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红 黄登良 肖红新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的现状,认为毕业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创新引领创业的氛围不浓厚、“双创”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双创”学习的资源不足、创新创业实践结合不密切、帮扶和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对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动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参与程度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帮扶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满意度;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徐秀红(1974-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黄登良(1989- ),男,福建寿宁人,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硕士;肖红新(1976- ),男,福建上杭人,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硕士。(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67-06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岗位需求量持续增加,然而专业认可度较低,求职面较窄,学生求职定位不清晰,导致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普遍关注。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已是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而毕业生就业质量在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均已常规化开展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调查并撰写相应的报告文本。而就业满意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为政府或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政策建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重要使命。“双创”教育能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多元的知识结构,还可通过项目解说、演讲、企业调研、与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能够获得更高的工作岗位满意度,且因能适应更高标准的岗位要求获得更高收入,进而获得更高就业满意度。因此,强化大学生“双创”教育工作的成效,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大学生对学校“双创”教育工作和自身就业满意度的评价状况,同时从“双创”教育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期望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提供政策设计参考。
一、“双创”教育视域下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19年12月6-18日期间,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等网络途径,对福建省高校2019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36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241份,有效回收率达88.6%。调查对象为参加工作半年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选取该部分学生的理由为:该样本对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等仍有较为清晰的记忆,对毕业之际求职就业的感知和满意度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保证问卷数据的可靠性与代表性。样本中,男生为1687人,占52.1%;女生为1554人,占47.9%;学历方面,本科生占84.4%,研究生占15.5%;学生干部任职经历方面,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68.4%;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23.8%。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毕业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文件精神,设计毕业生对学校“双创”教育的评价题项,主要包括:对学校关于“双创”教育制度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氛围营造、教育实践活动五个方面的评价,此外还包括对学校“双创”教育的总体评价。整理问卷数据后发现,3241位毕业生中,对高校“双创”教育总体评价为“非常好”的占12.96%,“比较好”的占50.66%,“一般” 的占32.37%,4.01%的学生评价等级为“不好”。以上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自我评价。问卷从就职岗位、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收入水平、晋升期望五个方面分别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同时设计就业总体满意度调查。基于3241位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对就业总体满意度的评价等级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样本分别占13.23%、39.03%,评价“一般”的占35.64%,12.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不理想。对就业岗位职业类型的满意度评价等级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样本分别占16.13%、36.03%,评价“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7.01%、8.83%、2.00%;对上司的满意度评价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5.56%、33.21%、36.19%、12.74%、2.30%;对同事之间关系的满意度评价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23%、33.29%、29.12%、17.64%、1.72%;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评价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1.33%、30.59%、38.55%、15.73%、3.80%;对在组织中能获得的晋升机会的满意度评价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4.22%、27.63%、37.56%、14.73%、5.86%。以上数据表明,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理想。而这是否与不理想的“双创”教育具有一定的关系,需经后续的交叉分析予以验证。
3.创新创业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交叉分析。结合毕业生对学校“双创”教育工作和就业满意度总体评价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高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且是正向的影响效应,即毕业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越好,就业满意度的自我评价越高。例如,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等级为“非常好”的443位毕业生中,44.62%、33.08%的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等级为“不好”的137位毕业生中,21.14%、45.71%的畢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比较好”的毕业生也较多表示对就业岗位“比较满意”;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一般”的毕业生也较多获得“一般”的就业满意度。以上结论印证,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和企业家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了求职成功率和就业满意度。
