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认知困境 提高教学效率

2020-09-30 06:48陈建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陈建梅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借助教材讲解、剖析理论差异、引入时政新闻等方式给学生营造认知困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认知困境;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62-02

认知困境,作为传统认知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会营造出似是而非的认知假象,使人们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无法适应理性的剖析。它像柳暗花明前的蛰伏,能带给人顿悟的惊喜。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躁动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营造必要的认知困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一、借助教材讲解,营造认知困境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另一种则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制造认知困境,通过困境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讲解,制造认知困境。

如在教学《学习新天地》时,教师不妨提出以下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习对个体的发展与成长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影响我们学习效率提高的障碍有哪些?而在《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青春期我们“管不住”的“情绪杀手”有哪些?什么样的情绪反馈是健康的、积极的?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真正的学习过程,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与冲击中,重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的内容,则与学生息息相关,却也与他们的常态认知相去较远。当下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盲区。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我国周边的政治局势人手,在教材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资料补充,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营造认知困境,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促使学生将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性认识带入辩证的理性思考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利用理论差异,营造认知困境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方面。而认知过程则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必要的认知困境,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正确知识的理解,也推动了学习者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歌德曾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故而,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学生学习的理论差异,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如在教学《感受经济改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我国还需要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内容涵盖哪些方面?”“我们如何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一系列的理论差异,挑战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也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因理论发展而衍生出的认知困惑,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搜集文字资料、拜访身边改革开放亲历者、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感受经济改革对我国人们现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其枯燥地传授学生知识,不如结合实际营造认知困境,“化学生被学习”为“学生主动解答困惑”,既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时间的变迁會带来理论的差异,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同样会带来理论与认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引入东西文明的差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如学习《学会共处》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取舍,是课堂上一个有趣的话题。回顾我国的历史,从狼牙山五壮士,到董存瑞舍生炸碉堡,无数个口耳相传的故事,都在诉说着,面对国家利益,舍弃小家小我的动人气魄。但反观西方历史,不论是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因女仆被掳而拒绝参战的任性行为,还是欧美“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都彰显出个人利益的极致重要性。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则成为许多学生的认知困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旁征博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便捷性,全面地为学生展示,在“舍小家,保大家”的选择背后,永存的精神鼓励。可以说,尊重个人利益,是正确的选择,但保护国家利益,却是伟大的选择。此处的认知困境,看似是不解和矛盾,但却升华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道德与法治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学科。

理论的差异,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以深入学习的形式,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效率。

三、借助时政热点,营造认知困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密切联系时事热点、直面社会问题的学科。为此,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时政热点,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形成认知困境,鼓励学生深度思考。

如在教学《秩序与规则》一课时,学生普遍知道遵守秩序、尊重规则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秩序规则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模糊与混沌的。为此,教师不妨引入现实热点,营造认知困境,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微博的使用,一方面,便捷了人们记录日常生活,是人们表达言论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水军、网络暴力等现实问题,屡屡出现。如何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树立秩序与规则意识,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求规避网络暴力,确立网络世界的秩序与规则的方法。学生本身是知识的学习者和领悟者,时政热点的引入,使理论的讲解变为知识的运用,学生亦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规则的制定者。生活中的认知困境,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知识的欲望,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心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时事热点的引入,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

综上所述,必要的认知困境可以有效地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认知困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学生切实收获到知识学习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