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香 郑佳丽 杨莉莉 陈美芳 王春梅 赵 岳 卢 琦
1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天津,300070; 2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系,天津,300020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短期内造成国内外数百万人感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护士是医疗卫生专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疫情防控的核心力量。在此次疫情中,前线的医护人员所做的表率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必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在校期间是引导护生形成正确职业认知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护理职业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具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因此,本研究以COVID-19疫情为背景,调查护生的职业精神态度、从业意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以天津市两所高校的全体在读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2月由调查员通过QQ群、微信群向两校所有护生发送问卷星链接。纳入标准:全体全日制在读护生,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电子设备接收调查问卷者。共发放问卷1366份,回收135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4%。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就读本专业原因、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家中是否有护理工作从事者、疫情发生前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疫情发生后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
1.2.2 中文修订版霍尔职业精神态度量表。由霍尔研制[2],包括加入专业相关组织、公共服务的信念、自主性、自律、使命感5个维度共25个条目,是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精神测评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护士职业精神的研究。吴琳凤于2019年引入后修订为共20个条目的中文版[3],包括加入专业组织、公共服务、自律性、自主性、使命感、护士工作满意度6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生的职业精神态度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50。
1.2.3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于2000年由梁宇颂编制[4],包含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11个条目)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11个条目)2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范围为22-11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量表信效度已在护生群体验证,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5,重测信度为0.87[5]。
1.2.4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由高延等编制[6],主要是用来评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群的心理状态, 分为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5个方面,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 反映其心理问题越严重。
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护生从业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调查1358人,女生1138人,占83.8%;大一至大四护生人数相当,分别为338人、393人、355人、272人;40.7%的学生就读护理专业是由于调剂;37.7%的学生为独生子女;18.7%的学生的家人中有护理从业者。研究对象的职业精神态度得分为(48.81±9.86),学业自我效能得分为(77.27±13.50)。
疫情发生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有926人(68.2%),不确定的有280人(20.6%),不愿意的有152人(11.2%),疫情发生后分别为987人(72.7%)、245人(18.0%)、126人(9.3%),疫情对护生的从业意愿产生影响(P<0.05)。见表1。
表1 疫情发生前后不同从业意愿的护生人数变化 n(%)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年级、就读本专业原因、家中有无护理从业者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疫情后护生从事护理工作意愿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表明护生职业精神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反应状况会对护生从业意愿产生影响(P<0.05)。见表2。
表2 护生从业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n(%)
以护生是否仍然愿意从事护理职业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赋值如下。性别:男=0,女=1;年级:大一=0,大二=1,大三=2,大四=3;专业就读原因:自愿选择=0,他人建议=1,调剂=2;独生子女:是=1,否=0;学生干部:是=1,否=0;家中有无护理从业者:有=1,无=0,其余变量为连续型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家中有无从事护理工作者、专业选择原因和职业精神态度与护生从业意愿有关。见表3。
表3 护生从业意愿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显示,疫情发生后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生人数明显增加,当前护生职业精神态度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总体较为积极,体现了当代医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7]。学生的职业价值在入学第一年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中最初形成,而后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临床实习逐渐发展成熟。职业精神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而职业意愿是在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二者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统计学特点、价值观、教育经历和社会经历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疑也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后仍然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生占72.7%,该结果高于王巧丽等调查的福州市护生、杨玉洁等调查的5年制高职护生以及陈畏兵等报告的武汉市护生的护理从业意愿[8-10],但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调查的是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整体就业意愿而并未进一步划分护理方向。同时,本研究发现影响护生从业意愿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是护生教育经历,包括护生的年级和专业就读原因。
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的第一步,以护理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就已对护理工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将护士作为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因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可能对其从业意愿产生的影响不大。相反,调剂到护理专业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了解更为有限或持消极态度,一旦遇到与专业相关的不好的经历或体验,他们可能会对专业选择产生质疑,影响将来的护理从业意愿。
年级虽然是本研究发现的从业意愿的又一独立预测指标,但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相反的是,本研究发现低年级护生相对于高年级护生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更强。分析原因,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局限在感性认识阶段,认识主要来源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另外近年来护理专业法制建设的完善和有利政策的引导,吸引护生从事护理工作[11]。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历实习、见习,对护理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体会到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复杂、护患矛盾频发的特点,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护理工作的预期感知与护理实际不匹配的矛盾,很容易对其原先建立的从业意愿和信心产生冲击[12]。但是,相对深刻的职业认识有利于形成正向的工作意愿[10, 13],因此,为了减少临床实习和见习对护生从业意愿造成的冲击,护理教育者要引导护生对职业树立正确的认知。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通过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能力和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14]。已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护生专业态度、专业认同感呈正相关[15],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护生就业意愿有重要影响。这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进正确专业态度的形成,已有研究指出自我主导式学习、基于问题或案例的教学方法等是提高护生的专业自我效能感和信心的教育策略[16]。
此外,护生职业精神态度是本研究中护生从业意愿的又一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育是护生职业精神态度和职业价值形成的重要途径,但具体的教育策略尚未被充分研究验证,国外研究表明实习期是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和教育的最佳途径[17],也是职业选择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抽象地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创新教学策略,把护生职业精神内容融入护理教学、实习过程,培养护生的职业兴趣,以提升护理人才质量、稳定护理人才队伍。
本研究发现突发的疫情并未降低护生从业意愿,相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人数明显增加。年级、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护生职业精神态度是护生当前从业意愿的重要预测指标。但本研究仅为天津市某高校本科护生的特点,今后应扩大研究群体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护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护生职业精神态度的培养,引导护生树立坚定职业信念和正确职业价值观,为提升我国护理人才质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