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琼
【摘要】 目的 研究凝聚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36例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68份。参照组血液样本采用盐水法进行检验分析, 研究组血液样本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检验分析。观察比较两组血液检测结果, 并分析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结果 研究组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的检测灵敏度为98.5%(67/68)高于参照组的88.2%(60/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35份、11~20 s有33份, 21 s~3 min以及>3 min均为0;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68份, 其他时间均为0;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分布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聚胺技术相较于盐水法具有更为显著的应用优势, 具有灵敏性突出、操作简单、反应敏捷的特点, 能够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值得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输血检验;凝聚胺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91
当下临床医学中广泛投入了输血治疗的应用, 尤其是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更是得到了普及, 该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从而落实治疗疗效,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输血检验是输血前必须实施的操作, 有助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当前, 在各种不完全抗体的检测中广泛投入了凝聚胺技术的应用, 同传统的盐水法比较,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易等优势, 相较于常规技术具有更为突出的输血检验效果。与此同时, 凝聚胺技术在抗体筛选、不完全抗体检测等方面也得到了普及应用。本文选择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集的136份血液樣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凝聚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具体内容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来源 选择本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集的136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68份。参照组血液样本来源的68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32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43.5±8.2)岁。研究组血液样本来源的68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30例;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43.8±8.4)岁。两组血液样本来源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样本参与研究均通过知情人同意;所有血液样本均为健康样本。排除标准:有影响本研究结果病症患者的血液样本;有血液疾病患者的血液样本;有精神障碍患者的血液样本;哺乳期、妊娠期患者的血液样本。
1. 3 检验方法 参照组血液样本采用盐水法进行检验分析, 分别选取2 ml献血者/受试者的血样, 注入无菌处理后清洁干燥的试管中, 使用基础方法将血清分离, 并在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滴入若干血样, 由此完成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的备置。然后分别将1滴献血者备用悬液、1滴受试者血清加入主侧管中, 再将1滴献血者备用悬液、1滴受试者血清加入次侧管中, 轻轻摇晃促使两者混合, 待其发生沉淀反应, 3 min后观察凝集结果。
研究组血液样本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检验分析, 使用凝聚胺介质试剂(珠海贝索生物技术公司)完成[1]。在主侧管中添加2滴受试者血液样本中分离的血清, 然后加入1滴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3%~5%);同时, 在次侧管中添加献血者血清2滴, 再添加1滴受试者红细胞悬液(3%~5%);然后将0.55 ml低离子溶液分别置入2个试管中, 轻轻摇晃促使两者混合, 然后置入凝聚胺溶液2滴, 轻轻摇晃两者均匀后使用3500 r/min的离心机离心10 s, 完成后将离心后试管上部的清液倒出, 以试管底步0.1 ml的残留液体为最佳。最后, 轻轻晃动试管查看是否出出现红细胞凝聚的现象, 如果未出现则需再次检测。该操作完成后取悬浮液2滴分别注入2个试管中, 轻轻摇晃均匀同时观察试管的变化, 如果凝聚现象在1 min之内消失, 说明红细胞出现非特异性凝集, 则表明为阴性检验结果, 同配血相吻合;相对的, 如果1 min之内没有消失, 说明表现为特异性凝集, 则表明为阳性检验结果, 同配血不吻合, 提示配血失败。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血液检测结果, 并分析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研究组对IgG抗体的检测灵敏度为98.5%(67/68)高于参照组的88.2%(60/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分析 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35份、11~20 s有33份, 21 s~3 min以及>3 min均为0;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68份, 其他时间均为0;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分布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输血治疗已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 临床医学也更为重视输血治疗之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其安全性。因为实行输血治疗后, 会一定程度损伤机体抗原细胞, 由此容易诱发溶血性不良反应, 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输血不良反应依据临床发病机制可以区分为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免疫性输血反应, 免疫性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同受血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匹配导致, 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容易诱发迟发性反应和急性反应, 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 3]。因此, 为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输血之前进行输血检验尤为重要, 这也是开展输血治疗的前提。
