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辉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整体进入薄利时代,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企业必须要合理控制其成本。因为合理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得以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不仅能够达到降低消耗增加企业的营收的目的,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助力。很多建筑工程企业也积极进行了成本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实践与探索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建筑工程企业用于其工程项目和日常管理的一切费用都属于其工程建筑成本的范畴,不仅包括设备使用、水电燃料成本,还包括项目管理和设备使用等一系列人力成本。众所周知,成本管理的好坏也会对企业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也会对其工程质量和效果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建筑工程企业也积极进行了成本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使其企业得以长远发展。
一、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程建筑成本的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全面性
现阶段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企业对于其成本管理还停留在仅局限于财务的工作职责的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工程进行成本支出后进行事后核算,管理方式大多也比较粗犷,在项目中支出工程费用后,也只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简单核算或是进行档案的存储工作,使得其成本管理整体质量都比较低,同时也未能独立有效地开展工程施工建设成本的管理。再者,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企业还对成本的核算流于形式,仅按照其项目的形象进度进行阶段性的成本分析,未对其成本控制进行全面分析,使得其成本核算对于其所参与招投标的项目、所实施工程的后续成本预算管理乃至施工方式,都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由于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直接导致建筑工程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如在项目工程中缺乏对其工程施工的上游材料供应链的调查研究,管理过程的分散等,直接增加了其项目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整体利润。
(二)信息化程度有限,使成本管理缺乏及时性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也非常发达,但是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利用程度非常有限,普遍存在对于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与工程预算成本支出和整体项目的施工进度并不同步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因仅注重工程的形象管理,产出的数据报表华而不实,不能正确有效并及时地将工程的施工质量传递给工程企业的管理层、与项目有关的工程监理单位以及业主建设单位等。种种情形直接导致了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费用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并不相符、招投标报表的报价核算等成本管理电算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使得施工成本核算与企业的实际盈亏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因而对其企业在工程当中的实际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真实的反映。
(三)对工程建筑成本的管理缺乏专业性,未实现动态化管理
一是未能结合“营改增”对采购模式进行调整。建筑工程企业出于便利成本核算的目的,大都会直接在工程施工地直接购买需要使用的原材料,若其购买原材料的供应商属于小型企业便经常会遇到不能开增值税发票的情形,这直接就会导致企业的税务负担和工程建造成本增加。二是对于成本管控还缺乏足够的专业化。其次,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企业在实行“营改增”后,对成本的管理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还是比较流于形式,未对成本管理进行专业化改革,使得其整个成本管理过程都比较僵化,缺乏专业性。三是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是开展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的关键角色,但是实际上企业的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都不足。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都整体不高,对于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最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企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了解深度不高而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的考核和培养还不够完善,不能持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成本预算核算的变更,未能实现动态化的管理。
(四)建筑工程企業成本管理未能与现金流管理良好结合
成本发生与现金流出有着必然的正相关关系。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来减少相应的资金支出,但客观上成本发生导致大量的现金流出。建筑企业应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进行合理地管控与调节,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浪费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做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合理优化工程建设资金。而当前,由于项目部负责工程的实际建设,工程造价、财务等部门往往在公司本部,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使得项目的现金流管理与实际项目的进度情况及成本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够匹配,客观上加大了资金短缺风险。
二、强化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确保其具有独立性和全面性
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其成本预算、核算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降低其整个企业的施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建立项目进度的周报询和月报询制度还有利于精准核算企业的成本开支。其次,通过改变之前对成本管理依附于财务部门的特性,确保成本管理具有独立性,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成本管理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增加其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专业性,将与成本管理相关的部门作为企业整个成本管理过程的核心,对其有关的工作人员以及部门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要层层分解,使责任确实落实到个人,从而为企业内部对员工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以及为科学合理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撑。再者要在此基础上,以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分阶段、分人来对企业进行指导以期制定出最佳的供应商选择和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的调配,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科学的分析工程成本的资金动态和相关的财务数据,从而全面提高成本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最后,笔者认为还应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应当加大成本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资金投入,采取ERP等专业会计系统来高效实施预算管理,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员工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还能确保成本管理的准确性,从而支撑成本管理的全面性。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成本运营管理的环境
众所周知,现在我們正身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并且也基本上趋于成熟,因此若建筑工程企业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在其成本管理中,不仅可以很快地提高其成本管理的效率,还能改善成本运营管理的环境。这就要求建筑工程企业深入推进其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管理会计应用系统的投入,这不仅包括增加管理会计人员的比例、组织专门的针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还包括加大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投入等内容。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应当适当增加其管理层中财务人员的比例,对企业的整体人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得能够更多地从降低成本即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指导。其次,建筑工程企业还应对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并根据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增加管理会计模块的对应功能,以期能够实现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如实现财务管理系统与ERP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从而能够有效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并且,还应当根据成本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设置相应的专门从事业务活动的管理会计岗位。
(三)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案,尽量实现动态化管理
毫无疑问,制定科学合理合规的成本核算方案,是有效解决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有诸多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影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而且还和财务管理不善共同导致建筑工程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核算的效率不高但成本很高的现象。正是因为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其能否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对成本管控尽可能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就是最有效的方案。
再者,建筑工程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出台的如“营改增”的利好政策,若企业能加以有效利用,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量的税金,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减轻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提升施工企业现金流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动态关联
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与现金流管理的关联性,使企业能够稳健经营。
一方面,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合理的资金测算,使得整个公司及承担的各个项目不能出现资金断流,确保进度款的及时足额到位,并合理根据施工进度预估成本发生及现金流出,做好相应的工期安排。此外,成本造价与采购部门要通力合作,作好材料选购及工艺革新,要保证建筑工程企业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设备和材料,降低其支出。再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能保证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在承接需要事先垫资的工程时,就需要更加谨慎,切记密切关注委托方的资金状况及企业经营能力,减小企业风险。企业只有将资金风险降低,才能减少坏账死账的发生率,保证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水平。
结语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筑公司也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强化企业综合实力,改进当前的成本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合理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促进建筑企业得以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琳.工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0):108+110.
[2]刘爱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四川水泥,2019(04):217.
[3]张洋.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0(S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