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
摘要:针对七年级学生对于写什么、怎么写不明确的现状,提出了通过支架助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一是从“体验式”积累素材的角度实践以读促写策略,包括在综合实践中积累素材;在朗读训练中积累素材。二是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实践以读促写策略。包括“文章思路”“人物形象”,添加细节描写;“人物情感”“行文思路”,突出文章中心。
关键词:支架助学;以读促写;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技能的运用,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不主动,个人阅历、情感的欠缺。语文学习中大量的阅读就是写作最好的积累和范本。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文教学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练笔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把握作文教学,以读促写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巧设“体验式积累素材”“文本阅读与写作”的支架,组织学生开展以读促写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从“体验式”积累素材的角度实践以读促写策略
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写作,而语言运用的基础离不开学生的体验积累,七年级学生重在 “体验式的积累”,因此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是阅读、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积累素材呢?
1.在综合实践中積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开展一些活动,如朗读比赛、辩论赛、演讲、名著读书会等。如在“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诗歌、演绎故事、展示风采。以活动开展地形式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积累了活动的素材。语文综合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记录就是写作的真实素材。
经典名著的阅读又是积累素材的一大契机,七年级学生对阅读《西游记》兴趣浓厚,《西游记》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让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综合性活动,通过《西游记》经典情节推荐读、经典人物演读、经典人物猜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展示活动,领略经典作品中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突转,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2.在朗读训练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能开拓写作的视野,课堂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俱佳之地,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积累,通过朗读领略声韵之美,通过默读圈点勾画关键句、词语、美句等。学会朗读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体会、品味语言之美[1]。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绝美佳句比比皆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美感,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美妙。在朗读展示中自然而然的积累写作的素材。又如朗读古诗文,这些流传下来的千古美文,在内容、语言、写法上都是典范,都是写作极佳的素材。
3.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素材。
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得,课外阅读的积累是途径之一,通过课外阅读不断积累素材。书读得多了,难免忘记,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至关重要,记下积累的材料,不至于使所获得的材料付之东流。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摘录词句式、提纲梳理式、心得批注式等。指导学生摘录一些感触比较深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触,学生书写的感触一定是生活中的体验。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发现优美词句要善于记下来,阅读量大了,词汇量就丰富了。借鉴积累的素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就是作文的素材。正所谓“语文来自生活”,读书笔记的记录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材料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累,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勤做读书笔记,在对文章的评价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从“文章写法”角度实践以读促写策略
1.读出“人物形象”,添加细节描写。
写人要写活细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子之间相处的细节蕴含着感人的力量,此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借鉴与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文中的细节描写语段,用圈点批注式品读语言,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在阅读中通过交流文章写法形成“聚焦式”思维,不再是碎片化地说,而是整体性地写,在品读感悟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文章细节描写的方法,如文章用动作细节来表现暴怒无常的我,用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母亲的担忧、焦虑等写法,通过训练,学生亦知,若要文章生动形象,吸人眼球、引人共鸣。在写事时,要合理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让学生修改之前的习作,以课文为例写细节描写的片段,首先从自己的文章中找到要添加细节的地方,运用学到的方法添加两三处细节描写,给文章润色。使作文有了血肉。
2.读出“人物情感”,写出真情实感。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先乎情”,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通过揣摩《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文中的情景和作者心境的变化的语句,去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文章通过作者内心感受的表达抒发了真挚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有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挚爱,又有对自己年少不更事的追悔莫及,文章正因为有了情感,思想才有了深度。学生从中也学习到了要在文章相关内容处恰当的穿插作者情感的写法。记叙文中抒发情感“我”是关键,作文中有了“我的”感觉,有了“我的感受”,有了“我的感想”,文中情境有了情味,才使文章在骨架、血肉的基础上有了灵魂[2]。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应是“体验式”的写作过程,让学生在真实阅读的情境下获得写作的启示。以课文为例,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具体化的知识与策略。
3.读出“行文思路”,突出文章中心。
(1)怎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思路清晰”呢?一是审题,明确写什么?思考怎么写?抓住“题眼”,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二是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好详略。紧扣中心的详细些,不太重要又不可不用的材料略写,同时安排好写作的顺序。让学生整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文章,以课文为例,梳理行文顺序,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叙述“思路清晰”的?学生通过整合课文发现《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清晰明了。
由此,学生明白了写文章要思路清晰,就要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寫一件事情的,把这件事分成“冒险”“遇险”“脱险”三个阶段来写的。写一件事的,找出每一阶段的关键句,写几件事情的,找出每件事的关键句,如《植树的牧羊人》是写几件事情的,文章中有标示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果的关键句,如“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等提示语。我“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的行踪清晰。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材料,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再围绕中心确定详略,对主要过程及主要事件作具体生动的描写,更好的表达中心。
(2)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文章结构的框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以此为鉴,在写作实践中用先列提纲的方法让行文思路清晰起来。学生以课文为参照,知道了写作时要有谋篇布局的构思,文章中心、材料、详略、顺序有一定的安排,一目了然,思路也就清晰了,行文也就有序了。把所选材料中最值得写的内容提出来,加以叙述。例如:在《我的妈妈》的写作中,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有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反映妈妈孝敬老人的好品质。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三个材料:妈妈给外婆送生日礼物;给隔壁奶奶买过菜;蹬三轮送爷爷上医院看病。学生发现这三件事虽都能反映妈妈孝敬老人的好品质,但第三件事最感人,能更好地表现中心。所以,我们要抓住第三件事来写,并在写作中注意尽量写好人物的言、行,有效地表达中心。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的理解文章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即“表现什么就突出什么”,借助课文《猫》《动物笑谈》《狼》让学生探究突出中心的不同方法,《猫》这一课学生梳理养猫经历和作者情感变化,《动物笑谈》阅读对动物传神的描写,《狼》一文关注作者发表看法的句子。学生在阅读中归纳写作要突出中心的做法:1.以情感的线索、详略安排突出中心。2.以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中心。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教材为例,找到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在阅读中打开作文窗户,在练笔中表达阅读感悟。借文本教材,让学生的写作有据可依,读中写、读中悟,借文本引路,以读促写,读写同行。读是写的载体,是写作的支点,写是读的延展,读的升华。以读促写,随文练笔,简单易行作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许清洋.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7(11).
[2]苏素芬.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8):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