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的影响

2020-10-09 10:47朱梦媛
现代交际 2020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新媒体

朱梦媛

摘要: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其内在逻辑,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手段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利用并发挥好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探索相关的路径,以便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关键词: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145-03

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环境和路径,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日常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及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开放、丰富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他们的价值观养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当前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扬长避短,有效增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内在逻辑

核心价值观自日常生活中孕育而生,其来源和落脚点都在日常生活。同时,日常生活需要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指引,以此达到批判性重建的目的,实现“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日常生活孕育而生

唯物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52。人们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关系的形成皆以日常生活为“母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必须回到日常生活中去,追随日常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和场景进行形式,以及内容的变化和创新。“生活化的过程契合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一般规律”[2],因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规律,回到日常生活中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促使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既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要求及规律,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构提供指引

“理论的批判只有转化、回归到物质批判层面,才能最终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3]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对大学生发挥作用,首先就是要回归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他们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日常生活的自发性和经验性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盲目性,因此必须通过核心价值观来加以规范和指引。当前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大学生身处其中,由于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很难做出有效的价值抉择和判断。因而要抓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便引导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世界,潜移默化中改变对事物原有的认知,进而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旧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厘清自己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重建新生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有其目的性和规律性,二者的结合极大地消解了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时所面临的“应然与实然”相背离的矛盾,真正实现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首先,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61这不仅是强调实践的作用,更为深层地包含着对实践主体人的终极关怀。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其终极目的在人,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向真、善、美,实现真正的自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靠日常生活实践。借助于实践的批判和创造功能,促使大学生真正深入探析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进而改造自身的主观价值世界,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达到内心里的认同和行为上的自发自觉。其次,价值观自生活中孕育而生,核心价值观回归日常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认识、发展,这符合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被掌握、被发展的过程,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前新媒体已经广泛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新媒体的发展及运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衍生了相应的社会产物,人们的生产、交往等社会活动和精神世界也都随着社会存在的不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新媒体借助视频、图像等以生动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同时也将其背后的多元价值观念传达给了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开放、包容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更乐于、更敢于针对某些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多元的价值观念给大学生判断事物提供了不同的标准,有利于大学生审视自己,紧跟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吸收正能量,进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跨领域、跨民族、跨国度、跨阶层进行传播,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实现与不同人群的平等交流,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包容性、创新性的增强,同时更有利于平等意识的树立。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价值选择时,由于受自身判断能力的限制,在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极易受到低俗信息的不良影响,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更多地借助于网络同外界进行沟通,使得大学生的参与感大大降低,在面对公共道德问题时,总认为事不关己,责任意识薄弱。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约束力低下,部分大学生在虚实世界的转换中充当起了“两面人”。在现实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在网络中却因为缺乏约束,传播不实言论、误人误己。

2.新媒体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真正做到了“不出天下门,尽知天下事”。首先,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提供了新启示,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伴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实现了创新。借助于新媒体将文字、声音、图片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堂的感染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等,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次,丰富的网络信息极大地扩充了价值观教育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新媒体提供了更加立体、更具趣味性的素材。庞大的数据库使得教育者可以随时从中提取价值观教育所需的最新、最全面的素材,以便对以往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优化。最后,新媒体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多方面发力,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拓展了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覆盖面,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但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了众多的挑战,最显著的体现为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弱化。海量信息的发布、多元价值观念的传播,这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些刻意歪曲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等也借此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扭曲了他们的心灵。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增加了核心價值观教育的难度。

3.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推进

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回归生活,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去领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新媒体的发展延伸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领域,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成了大学生开展实践的场域。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等各种App将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学习强国”的推广,给大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日常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范围,有效地实现了理论同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但同时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里的传播,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的状态,学生接收到的往往是零散的甚至是歪曲的信息,很多时候这些信息的娱乐性盖过了教育性。在去中心化和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流于表面,不利于系统化、整体性的学习,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核心价值观不能真正的入脑、入心。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途径探析

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培育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发扬优点,防范风险。要在立足于当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引导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教育效果,让核心价值观走进日常生活。

1.强化认知:立足主渠道,打造新媒体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开展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主渠道,但由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加之课堂形式单一,趣味性、创新性、互动性弱,很难满足当今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要求,因而要立足主渠道,打造新媒体教育阵地。首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思政课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将严谨、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网上搜索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用视频等进行展示,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建构网络课堂,邀请专家学者在线为大学生开设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其次,打造微信、微博、QQ等网络核心价值观学习平台。根据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碎片化信息这一学习特点和倾向,打造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和宣传板块。整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从“供给侧”方面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此引导主流舆论,帮助大学生巩固思想阵地,增强政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践行核心价值观。最后,通过网络话语体系的构建,改变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方式,将严谨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核心价值观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增加了教育效果,也加大了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力度,拓展了其深度。

2.增强认同:以文化人,借助新媒体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不同的文化往往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念,借助新媒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文化环境,以文化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首先,借助新媒体打造优质的同辈群体榜样文化。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倾向及价值选择。从大学生的同辈群体挖掘榜样,拉近大学生和榜样的距离,便于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进而效仿、学习。其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之中,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优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传导价值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最后,依托核心价值观打造主流网络文化。网络的发展使得一些低俗文化、恶搞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也侵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引导主流舆论,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3.加强实践:知行合一,化理论为日常生活实践

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生命存在,更谈不上人的生命生成与发展[6]。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禁不起实践的检验,很多人只知而不用,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真正发挥效用。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素养。一方面,借由新媒体平台深化互动机制,通过各种网上交流软件和互动平台开展线上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同教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针对自己的价值困惑或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交换彼此的心得感悟,以此提高自己的价值领悟。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思维,提升网络虚拟空间的仿真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也能与现实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在虚拟世界也能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力。通过设置网上体验馆模拟现实操作,借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情境重现,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完成志愿服务、创业就业等各种活动体验,这种虚拟实践不占用大学生过多的时间,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体验。通过进行网上动态体验,借由虚拟微实践,大学生能够从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认同感,促进实践养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61.

[2]丁玉峰.生活化视阈下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1-4.

[3]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8.

[6]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新媒体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