二、基于“双创”教育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1.高校创新引领创业的氛围不浓厚。第一,社会包容“双创”的氛围尚需强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挑战新鲜事物的勇气和胆量不足,且无法正确认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故并不赞成大学生创业,因此多数大学生的创业倾向较低、创业实践概率更低,也就无法形成对“双创”的宽容心态,认为大学生参与创业的风险太高,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造成大学生不敢参与创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对于“双创”教育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忽视价值观培养的“双创”教育是片面的,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在创业上取得成绩,甚至影响社会发展。第二,高校“双创”育人理念尚未完全树立。调查样本中,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创业的首要目的是赚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创业的学生达7.53%。当前的教育现状是以创业成功率以及创业项目是否盈利作为“双创”教育成效的评价指标,鲜有高校从育人理念角度来推进“双创”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在参与创新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是高校更需要强调的育人效果。例如,大学生是否学会申请专利,是否学会凝练一些创新思维,是否通过拜访客户而对社会产生一个深刻的认识,是否通过办理工商注册、缴纳税款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等。第三,创新创业典型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对“双创”典型宣传教育的重视,导致“双创”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宣传教育手段单一,不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尽管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因缺乏宣传、激励,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且具备参与积极性的学生往往成绩也较为优秀,使得创新性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精英游戏”,这不利于创新意识的整体提升,也不利于“双创”氛围的营造。
2.“双创”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第一,缺乏相對固定的“双创”师资队伍。针对问题“您认为学校最欠缺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是?”选择缺乏师资队伍的毕业生占43.5%。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专职教师极少,大部分是从其他岗位转型过来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有自己原来的教学或行政工作,时间投入和知识储备上不能满足“双创”教育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完全满足创新创业课程需求”的教师比例仅为5.73%。第二,课程设置仍有优化空间。高校开展的课程更多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理论课,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所占的学时比重仍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校应开设更多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第三,教学方式方法尚需改进。调查中,40.55%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方法陈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填鸭式”理论讲授,很少用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据调查,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帮助排在最高的是希望教师对创业项目具体的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指导(占62.73%),而不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
3.学生自主“双创”学习的资源不足。第一,优质“双创”项目匮乏。大多数学生表示,缺少适合自己的“双创”项目,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原因。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一个技术可行、难度适中但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市场前景的项目很难,尤其是寻找有技术含量且具有较强创新性的项目。例如,学生在校园内卖化妆品、生活用品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经营效果,但缺乏创新性,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二,缺少启动资金。38.77%的学生认为创业启动资金募集难是影响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主要通过自筹、家庭资助、贷款和政府扶持基金四种途径募集资金,但均不太容易。部分学生参加家教、发传单、做促销人员等兼职,大都为减轻家庭负担,而非为创业积累启动资金;家庭资助创业的学生比例较小,首先要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资金较为宽裕,而且需要家长愿意投资让孩子去体会创业过程;学生的创业项目主要为轻资产经营项目,难以获得抵押贷款,此外因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也难以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政府提供的面向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基金总量有限,有年限、项目性质范围等具体要求,只有少数优质创业项目能够获得扶持金资助。第三,校外创业导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般企业比较重视投资回报率,而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短期能够见效,因此校外创业导师往往不愿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太多,也不会有太强的意愿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由于企业追逐利益的本性,有些企业容易有功利倾向,如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对接资源,向政府争取培训资金,或者让创业学生去帮忙推销该企业的产品等。
4.创新创业实践结合不密切。第一,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不足。从高校现有实践活动情况看,讲座类活动对学生身份类别的限制较少;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园入驻、路演、企业导师辅导等活动,则设置了是否有创业项目的门槛。然而,多数学生没有创业项目、创业意愿一般,目前非课程类实践活动未在该方面体现出相应的区分度。因此,参与“双创”实践教育或指导活动的大学生覆盖面仍存在较大局限性。第二,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在提升创业能力过程中,倾向于参加社会实践、创业竞赛和平台孵化三大类活动,对论坛讲座缺乏兴趣。但学生可选择的活动,都是由学校组织的,虽然数量形式都较为丰富,但因缺乏宣传,导致参与度和参与效果不佳。第三,创业孵化平台推广不到位。近80%的学生缺乏对孵化平台的了解,尤其集中在硕、博士生和低年级本科生,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类相关活动及讲座了解较少。
5.帮扶和支持体系不完善。第一,政府投入不足。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性不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虽十分重视高校“双创”教育,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关切到创业实际工作的银行、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的配套政策与支持较少,不利于改善创业环境。其次,政府资助基础研究多,对应用技术型产品的资助少。最后,“双创”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的落地效果不佳。调研过程中,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双创”扶持政策完全不了解。第二,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制度不完善导致职责不够清晰。不少高校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虽都负责一部分“双创”教育,但未形成“双创”一体化工作机制,严重削弱了“双创”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忽视二级院系的主体性,导致二级院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责任,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完善“双创”教育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1.加快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树立以创新创业为荣的价值观。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提倡批判性思维,善于结合国外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尊重新思想、新方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第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双创”育人氛围,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推动作用。利用公众号、电台、校园媒体等平台,宣传“双创”典型事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第三,提升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品质。一方面,以文化自信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校园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将其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
