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雁兴
摘 要:在当今的教育中,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体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小学数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落实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并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形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情境;数学素养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在教学中运用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它当做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个体系去理解、对待,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本文从情景引趣启发、探究引路启发、课堂提问启发三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情景引趣启发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可想而知,想要一个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而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通过讲故事的引入、让学生猜谜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等方法,再加上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更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以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轻松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的课程,笔者创设了“脑筋急转弯”的教学情境。在新课开始前,笔者问:“同学们,我们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至少要2小时40分钟,但一只蜗牛从我们广州一直爬到北京居然只用了2分钟,这是为什么?”学生纷纷说是在地图上爬,这时笔者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紧接着又问:“同学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却可以画在一张不是很大的纸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课件同时出示四幅大小不一样的中国地图)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四幅地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形状相同,但大小却不同)它们是怎样变化的?虽然都是画中国,但为什么地图的大小不一样呢?其实在这四幅地图里,隐藏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不想认识它?我相信,只要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都能参透地图上的秘密。”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教師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而这时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特别想知道比例尺的知识,因而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二、探究引路启发
教育家施瓦布曾提出:不要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运用探究性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方法训练,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活跃思维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下,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概念为止,始终处于探究的活动中,以极大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把课本现成的结论或方法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引领指导下,自主地以探究的方式去获取新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启发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分为四步引导学生。
第一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应该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有一定联系的?为什么?”
第二步,探究一:猜想。教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请每个小组认真观察看看,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得出等底、等高)。
“既然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要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时,能不能就跟求圆柱的体积一样,直接用‘底面积×高呢?为什么呢?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说不行,教师指名学生说想法)很有道理哦。圆锥没有占据这些空间。那圆锥的体积大概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请你猜一猜。”
“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到底谁的猜测才是正确呢?今天就让我们做实验一起寻找有关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实验报告表,在小组内分好工。因为只有分工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第三步,探究二:实验验证。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在分圆锥和圆柱时,教师有目的性地给一个小组分到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一个小组分到两个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
第四步,归纳公式。教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结果,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吗?今后求圆锥的体积时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条件?但当题目没有给出底面积时,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表示s?对,V锥=sh=πr?h。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有目的地给两个小组设计了与其他小组不一样的意外,让学生在矛盾的冲击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更加深刻地记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设计有目的性的探究活动,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课堂提问启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质疑,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常见的教学手段,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所提问题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应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为前提下进行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当教学过程中还没到学生想不通时,教师千万不可以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應该熟悉整个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面到达哪里,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提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二)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发展学生的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力求每个问题都要问在“节骨眼”上,富有启发性,避免那种过于简单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提问。
(三)提的问题难易要恰当
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中,即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动动脑筋就能答出来,也不至于让大部分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知道答案。问的问答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渐渐失去信心,问的问题太容易反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使所提的问题,学生既不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但稍稍皱皱眉头,动动脑筋又能回答出来。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教师先以召开家长会的情境,要求家长坐到各自孩子的座位上,你准备怎么才能让家长快速并准确地对号入座呢?学生回答:“告诉爸爸妈妈我在教室里的具体座位就可以了。”教师:“你们要怎样跟家长说,才能让家长快速并准确地找到你的座位呢?”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召开家长会”这一个实际生活问题,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式的学习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这样更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意义起来,这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启动思考,发现问题的办法。
教师接着进一步提问:“如何找到你在教室的准确座位?请你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在纸上设计出来,并在小组内跟你的组员分享你的方法。”孩子们在这些有启发性的提问下,经过自主探索,有的用语言描述“我坐第几组第几位”,师紧接着追问“怎样数的第几组第几位呢?”引导学生将回答更具体到“从哪个方向数第几组,从哪个位置的第几位。”通过教师不断有目的性的追问,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语言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都要讲清楚,追求的是语言的简练。如果自己的语言描述方法复杂,不易与别人很好地进行交流。这样的设计为后面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埋下伏笔,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性。有的同学则用画格子的办法表示自己的位置,要图上要横线表示第几排,竖线表示第几座,用一个点表示自己的位置,使人一目了然。学生的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这情形下教师顺势提出:“今天我们要用统一的办法确定位置。”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启发下,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顺应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将学生不同的方法呈现出来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同一办法来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数学知识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把问题抛出,要使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高涨,更好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可以让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形成一种善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效果更显著。
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新知并巩固旧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而把课堂变为学生乐学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