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计量单位教学“三策略”

2020-09-26 12:25文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策略优化教学计量单位

文静

摘  要: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计量单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计量单位”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借助实物感知,理解计量单位含义;借助“参照物”对比,建立计量单位表象;借助活动体验,促进计量单位建模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计量单位的高效化,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计量单位;优化教学;策略

计量单位指的是基于约定定义与使用的标量,属于有着普适性的符号与名称。在小学数学的整个阶段中计量单位都被普遍使用,如时间单位、质量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等。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教学属于重点内容,通过它能够让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得到培养。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认识到计量单位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视觉来感知不同事物的速度、规模和程度等。量感是一种感觉,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逐渐构建起计量单位的量感。

一、借助实物感知,理解计量单位含义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指出在教育中“直观性”这条原则非常重要,在当前的教育中这一原则被广泛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实物道具,可以让学生得到感官认知,获得相关信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该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通过该过程形成表象认知,然后转化成理性认知,为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以“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通过多媒体将1cm与1cm2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直观地看到1cm是一条线段,1cm2是边长为1cm正方形的面積。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刻度尺将1cm线段与1cm2正方形画到纸上。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量的本质,弄清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面积的内涵,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形,一个是4个边长为1.5cm正方形构成的图形,另外一个是9个边长为1cm正方形构成的图形,让学生对这两个图形进行比较。很多学生觉得9大于4,所以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大于第一个图形的面积。不过教师在把图形拼接比较之后,学生发现第一个图形的面积等于第二个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对面积的含义进行总结。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之下,最终深入准确地明白了面积的含义。

可见,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训练来进行感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形成形象思维,弄清楚抽象概念。教师利用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其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二、借助“参照物”对比,建立计量单位表象

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十分重要,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

1. 选择代表性“参照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参照物”,以此促进他们建立相关计量单位的表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上课之前我发给大家一根小木棒,它的长度是1厘米,大家将其放到大拇指和食指指尖,看一下这个小棒,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在对短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时,经常使用厘米这一度量单位。

师:大家将小棒放下,试着比画一下。

师:同学们将手里面拿的东西放下,将眼睛合上,想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都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厘米呢?

……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使用非常花哨的课件,也没有使用别具一格的学具,仅仅使用小木棒来让学生建模。学生看到小木棒之后的感觉是一根根的、直直的,它不是一块块的,学生在触摸的过程中不会使其变形。因此,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的活动,有效地感知了1厘米的长短。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触摸从信封里面将1厘米的物品找出来时,几乎都找对了。

2. 选择典型性“参照物”

教师为学生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参照物”十分重要,在典型性“参照物”的辅助下,学生能顺利地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是这样引领学生的。

师:在信封里面包含3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1分米、1分米、0.9分米),大家利用尺子量一下,然后想想,里面哪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家是如何判断的?

师:不使用刻度尺,仅使用一支笔在纸上画一个正方形,使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1平方分米尽可能地接近,画完之后将其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进行对比,看一下两者差得多不多。

师:在大家身边,有什么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说出物品的名称之后,教师将事先准备的闹钟面、象棋盒面等展示给学生,这些物体面积都接近1平方分米)

师:让学生将上课之前发给他们的卡纸拿出来,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并说出自己是如何估的?然后,利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摆一下,之后将卡纸的面积准确地说出来。

……

以上案例中,在说一说、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的过程中,学生弄清楚了单位面积的含义。尤其是让学生从三个正方形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了1平方分米的表象,理解了“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那么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接下来的测量中发现,学生在估算黑板、桌面等物体的面积时都很准确。

三、借助活动体验,促进计量单位建模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化学习与体验化学习,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活动体验促进计量单位的建模。

1. 在体验中进行计量单位建模

在教学计量单位这部分内容时,需要用到较多的道具,同时要设计很多有效的体验活动,所以,在开设公开课时很少会涉及这一内容。不过其实计量单位的教学也可以非常简单,教师在教学时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一下怎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计量单位,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这样就能得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學“克的认识”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找准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1克的大小进行体会,在重点明确之后,教学就很简单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教具也没那么复杂,一个天平、1个橘子、1个苹果、1个鸡蛋、1千克的黄豆。教师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1)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橡皮拿起来掂量一下,然后将别人的橡皮拿起来掂量一下,看看谁的橡皮更重?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学生明白了能够利用掂量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2)橡皮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呢?要使用天平来称一下。橡皮的重量接近10克,让学生对10克的重量进行体验,并说出他的感受,为接下来的1千克的认识做好铺垫。

(3)1克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呢?测一下1克有几粒黄豆,教师先让学生预测,在此基础上验证,通过测量发现1克大概有4粒黄豆,然后将黄豆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手掂量和感受黄豆,并将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4)将自己身边重1克的物体找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5)体会橘子、苹果和鸡蛋的重量,然后称一下它的重量,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要做的是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在合理的时间设置恰当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上课之前并未准备学具,不过他们还是很快地找到了很多重量为1克的物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可以高效学习。

2. 在测量中进行计量单位建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在“二次创造”之后才可以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逐渐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因此教师要让他们进行多次的测量和感知,进而在脑海中产生具体的认识。

以“长度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任务“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很多学生想到了使用皮尺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了通过自己从学校走到家使用的时间来估算;还有的学生想到了使用步测算法测量,首先测量自己的一步长度,然后算一下自己从学校走到家的步数,利用两者相乘得到结果。教师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讨论。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深入地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转化。

总之,计量单位非常抽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策略,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趣味性强且容易理解的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计量单位的含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三策略优化教学计量单位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三策略”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