代以来,各地文人学士、佛门弟子、商贾行旅就前来参拜敬佛和游寺赏景,常常是络绎不绝。
三、新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以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的出现,不仅从外在层面显示着城市的变化,更为深刻的是影响着城市居民和社会发展所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1.公园的辟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与品质,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不同的城市空间建筑、结构、布局和功能是近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重要区别所在。在西方文明参照下,公园的兴建已成为关乎城市品质、城市地位的符号或象征[9]。正如当年《时事公报》上所说,宁波中山公园是“甬上空前伟大之建筑物,为甬人增光,为民众造福”[10]。确实,公园的出现为民众生活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丰富了民众的娱乐休闲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内女性身影的出现,推动了男女平等和社会的进步。这里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场所和民众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方便民众阅读,宁波在很多公园内都建立了图书馆、阅报室。设立“公众运动场为辅助教育及卫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发人兴趣助长精神俾养成一般强健国民缔造种种事业而国家因之强盛”,普及体育文化知识[11]。
2.公园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和社会教化的活动场所,但客观上也在培养民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公园建设初衷即为进行社会改良,促成民众精神变革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其实,空间本身是可以说话的,“在公园内的革命性建筑物、刻画革命标语、悬挂革命图画宣传语,以及相关的仪式,这些都是空间的语言”“游客被这些富有革命政治意义的建筑所围绕,整个空间所要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就是要感受和认同政治,认同国家,从而实现言行与国家政治的统一”[12]。这里也是诸多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如辛亥革命后,后乐园一时成为革命者集合活动的场所。而公园内多种制度、政策、条例的出台让人感受到有别于私人空间的规范化体验。可以说,公园的出现催生了民众朦胧的道德和责任感。
3.公园这类公共空间的辟设对城市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园内聚集了饮食堂、理发店、照相店等商铺,还有园内的游艺活动,使公园成为民众消费的重要场所。例如,“立夏方过,暑色徐浓,本埠中山公园百乐门快乐林冷饮室,渐呈活泼景象。冷饮室前围坐酣饮者,纷至沓来”[13]。这里也吸引了小摊小贩的前来,他们的吆喝声常常响起在公园的角角落落。公园的建立也带动了周边的开发,随之兴起了众多的商店和旅店,宁波公园路的形成既是很好的见证。公园周围常常是纷纷攘攘颇为热闹,“广场上,变戏法,西洋景,做猢猕,唱小热昏等等,百戏什陈,摊贩林立”[1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是近代城市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必然产物。这一转变过程中,公共空间的辟设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某种继承之上的城市转型。這些公共空间的辟设无疑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进而在生活、文化、经济、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天鸣.宁波市政中之三事[N].时事公报,1925-01-01(2).
[2]公共花园论[N].大公报,1910-06-08(3).
[3]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7:11.
[4]行尸.城隍庙之一瞥[N].时事公报,1926-05-03(2).
[5]张建强.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2):179.
[6]胡俊修,李勇军.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民生活:以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为表述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78.
[7]宁波市政府编辑室.建筑公园的商榷[J].市政月刊,1928(3):12.
[8]遍设小公园[M]//宁波快览,1930:10.
[9]吴昌,李旭青.试析近代宁波公园产生滞后的原因[J].新丝路,2018(2):148.
[10]宁波中山公园的百年沧桑[N].宁波晚报,2012-03-18.
[11]董修甲.市政新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0-41.
[12]吴昌,张静.空间、语言与社会文化:以民国时期宁波公园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1):136.
[13]中山公园夏装[N].时事公报,1947-05-12.
[14]张行周.宁波风物述旧[M].台北:民主出版社,1974:79.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