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丽
2020年春季,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启了线上教学工作,随着全国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中小学已经陆续开始复学。线上线下教学工作如何有效衔接,是疫情给我们出的一张“大考卷”。作为“答卷人”的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答出高分,让“阅卷人”学生获益、家长满意?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回顾反思,总结线上教学之路
(一)解决硬件设施,为线上教学奠定基础
为保障线上如期开学,我们盘锦市双台子区竭力解决硬件设施问题,针对个别教师家中备课没有电脑的现状,学校允许教师将教师机搬至家中,供线上教学使用;针对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具体问题,我们采用“一班一策、一生一案”的方式分类施策,确保全区15066名中小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线上教学覆盖率达100%,为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信息培训,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我区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连续开展“线上课堂解决方案”“案例分享”“模拟演练”等5场培训,参训教师达3000余人次,全面、快速地提升了全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建立教研团队,为线上教研搭建平台
为使线上教学“学有优教”,我区组建了 “三级”教研团队,开发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一是加入省市级教研团队,录制微课发至盘锦“云课堂”及辽宁教育资源网供师生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中小学教师参与省级微课录制27人次,共录微课62节;参与市级微课录制82人次,共录制微课424节。二是建立了区级教研团队。由各学科教研员牵头,定期组织线上研讨。三是建立校级教研团队。以年组、学科组为单位,共同研究线上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三级教研团队的建立,促进了线上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举行微课大赛,为线上教学提供资源
为丰富线上资源、提高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我区举办了“双台子区中小学微课大赛”评比活动,大赛评选出227节优质微课并将一等奖微课作为优质资源与全区教师分享,补充了线上教育教学优质资源。
(五)开发公众平台,为线上教学呐喊助威
3月初,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了“双台子进修”公众号,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新形势下,我们坚持不间断地发布动态信息,书写师生故事,弘扬教师正能量、传播我区的育人新精神。我们共推出35期公众号,其中有两期文章被“盘锦微教育”转载,这鼓舞了教师的斗志,提振了教师的精神。
二、厘清思路,探究教学衔接策略
(一)下好“三招棋”,找准教学衔接的“零起点”
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是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教师要统筹安排,扎实下好“三招棋”,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
1.摸清底细
按照“一校一策、一班一案、一科一章、一生一法”的方式,教师要进行“三查”摸底,有针对性地做好线下教学工作。一是学生自查。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三点:知识遗漏点、能力欠缺点、习惯不足点等。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作业检查、过程观察、个别访谈、测试评价等多种方式诊断线上教育教学效果。三是家长帮查。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总结反思线上学习情况,对线上学习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教师可通过 “云家访”等方式接收家长帮查的结果。
2.分析学情
摸清学生“底细”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要准确“找零”。我所说的“找零”是指针对学生主观学习状态,找出“零星掉队学生”,找准教学内容衔接的“零起点”,这个线下教学的“零起点”要靠任课教师准确把握,只有找准教学内容的“零起点”,才能保障线下教学取得实效。
3.查缺补漏
教师可以通过 “三条途径”来完成补漏工作。一是集中突破。针对“三查”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专门备课,安排少量课时实行重点突破。
二是分层施教。提倡个性化教学、精准性辅导,对因故未能参加线上学习的潜能生要实施“一生一法”的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均能基本达标。
三是平时课前补充。针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新课内容,教师可在授新课之前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复习梳理,从而为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无缝对接。
(二)坚持“三重视”,把握师生心理的转换点
1.重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开学第一课”是学生心理衔接的一个触点,教师要精心谋划,上好开学“第一课”。一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疫情这本“活教材”開展立德树人教育。二是推广疫情防控科普教育。三是结合疫情,加强成才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增长本领,报效国家。
2.重视调整学生的身体状态
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由于活动空间受限、作息时间紊乱、缺乏锻炼、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多等因素久坐不动,影响体能。为了避免学生体质下降,教师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可以在家完成的运动。复学后,学校要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除了每天要保质保量地安排体育锻炼1小时,还要加大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巡查力度。
3.重视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是调整作息时间。教师应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逐步与学校的作息时间接轨。二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记录、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力求“三确保”,找准教学方式的顺承点
1.整合内容,确保本学期教学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准确定位“起始点”,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在充分研读课标、教材,找准知识“起始点”的基础上,对剩余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形式进行架构,即把必备的知识和关键能力梳理一遍,做成“压缩饼干”,对全册内容进行统整。二是科学找准“融合点”,打破学科壁垒。教师要找准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围绕共同主题开展学科协同教学。三是合理把握“增长点”,促进目标落地。教师要对全册内容胸有成竹,备好整学期的课,找到“增长点”,将教材变得“薄”而“实”,让课堂变得“趣”而“精”,保障师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2.链接学法,确保学习方式有效顺承
线上教学大多是任务驱动型、引导支持型、主题拓展型和实践探究型学习,为线下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在校学习也是线上学习策略与能力的提升与延续。
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学的核心要素都是学生。教师、资源、技术这三个要素围成了以學生为中心的三角形,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支撑,学生才能成长。在今后的一个时期,“线上学习”与“在校学习”将长期并存,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式学习”或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
3.高效上课,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1)借力多媒体平台
2020年这场突发的疫情,让教学活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列车。钉钉群直播辅导、布置作业、线上问卷调查等要穿插到线下的日常教学当中,让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
(2)融合教学模式
复学后,作为疫情下应急之举的线上教学比重会下降,但它也让新旧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得以凸显。线上教学给传统授课模式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为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要将两种方式充分结合,让线上教学达不到的方面线下弥补,线下教学无法实现的地方线上补充,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比如线下教学将更注重解决线上教学存在的缺乏监督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而针对线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线上通过个性化教学加以补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微课,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提供单独辅导。这既避免了潜能生的尴尬,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也满足了学优生追求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需求。
(3)建构问题支架
面对线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问题教学,在问题呈现后,由教师引导,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构问题支架,在正确指导和评价中解决问题。
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若超过学生的认知很多,他们就不愿意投入精力去思考,相反,若问题过于简单,他们会在表层应付教师的提问。所以,问题要恰好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能作为他们深层学习的一个支架,学生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并在进一步学习中,产生新问题。另外,问题链的架构设置也要有清晰的脉络,能给学生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多措并举,夯实教学衔接效果
(一)加强督导管理
学校以及教研部门应加强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管理工作,通过督导、反馈,发现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研究相关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促进各项工作更趋于科学、合理。
(二)强化校本研修
线上教学期间教师积极探索,努力钻研,一些难点问题在集体教研中都逐一破解。复学后,环境倒逼学校改课、改学的大背景下,如何“化危为机”是校本教研的重心。因此,学校要抓实校本教研,将线上教学的宝贵资源和优秀做法融入线下日常教学并使校本教研常态化。
(三)丰富资源库
线上教学期间,教师制作了大量的微课、微视频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线下教学期间,学校提倡教师继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开发、积累、完善教学素材,让教学资源库越来越丰富。
(四)做好家校配合
教学衔接不仅是时空衔接、课程衔接和知识衔接,而且是育人衔接、心理衔接和家校衔接,学校要积极获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家长合力做好学生开学后的学习与生活的调整工作。同时,加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管理,顺利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平稳衔接。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