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阅读要素,提升阅读能力

2020-09-28 07:05汪智星朱玉萍
江西教育B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丘蒙汉情深

汪智星 朱玉萍

《草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汪老师借助文本组织教学时,重在落实“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想开去;既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引导读题,由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板书:草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或者你们通过电视、网络认真了解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草原,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天特别蓝、草特别绿。

生:我读过关于草原的一些资料,我国的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原,那里生活着很多蒙古族的人。他们特别善于骑马。

生:我跟着爸爸妈妈去过草原。蒙古族人不但善于骑马,还特别好客。

生:我特别喜欢吃蒙古族人做的烤全羊。

生:在草原上,我发现蒙古包挺有意思的。我还在里面住了一晚上,感觉挺舒适的。

師:发现了吧?当我们读到课题《草原》,我们就能借助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想起很多有趣的事。

二、初读课文,由内容想开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完完整整地把课文读一遍,读完后想一想,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师:对的,这就叫概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课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草原的特点,二是介绍了蒙古族人的特点。请你们结合刚才读的课文,想想草原的特点是什么,蒙古族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生:草原一望无际。草原上走动的羊群,就像是点缀在草原上的白色的大花。

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么蓝,云朵也总是那么白。草原上行走或停止的马群、牛群,让我感到一种灵性,更是一种诗意。

生: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蒙古人的衣着多姿多彩。

生:蒙古族人的饮食很特别,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让人想想就会流口水。

生:蒙古族的小伙子善于摔跤、套马,姑娘们善于跳舞、唱歌。

师:我们通过第一遍读课文,由课文的内容再一次想开去。我们又了解了许多,掌握了许多。看来,在阅读时,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三、细读课文,由文本想开去

(一)品语言,由草原特点想开去

师:同学们,当读到课文第1自然段时,我真的迷恋上了作者笔下的草原。请你们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作者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色。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生:作者先后写了天空、空气、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师:找到作者写草原的那些景色并不难,关键是读出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生:作者是直接写出了某一处景色的特点。

师:请举例。

生: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一句中,我直接读懂了草原的天空更可爱、更明朗,空气更清鲜。

师:嗯。这的确是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方法,很直接。但仅仅如此吗?

生:不仅直接写出了景的特点,还写了“我”当时的感受。

师:举例。

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作者看到了草原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草原那清新的空气,才有的真实的感受。

师:不仅直接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还写出了作者看到某一种景后的真实感受或心情,这就是作家老舍对草原描写的特别之处。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句子,继续感受作家老舍的这种巧妙的表达。

(屏幕显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能分析一下作家老舍的巧妙表达吗?

生:我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明白了这是作者对小丘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的特点。

师:请你来读读这第一句。

(生读)

生:我从“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中,读懂了这是作者当时内心感受的一种真实描写。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通过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再次发现了作者老舍写景的奥秘,先直接写出草原上某一景的特点,再写出作者看到这样的景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再请你们想一想,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正是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让老舍笔下的《草原》成了经典。第一段中,还有哪些景的描写也是这样的?谁来分析分析?

生:我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读到“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是直接描写,读到“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是作者的一种感受。

生:我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读到“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是直接描写,读到“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与感受。

(二)品语言,由“蒙汉情深”想开去

师:就是在这样的草原上,作家老舍与蒙古族人直接相处着。在分别之际,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说说这个句子的大意?

生: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候,彼此交流着、倾诉着,迟迟不舍得分别。

师:请你来读。

(生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的。在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主人和客人不舍分别。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默读)

生:我从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师:请你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读):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大家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他们是到几十里外来迎接“我们”的。

生:他们是许多人骑着马来迎接“我们”的。

师:是呀。想想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在什么地方?

生:在家门口。

生:在楼道门口。

生:在小区门口。

师:是的。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在这些地方,可蒙古族人是骑着马到几十里外来迎接的。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谁去迎接的?

生:有时是爸爸去接的,有时是我下楼去接的,有时是一家人到小区门口接的。

师:是的。我们迎接客人一般就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去接,可蒙古族人是一大群人骑着马来接的。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见了面后,不停地握手,握住不放。

师:请你读读这些句子。

生(读):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你能对比我们平日里跟客人见面后的场景与这种场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也握手,但是我们一般都是主人和客人之间握手而已。

生:我们一般是主人在迎候。

师:是的。可是蒙古族人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十里外的人都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生:谁见了“我们”,都跟“我们”握手。

生:总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这就是蒙古族,一个热情的民族。请继续交流。

生:我从“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中体会到主人招待我们的食物很丰富。

生:我从“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中体会到主人们的热情。

生:我从“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中体会到草原上姑娘们的热情。

生:我从“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中体会到了草原上小伙子们的热情。

师:正是因为在草原上,无论是主人,还是老翁、小伙子们、姑娘们,都是那样热情地对待客人,所以让“我们”这些客人几乎忘了自己是客人,主人敬酒,“我们”也敬酒;主人跳舞,“我们”也跳舞;主人唱歌,“我们”也唱歌。正因为这样,当“我们”即将分别时,才有了这样的感慨。一起读。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是汉族人紧握着蒙古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也是蒙古族人紧握汉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陽!

