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强
摘 要:探究式教学模式顺应了物理知识学习的本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经验,探讨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认为物理教师应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现象相关联,在课中合理设置疑问,建立物理知识模型,以及巧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是初中物理教学创新中的重要关键词,要求物理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到外部知识,更应发展内部的核心素养。物理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思维性,这要求教师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领悟核心素养。
一、关联实际,激发探究兴趣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主题与实际关联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从科学角度审视日常生活的视角,萌发探究兴趣。教师再将学生对实际现象的兴趣过渡到对知识的兴趣,为课堂建立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教学《动能 势能 机械能》时,教师引入几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自行车下坡后的一段距离内,人体不用蹬踏板也可以加快速度”,“过山车驶过最高顶点后再下滑,速度非常快”,“使用弓箭或弹弓瞄准物体时,必须先往后拉,才能射得足够远”。教师在举例后再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到每个实例中两种能量的不同,意识到能量转化的现象,再正式引出教学主题。当学生已了解与知识主题有关的现象时,才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合理设疑,提出探究问题
疑问是探究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设疑,可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关键的知识节点。疑问的价值在于以问促思,通过提供有效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推理论证、归纳综合、比较分析等思维素养。
例如,在初二的物理课程中教学与“温度”有关的知识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了温度计的结构,知道科学实验用的温度计不能在离开被测物体后再读数。教师再提出问题:“相信每一名同学都曾经使用过体温计,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体温计却可以在离开人体时读数呢?”以反思性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后,其次教师再引入观察实验温度计与体温计构造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释疑。最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我们从体温计上读出的数字,反映的是读数时刻的准确温度吗?”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意识到实验科学领域中对严谨、实证的高要求。
三、建立模型,深化探究思维
模型是对物理规律的图解,对模型的建立是物理思维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重要一步。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对模型的建立与讲解,引导学生捕捉种种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掌握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教师先使用激光笔将一道激光射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让每名学生都直观地看到光在水中发生的折射路线。其次,教师再在黑板中画出“光的折射实验光路图”,在对比实验直观现象的同时,讲解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等重要概念,让学生明确模型构建的意义。初中生刚接触物理知识不久,还不太习惯运用抽象思维,教师在建立和引入抽象的知识模型时,有必要先以具体的现象观察为基础。当学生对模型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再引入多个问题情境,描述不同情况下的光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自主建模,深化对物理科学的探究思维。
四、巧用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开展实验是物理知识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符合物理学科的本质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实验中,使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动手做实验,才能够理解实验设计的意义,懂得实验条件对于变量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良好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比热容》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沙子与水的比热容比较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各种步骤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对实验中“用搅棒不断搅拌”“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等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后,明确这是为了确保均匀受热和便于对比,待观念明确后再进行操作。学生开展分工合作,分别记录两种物质升高10℃和20℃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在结果记录方面,教师推荐学生采取两人同时观察、同时确认的方式,以减少人为误差。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比热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探究能力,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教师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巧用问答法,建立物理知识模型,并引导学生科学开展实验活动,让每一次物理课堂都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力支点。
参考文献
[1]彭利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江西教育,2018(03):35-36.
[2]曹保玥.初中物理課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6):2.
[3]张俊德.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甘肃教育,2019(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