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黎
摘 要:“至诚”德育体系下,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落实心理辅导全员化、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守发展性、主体性、体验性、全体性、平等性的原则,并不断探索与改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至诚”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绪言
苏旅财高职校在“至诚”德育体系的引领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服务学生、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致力于在“诚”字上做好德育,构建一个能够让全体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至诚”德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基础上,以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提高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矛盾,并且激发潜能,完善人格的教育形式。“至诚”德育体系下,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二、“至诚”德育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价值,就是可以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困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人际交往、学习适应、青春期的烦恼、恐慌和焦虑等情绪问题的调节、危机应对等都是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心理课、心理活动中得到成长的启示和感悟,安全度过发展期。
(二)落实心理辅导全员化
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看,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工作者。当然不是要求教师承担专职心理辅导员和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去诊断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而是关心学生心智成熟过程中的困惑和矛盾,从人民教师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陪伴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惑。同时,教师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效果的提升。
(三)促进新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历史上,前期由于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科知识、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意因素,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直至人本主义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开始强调个体情意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弥补学科课程单纯的智力发展培养计划,提出以学生个体发展的情意因素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情意开发中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开发自我,展现真实自我。
三、“至诚”德育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置必须是发展性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必须保持“发展观”,杜绝“无可救药”、“一辈子”这样的词语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口中说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置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学生找到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在心理上更上一层楼且为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
与其他德育方式一样,在心育的过程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搭建表达心声的“舞台”,通过心育知识与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心舞台”表达、演绎、宣泄情绪,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体,驱动青少年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自我矛盾的能力。
(三)体验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家庭分析各流派理論知识为依据,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主,体验式的育人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心育活动,比如绘画、OH卡牌游戏、感统训练、心理剧等受不同年龄段学生欢迎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四)全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的概念不同,心理治疗是由心理医生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少部分人进行治疗的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全面性的普及心理知识、进行心理预防与调适方式宣传的工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不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个别学生,更不是针对“差生”。
四、总结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等各个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思考与探索,尤其是以下三大问题:
(一)避免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以心理学知识为教育主要目标,而是应该在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心理活动、游戏等适合学生普遍参与的,能促进健全人格的育人形式。
(二)避免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切入点,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以课程的形式展开,应该多样化,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活动团结合作,推陈出新辅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规避形式主义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形式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个摆设一样列入学校计划,而应该调动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一起参加,使学生参与、互动高质量完成心育活动。
参考文献?[1] 吴增强,姜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中学为研究对象[D].杭州师范大学,2015.
[3] 仲倩.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