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空间隐喻对比探析

2020-09-22 19:49孙道美
读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隐喻

摘 要:在现代隐喻理论中认为隐喻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普遍认知的一种方式。空间隐喻是人们把一些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以空间概念为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而获得引申意义的认知过程,表示空间隐喻的概念词大都用“上下”“前后”“大小”等词。

关键词:维译;隐喻;空间隐喻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隐喻

当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是文化的反映,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隐喻。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如爱情是旅程。

(二)空间隐喻

当我们把一些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如把事物的性质、数量、状态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根据Lakoff.Johnson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前后、里外远近、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二、 空间隐喻维汉语对比分析

人类置身的物理空间是相同的确定的,不同的族群在思维上也具有普遍的一致性,这就使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共性。在语言本质功能的影响下,这种认识就会以一定的形式映射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认知视角、语言的表达方式、民族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操不同语言的族群在“空间”这一共有认知范畴的语言形式化表达上既有一致性,也表现出独特相异点。

(一)表示“上下”

“上下”这一概念可以喻指时间、数量、范围、等级等。人们把空间分成横坐标和纵坐标来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一般“上下”是表示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关系。常常被用来喻指时间或顺序。时间或顺序在前的话就用“上”表示。如“上学期、上半年、上午、上册、上代人上星期、上次等”。时间或顺序在后的话就用“下”表示如“下学期、下半年、下午、下册、下代人、下星期、下次等”。汉民族的人们为了获得对时间的认识,就把“上下”这一概念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抽象的时间概念上。就形成了时间在先为上,时间在后为下。而在维吾尔语中“上”用“yst”“joqiri”表示,“下”用“ast”“kejin”表示。“上学期—下学期”译成“kejinki mwsum”“aldinqi mwsum”,上午—下午译成“ytin burun”“ytin kejin”,上代人—下代人译成“idad”“wlad”等像这样子的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时间这一概念。这些表示上下的维吾尔语词语并没有喻指时间。

(二)表示“前后”

我们把空间看作十字坐标,那它就包括纵坐标和横坐标。上下这一概念隐喻大都是在纵向坐标上运动,那我们的前后这一抽象概念就在平行坐标上进行运动。前后这一抽象概念也喻指时间。将来的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后方,已过去的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后方。所以就出现了“前天—后天、前年—后年、前辈—后辈、前期—后期、放假前—放假后”等时间隐喻。汉语中空间领域的水平方向的线性运动投射到时间框架上之后,就形成了时间上的前后认知。再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过程中遵循结构不变的原则,所以对时间“前后”认知的策略也就遵循空间对“前后”的认知策略。与汉语相比较,维吾尔语对前后的认知也是多采用横向的时间隐喻。维语中的时间方位词aldi喻指为时间。如:an yzy aldida(临死前)ttilg iqi aldhda(放假前)joa qiqi aldhda(上路前)等。但在维吾尔语中表示“后”的方位词是kjn、arqa 就不能用来喻指时间。在维吾尔语中有专门用来喻指时间先后的词burun、kejin。汉语中的表示时间的“前后”是从空间的“前后”隐喻来的,而维吾尔语中的urun、kejin 和kjn、arqa却有很大的差别。

(三)表示“大小”

在空间中“大小”一般指体积的大小。后来被用来喻指为年龄、社会关系、数量等。如:一大把年纪、命大、倒大霉等。在维吾尔语中大小是kiik、o,一些事物不具备大小这一概念却用大小来表示,这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事物上的隐喻。如:o dada(爷爷) o yi(一大把年纪)k zi kiik(心眼小)azir mnio bajliqim xijal(现在我最富有的就是思维了。)当然,kiik、o在维语中作为隐喻词投射的范围还很广,以上列举的例子中是少数的一部分。

三、 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空间隐喻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谈了汉维空间隐喻中“上下”“前后”“大小”等空间概念词用以表达数量等的隐喻。因汉语空间方位词和维语中的空间方位词不全相对,因此独具特色的空间方位词无法实现隐喻的再现。

参考文献:

[1]LAKOFF,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80.

[2]侯鵬.空间概念“上下”的隐喻及其理据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25.

作者简介:

孙道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新疆理工学院人文系民语言教研组。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