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书阅读的教学思考

2020-09-29 07:45李昕宇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李昕宇

摘 要:“整本阅读”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在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迁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发挥“整本阅读”的优势。利用导读课和交流总结课两种课型,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同学们提供整本阅读的方法指导、精彩赏析、交流分享的平台。让阅读从单篇到整本,从课堂到课外中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老人与海》的导读课教学设计为例,从内容选择、课堂形式、教学重点、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整本阅读;语文教学;《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讀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个表述很好地呈现了教师语文教学、学生语文学习步步深入的过程。一开始的课堂,大都采用模式化的讲解、程序化的知识体系、机械化的练习刷题来推进教学进度。这个“规律准则”普遍适用于每一门学科,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模式教授知识,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学习知识。显然这种一以贯通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模式化,这不仅破坏了学科的本质特色,更是消磨了学生对学科的独特兴趣。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工作的本质。尤其是对于语文这一人文学科,做题只是一个辅助巩固的手段,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迁移等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书籍作品则是语言文字富以生命力的成果和结晶,语文应该从作品入手,教学生阅读,体会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传达的情感;教学生写作,运用自己内心建构的语言文字规律和饱满的情感进行创作。当然,更多的,也是更基础的是,要通过欣赏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获得个人审美体验,丰富个人经验体会。所以,要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近年来,一个更加热门的提法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整本阅读”,这一要求显然更高,但也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号召在现实中带来的更多是为了提高学业水平而陷于阅读单篇课文、作文书、作品节选、美文、短文的囹圄中,学生很难坚持读下完整的一部作品,特别是较长的作品。而经典作品的价值不是几个节选、片段所能涵盖的,整本阅读显然能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深入的人生体验。

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大势所趋,是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阅读方法,尤其值得教师的强烈关注。在这一潮流下,如何更好地将整本书阅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

首先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明显区别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在平常讲授单篇课文的短短的课堂中要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必然是有难度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很容易选取重点片段入手,却又忽略了强调的整体,停留在片段上,也就失去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如何兼顾整体与片段?如何打破课内有限的时间?

为了兼顾整体与片段,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一般建议设计为两个课型:读前的导读课,读后的分享总结课。在导读课中教师主要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总结课则由教师组织活动,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享,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教师的导读课讲解应从精彩片段的讲解中投射出整体,激发学生整本阅读的兴趣。学生则利用更为自由充足的课下时间进行阅读,还可以与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初步的体验。这样就自然而然延伸了课堂的内容,打破有限时间,将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切则重点落实到教师要做好导读课的有效指导和兴趣的激发。最后在分享总结课上,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和完善整本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形成对学生人生的有益指导。

接下来笔者将探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导读课的教学,分析教师如何就课内文本来设计整本阅读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下参与、体会、发现文本的乐趣,激发课后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行阅读的效率,为后面交流讨论作铺垫,搭建好从单篇片段到整本书,从课内到课外甚至家庭的桥梁。

二、导读课教学内容选择

课内的“整书”。数量少,多为短篇,但这是重点,可以选择一两篇作为与其相关的课外“整书”的导读,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篇完整的作品来读,读完以后尝试从整体角度评析文章。

课外的“整书”。以教材中的名著片段作为课外整书的引子课程,精读选段,讲授阅读方法,引出整本的阅读。

这里选择课外的“整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老人与海》为例。本单元选的是中外小说,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精读了《红楼梦》选段《林黛玉进贾府》,细致体会名著的魅力;学习了课内的“整书”《祝福》,初步体会整书阅读方法和作品深刻意蕴。《老人与海》作为一篇节选的自读课文,原文为中篇小说,非常适合用来给学生延伸阅读课外的“整书”。

三、导读课设计要点

(一)创新课堂形式

导读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主题上给学生以多重启迪,发散思维,激发阅读整书的兴趣,以便积极参与到后面的讨论课中去。传统的教学流程并不能产生新意,所以教师要学会从文本中着手,挖掘创新点,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

这里介绍一个容易操作、形式新颖的方式:话题板块式教学。这是笔者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并加以调整的适应名著导读教学的一个设计思路。这种话题的设置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的氛围、把握文本内容的重点、发展思维。在《老人与海》的设计中主要提炼了两个话题:“成功与希望”“毁灭与打败”,这是两个渐进的话题。“成功与希望”是基于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设计的。从文本中“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着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中提炼出来的。“毁灭与打败”的话题是对文本主题意蕴探讨,从“‘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中提炼出来的。在制作课件时,在话题名称下引出原文内容,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本身。

(二)把握教学重点

导读课时间有限,抓住重点内容,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重点片段的分析掌握阅读方法、感受阅读思路、挖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这就要求教师抓取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并且关注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主题意蕴的多样性。尤其是在经典名著中,人物大多是立体的、主题也是丰富而富有启发性的。

《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形象是丰富的,最突出的是老人的硬汉精神所涵盖的意志强悍、不屈不挠的品质,但他也是一个面对厄运和绝境会感到无望、脆弱的老人。在教学设计中,摘取原文片段,让学生分析并进行对比体会,这样老人的精神品质会更加明显而自然地凸显出来,而不是一个先前的预设。

前面提到的第二个话题“毁灭与打败”是作品的主题,是难点,需要带领同学通过对问题进行层层思考来总结体会。紧接着对主题进行发散,设计了梦想与年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话题留待学生课后阅读整本书进行思考,也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人生启示,这也正是《老人与海》的伟大之处。

(三)指导阅读方法

1.抓住关键词句

前面说到的从关键词句中提炼话题,用关键词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分析“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抓住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教师范读时重读几个动词、副词,让同学体会老人的精神。

2.多层次的思考

在第二个话题设置里两个大问题,大问题下是几个小问题的引导:问题1:“毁灭”与“打败”的区别?下设引导问题:是什么被毁灭了?什么被打败了?老人怎樣理解成功?这样看来你觉得老人最终成功了吗?问题2:老人最后只带回了被鲨鱼吃得干干净净的鱼骨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是一无所获的?下设引导问题:鱼骨如果不是战败的证明,那是什么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思路,锻炼思维品质。

3.对比阅读

上面在老人形象的对比阅读已经说到,这里不加赘述。也可以选用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学过的更好,这样能培养学生联系、迁移知识的能力。

4.资料延伸、联系生活

在“决心与希望”话题的最后,引入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中的“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让学生加强理解体会。“梦想与年龄”话题中教师补充介绍五十三岁的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的出版再次站到了文坛的顶端的背景,链接七十五岁的日本老头独身一人在农场里推广日本的循环农业和堆肥技术的资料,供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作品,并发挥作品指导人生的价值。

5.勾画批注,贴标签

这是整本书阅读必须具备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方便抓住作品关键,快速找到信息,也便于讨论分享。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导读课的积极作用,注意选择内容、创新形式、把握重点、指导方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岳潇.《草房子》教学设计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13):43-44.

[2]罗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本书阅读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5):76-78.

[3]许艳.学生阅读思维典型问题与教学改进——以“整本书 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6).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