2.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第一,打造一流“双创”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创”师资队伍,指导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双创”项目,其中专职教师可前往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并鼓励创业项目导师真正创业。校内兼职教师可以着重从有创业意愿的专业教师、社会服务型专业教师、政工干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中选拔,校外兼职导师可以从优秀的企业家中选拔,着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加强对兼职导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培训,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并经常性地组织集体备课、业务研讨等活动。第二,实行项目式(PBL)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主要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确定负责人及明确团队成员角色,做好人员分工;由创新创业团队分工合作,通过市场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商业模式、公司架构、进行财务分析从而撰写创业计划方案;运营创新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运营情况结合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创业计划大赛获奖等情况进行项目评价。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科学性,兼具知识体系的系統性和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第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类型和年级,设置“双创”类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的课题体系,课程内容必须注重创业能力培养,同时注重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课程的实施要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组织创新创业实践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企业家合力共同备课,打磨课程。丰富创新创业课程考核内容,打造以创业实践为主的多样化考核方案。
3.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动力。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一个好途径是动员学生参与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兼职是接触社会、发现商机、了解市场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可以通过兼职寻找创业项目。第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就业创业基地的实习。校内外的就业创业基地一方面能解决项目和启动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正规的企业培训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此外还可以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双向选择,毕业后学生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创业,可以直接去实习企业就业,如果发现自己对在这个行业内进行创业感兴趣,实习经历已经为创业项目做好了铺垫。第三,鼓励学生跟教师做科技创新项目。科技项目具备前沿科学性和一定的资金,解决了项目的资金问题。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过程,能够逐步学会文本撰写、产品研发、市场推广、财务核算、企业运营等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第四,鼓励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大学生求职并不仅仅在于大四阶段的个人表现,更多在于大学四年的积累。大学生唯有不断提高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参与程度。第一,通过多样化活动,扩大创业活动受众面。学校注重发挥活动的引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充分发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作用,组织学生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创新创业基地参观,邀请本行业企业家、本专业的创业校友或者在校生介绍有关知识。第二,充分发挥“双创”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加强高校创新创业硬件条件的建设,包括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给大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阵地和平台;利用高校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积极与校内外企业开展合作,支持学生创办各类创新创业社团,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竞赛、商业路演,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新创业过程。第三,以高校科研项目为抓手,寓教于研,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切实将科研项目成果市场化,向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向转化。开放各地区、各高校的科技实验室,让创业园区、孵化平台向学生推广服务。
5.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帮扶体系。第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结合高校、社会开展“双创”活动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扶持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浓厚氛围。第二,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协调机制。加强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的协同,建议教务处作为“双创”教育协调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究“双创”教育的重要事项,如“双创”扶持政策、导师选拔、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学生学籍管理、创业激励制度等,形成“双创”教育合力,保障“双创”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作用。当前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者多为对创新创业切实感兴趣的学生,普通师生的参与度低。基于此,学校要依托院、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双创”教育。一方面可以学院为单位,依托学科专业特色设置科研训练类项目,为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产学研融合的实习项目,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或创新创业教育集群基地,帮助学生争取更多的“双创”实践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了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建立健全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创新创业学习动力、强化实践参与程度和健全教育帮扶体系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培养规格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侧结构性平衡,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蔡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出发点、要点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3):53-56.
[2]顾晶晶.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9):123-128.
[3]满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6-8.
[4]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5]吴学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5):56-61.
[6]周清平,曾明星,黄伟,等.“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8(4):88-94.
[7]李善乐.哪些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5):97-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