临床医学拥有多种多样的输血检验技术, 包含盐水法、酶法、抗球蛋白试验法、凝聚胺技术等, 都可以检测不完全坑体, 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说, 凝聚胺技术具有突出的优势, 具体内容如下:①凝聚胺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观察方便的特点, 不仅能够用于鉴别血型、交叉配血, 还可以在筛选抗体中使用, 对于检验溶血性贫血具有突出的作用;②与盐水介质试验具有一致性的配血检出速度、IgG抗体检出速度, 同时能够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在检测不完全抗体的过程中, 凝聚胺技术的机理为:凝聚胺是细胞凝聚期间不可缺少的凝聚胺能够让红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然后再一次的散开, 但是受到抗原抗体特异性因素的影响, 凝聚反应则会出现不再散开的情况[4-6], 对此需引起高度重视。凝聚胺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检出红细胞细胞表面是否存在该特异性抗体, 对此, 酶法、抗球蛋白试验法存有操作过程繁杂, 步骤偏多的不足之处。相较于盐水法, 凝聚胺技术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即操作更为方便、步骤也变得更加简易化, 但是盐水法无法彻底发现所有的不完全抗体, 存在检验效果的不足之处, 如果单一的使用该方法可能会引发输血意外, 从而诱发严重的临床风险, 危险系数高, 对此, 联合抗球蛋白试验法和盐水法, 或者将酶法与盐水法联合则能够有效规避上述情况[7]。
目前, 凝聚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输血检验方式, 该方法能够与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发生中和作用, 从而形成具备可逆性特点的非特异性凝集, 能够有效检验出红细胞中存在的不完全抗体, 其作用机制为:凝聚胺涵盖正电荷, 由此能够中和负电荷, 发生溶解后则能够同细胞表明唾液酸结合, 由此减弱表面电位。凝聚胺在此期间能够同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凝集, 然后与红细胞悬液中和, 并朝向红细胞表面失去的电荷进行扩散, 基于此查看是否存在对应抗原[8-10]。就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于盐水法, 采用凝聚胺技术检验具有更为显著抗体阳性对照凝聚轻度, 由此凝聚胺技术具备更为突出的灵敏度。与此同时, 该技术的凝聚细胞检出更高, 由此体现了其极高了敏感度。而且, 相较于特异性凝集维持时间, 非特异性凝集现象维持时间显著更长, 悬液加入后也没有改变凝聚状态, 由此表明其具备良好的特异性。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研究组对IgG抗体的检测灵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35份、11~20 s有33份, 21 s~3 min以及>3 min均为0;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5~10 s有68份, 其他时间均为0;研究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分布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凝聚胺技术不仅具备良好的灵敏度, 比较两者的非特异性凝集、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可知, 非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更多的是在5~10 s、11~20 s内完成, 由此可见, 该技术能够促使红细胞于极短时间内发生凝集反应, 显著提升了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血样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大多数是IgG类, 多数由于妊娠、输血、免疫刺激等导致, 采用盐水法无法有效聚集, 而凝聚胺技术则能够缩短凝集时间, 加快检出速度。
总之, 凝聚胺技术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优势, 灵敏度更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參考文献
[1] 安骄娜. 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实施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29):56-57.
[2] 王娜, 李妤蓉.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的应用价值研究. 健康前沿, 2018, 27(1):200.
[3] 梁业玲.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9):1313-1314.
[4] 汪振文. 浅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1):141.
[5] 徐云阁. 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25(4):46-48.
[6] 石俊平, 陈艳萍, 王训霞.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4(22):104, 106.
[7] 李红叶, 王培琴, 黑慧霞, 等.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医学信息, 2015(2):37.
[8] 董海伟.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临床应用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3(1):58-60.
[9] 王秀萍, 王文花.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临床应用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59):26, 28.
[10] 张俊平, 袁志军.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临床应用分析. 临床研究, 2015, 15(11):201-202.
[收稿日期: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