四、联系实际,由生活想开去

师: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或是见过人与人惜别时的情景。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分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写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今天是正月十三,在我家过年的小姨就要回北京工作了。一大早,我和妈妈就提着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一直把小姨送到车站。开始时,我们还有说有笑的,我和小姨不停地互道再见,妈妈也再三叮嘱小姨在北京要注意身体。这时客车的车门要关了,小姨隔着车窗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我望着消失在眼前的客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师:短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小作者和小姨之间的那份情感,那份分别时的不舍。相信,在你们的笔下,一定都记录着人与人分别时的那份不舍。

【评析】

汪智星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汪老师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以阅读要素训练为抓手,融合课后练习,反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想开去”,循序渐进,贯穿始终。

一、聚焦阅读要素,开启学习过程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汪老师聚焦阅读要素,整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设计教学,落实阅读能力训练,引领学生由课文的“题目、内容、文本、生活”想开去,循序展开,由浅入深,最终完成教学价值的构建。这是汪老师研读教材,挖掘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的能力体现。

汪老师在教学中渗透阅读要素。上课伊始,汪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或者你们通过电视、网络认真了解过草原吗?”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回忆往事,活跃思想,产生共鸣。初读课文时,汪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思考“草原的特点是什么,蒙古人的特点是什么”,这是汪老师对学生阅读方式的第二次训练。细读课文,由文本想开去,这是汪老师对学生阅读训练的第三次落实,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文本的语言,由“草原特点”“蒙汉情深”想开去。最后,汪老师跳出文本,回到学生的生活,进行第四个阅读要素训练“联系实际,由生活想开去”——想一想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或是见过人与人惜别时的情景,写一段话,表达分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汪老师反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想开去”,沿着一条主线,把阅读要素训练整合、升华、落地。

汪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除了以“想开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其实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汪老师没有把控着课堂的主导权,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主动探索、发现、经历、形成知识。汪老师聚焦目标设计,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读题展开想象—初读概括大意—细读品味语言—联系生活,表达不舍之情。以上四项学习活动紧扣教学目标,指向阅读要素训练的达成。每一项学习活动前后关联,逐层推进,实现了阅读方法的建构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落实阅读要素,融合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是体现教材编者编写意图的教学资源,语文要素的达成可以通过课后练习题的教学来落实。汪老师关注到了课后练习题与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融合。

《草原》第一自然段的语言表达体现了老舍对草原特点描写的特别之处,十分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让学生直接感受,他们可能只会觉得很好,却很难真切地感受。针对这一重难点的突破,汪老师的教学指向了课后习题第1、2题,将阅读训练的重点落实在品味语言上,由“草原特点”想开去。

汪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问题:“作者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色?”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马上找出作者写了“天空、空气、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紧接着,汪老师让学生思考交流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发现作者写景时不仅直接写出了草原的特点,还写出了作者看到某一景色后的真实感受或心情。汪老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引领学生关注草原的特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作者写景的奥秘之处,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对“蒙汉情深”的理解,其教学指向了课后练习题第3题的落实。汪老师的设计是品味语言,由“蒙汉情深”想开去。两次指导在精读部分第2~5自然段,第一次指导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話斜阳”的大意,结合课文,感受在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主人和客人之间不舍分别之情;第二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师生共同交流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表达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本节课,汪老师时常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综观本节课,汪老师的教学有几处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发散去,如读课题《草原》后,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由题目想起很多有趣的往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比蒙汉迎接客人的地点、跟客人见面后的场景、敬酒之间的不同,体会“蒙汉情深”;通过回忆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或是见过人与人惜别时的情景,写一段话表达分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

汪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本节课核心的教学内容其实是“品语言,由‘草原特点和‘蒙汉情深想开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第2自然段中作者直接写出草原的天空更可爱、更明朗、空气更清鲜的特点之后,汪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其他特点,在分析作者老舍的巧妙表达时,让更多的学生表达出读句子时的感受。这其实就是对课后练习2的解答。在体会了第1自然段的巧妙表达之后,汪老师马上就让学生找出这段中,还有哪些景色的描写也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例子,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如对于“蒙汉情深”的交流体会,对于“草原的迷人景色”的想象,无不体现着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教学理念。

汪智星老师紧扣语文要素重锤重敲,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课堂表达,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小丘蒙汉情深
Prognostic scores in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atients with advanced disease
我的情深你若懂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简论蒙汉蛇文化比较研究
浅析关于蒙汉章回小说的结构
峡谷情深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草厂纠纷与蒙汉关系
从来缘浅,奈何情深
情深一刻 恋恋一生
加速度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