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霞
新乡医学院,新乡,453003
“十三五”规划确定健康中国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健康信息获取是人类社会中由来已久的一项重要活动[1],是人们做出正确健康决策的基础,因此,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有关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具体研究河南省健康信息获取行为方面的文献较少,本研究探索河南省居民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等,以期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健康信息服务部门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为提升居民的健康信息素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快速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2018年暑期对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员均经过统一培训,调查问卷使用安卓移动问卷调查软件保存在调研员的手机上。调查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让调研员利用暑假对所在地市的居民入户调查,调查以调研员打开手机软件阅读问卷,调研对象直接回答,调研员实时在线填写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522份,有效问卷1522份,问卷有效率100%。
本次调研经过专家咨询和对以往文献的综合分析编制调查问卷[2-6],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健康信息获取时考虑的因素,如获取信息的成本、方便性、可靠性;健康信息获取的途径及健康信息获取的内容类型等。
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居民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健康信息获取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将居民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健康信息获取途径作交叉描述统计,对健康信息获取途径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卡方校验,利用文献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
在本次调研的1522人中,男性662(43.5%)人,女性860(56.5%)人;农村1019(67.0%)人,城市503(33.0%)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60(25%)人,中学678(44.5%)人,大学441(29.0%),研究生23(1.5%)人;家庭收入小于等于4万的764(50.2%)人,4-10万之间的312(40.2%)人,10-20万的123(8.1%)人,20万以上的23(1.5%)人;学生304(20.0%)人,工人178(11.7%)人,农民403(26.5%)人,干部42(2.8%)人,自谋职业349(22.9%)人,无业89(5.8%)人,其他157(10.3%)人。
本次研究中健康信息获取行为主要从健康信息获取时考虑的因素,健康信息获取的途径及健康信息获取的内容类型三方面来考察。统计结果显示:在健康信息获取时有21.4%的居民会考虑方便性、48.6%的居民会考虑可靠性,30.0%的居民会考虑健康信息获取的花费。在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18.4%的居民选择通过亲戚朋友,20.9%的居民选择媒体报道,23.7%的居民选择到医院咨询医生或参加健康讲座,37.0%的居民选择互联网。在健康信息的获取类型上,39.7%的居民选择健康科普知识,15.0%的居民选择媒体评论,17.5%的居民选择医学专业知识,27.8%的居民选择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见表1。
表1 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基本情况
将健康信息获取途径和人口学特征进行交叉描述统计,在健康信息获取途径方面:男性和女性差别不大,性别对健康信息获取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职业对健康信息获取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居民采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人口比例高于农村(城市45.1%,农村33.1%),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从低到高选择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比例分别从11.9%上升至65.3%,31.4%上升为56.6%),学生选择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其比例高达57.9%。见表2。
表2 健康信息获取途径的人口学特征 n(%)
在健康信息获取时,信息可靠性是用户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为成本和方便性。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越来越关注健康议题。强烈的健康信息需求催生了网络健康信息的大量产生。然而网络健康谣言不断出现,非但没能给居民提供科学健康决策的依据,反而加剧了居民的健康焦虑。近年来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来自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长辈朋友圈中的谣言重灾区,养生保健和医疗健康占据了55%,稳居各类谣言的第一位。健康信息是关于疾病治疗的信息,专业性强,因此,可靠性必然成为健康信息获取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当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方便性和成本也是获取健康信息的影响因素,这也符合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行为规律——齐普夫的最小努力原则,即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使信息行为的投入产出最优化[7]。
基于此,我们要加强内容审核机制[8],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保障网络安全,提升卫生政务新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健康信息获取环境,不断提升居民健康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推动健康中原目标的实现。
整体而言,选择互联网作为获取健康信息途径的人员比例最高,无论男女、城市和农村,比例均高于其他途径。这与不断增长的网民数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终端设备的持续多样化密不可分。据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移动网络以其业务的个性化、使用的时尚化、时间的灵活化、信息的碎片化等特点受到网民的青睐[9]。在网络普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自然成为健康信息获取途径的首选,与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服务模式相适应[10]。此外,亲戚朋友、媒体报道、咨询医生或参加健康讲座这些传统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所占比重依次为18.4%、20.9%和23.7%,这也是健康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城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职业对健康信息获取途径产生影响[11-13],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网络普及率本身高于农村,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健康信息获取能力强,能够熟练使用先进的信息设备,学生亦是如此,家庭收入高的居民有能力购买计算机、平板、手机等工具,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费用。
在多种媒体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媒体融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媒体融合新局面符合居民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规范居民健康信息获取行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健康科普知识是健康信息获取内容类型的首选,在所调查获取内容类型中所占比例为39.7%,其次为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医学专业知识、媒体评论,所占比例分别为27.8%、17.5%和15.0%。健身领域独角兽Keep是一家以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科技平台,三年之内赢得了1.8亿的用户。健康界的网红丁香医生依靠优质专业的医生资源,保证内容生产专业化,用科学求证的方式传播健康信息,从而在运营越来越难的情况下逆袭成功,获取众多粉丝。这些案例和相关研究[14]均表明内容为王是不可替代的真理,因此相关健康信息服务部门可以依据本调研的数据来提供健康信息获取的内容类型,满足居民的健康信息需求,从而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问卷制作采用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的方法,未涉及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深入挖掘和丰富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理论,为信息行为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