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程程
摘 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共词分析发现,师德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以及师德观的构建四个方面。因此,未来的师德研究应当注重创新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群体,完善研究方法以及增加研究的实操性。
关键词:师德;研究热点;师德评价;师德教育;师德建设;师德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够在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影响颇深。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基于此,本文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2009—2019年以“师德”为篇名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以明确师德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一、研究设计
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师德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确定数据来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及厘清研究步骤。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以“师德”为篇名,文献来源设置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设置为“2009—2019”,共得到688篇文献。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个统计筛选,删除通知简讯、会议综述以及重复内容和无关文献后,最终获取611篇有效论文。将有效数据的题录信息从知网导出,分别保存为EndNote格式和Refwords格式,文档中包含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主要信息。本文以611篇文献为样本数据,对目前师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师德”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研究工具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Ms Office Excel和SPSS 22.0对关键词、研究主题等内容及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以期发现师德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历程以及发展趋势[1]。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步骤:(1)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获取2009—2019年师德选题的核心期刊论文题录。(2)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的频次,并导出高频关键词表以及高频作者。(3)借助SATI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4)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并借助SPSS 22.0软件生成聚类树状图。(5)对上述研究步骤获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近十年师德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反思,预测未来的研究走向[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611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从载文数量、发展趋势以及高频词汇等方面探索我国十年来师德研究的热点及方向,力求为未来的师德研究提供指导。
(一)载文数量与发展趋势
载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师德研究的发展规模与趋势,图1描述了2009—2019年我国有关师德研究的发文数量及大体趋势。(1)从发文数量上来看,2009—2019年,我国每年发文数量均在30篇以上,说明师德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关注度颇高。(2)從发文趋势上来看,自2009年起,有关师德问题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出现发刊最低值,但在2018年发文量又有所回升,这可能与2018年初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以上数据表明,有关师德研究的文献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上来看,依旧是研究热点。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对611篇有效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分析情况如下。
1.高频关键词统计。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发现师德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主题,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之前收集的有关师德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以EXCEL表的形式给出关键词的频率分布情况,共统计得出50个关键词。为了排除结果的偶然性,剔除与主题相关性不大以及重复的关键词,选取频率大于4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师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基本上反映了师德研究的核心主题。
2.共词矩阵分析。通过表1显示的2009— 2019年师德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统计情况来看,近十年我国师德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这也反映了我国师德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词频统计,无法解释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研究借助SATI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如表2所示,该相似矩阵的行和列分别由25个高频关键词一一对应组成。数值的大小对应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数值越大,相关度越大,例如,矩阵第二列的师德建设,与第四行的青年教师相关度为0.031 4,与第五行的师德师风相关度为0.000 5,说明青年教师与师德建设之间更为相关。因此,由表2可以看出,按相关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教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高校教师。
3.热点时区分析。关键词的研究热点时区图是为了展示一个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变化情况,从而帮助我们在时间上把握师德的热点及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师德研究主要围绕青年教师、高校教师等群体的师德教育展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以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研究热点,但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说明在今后的师德研究中应当更加得与时俱进。
4.知识图谱分析。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显的观察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师德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字体越大,表明出现的频率越高,且该词牵制其他关键词的能力也就越强。从图3可以看出,师德建设最为突出,师德师风、青年教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较其他词也更为明显,说明这些词都是师德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相关程度,连线越粗,关键词间相关性越紧密。
5.共词聚类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先前导出的文本矩阵导入SPSS 22.0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生成这些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如图4所示,图中树状分支形式及组间的距离表示不同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根据共词聚类树状图显示的结果以及就现实逻辑做出的人工调整,可以将师德研究的关键词聚焦为以下四类:(1)高校教师师德评价;(2)师范生的师德教育;(3)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4)师德观的构建。
三、2009—2019年国内师德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分析2009—2019年国内师德研究高频词,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师德研究的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在职教师师德建设以及师德观的构建四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师德评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外也都更加正视师德的现实问题,而科学评价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李晓东(2018)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师德评价创新路径研究》中指出,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形式,比以往都更需要重视师德建设。他认为,引导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科学的评价高校教师。结合多年以来师德评价“难”的问题,李晓东提出,大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完善师德评价的有效工具,并基于师德建设的数据挖掘、师德建设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师德建设的数据运行三个方面,构建了师德评价的新路径[2]。赵静(2016)在《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重构》中指出,当今社会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加强高校师德评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赵静认为,当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法不客观、反馈机制不健全、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重构对策与措施,实现高校师德的长效发展[3]。
(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师范生的师德状况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师范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求利”现象,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为了减轻师范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失衡”,张迪(2018)指出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正确处理“教学技能与教师素质”“知识容量与政治责任”“主动践行与被动执行”三对关系,并为有效地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提出了建议,如增强法律认知,注重奖惩结合,做好“实习上岗”以及加强心灵体悟等[4]。毋靖雨(2019)指出,在对拥有“学生”和“准教育者”双重身份的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应当构建一种全程全方位的模式。在认知层面,设置“同向性”师德课程,实现思政和师德的互联,推动师德认知的发展;在情感层面,构筑“耦合型”师德育人平台,推动榜样力量和内生动力的互动,引导师德情感的表达;在意志和行动层面,构建“协同型”师德育人平台,坚持师德理念与教育模式互融,实现师德教育的全程育人[5]。
(三)在职教师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立师德、铸师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6]。因此,师德建设一度成为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包括师德建設机制的培育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师德建设途径。上述研究显示,我国学者主要着眼于高校教师、青年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如潘玉驹、王中对(2018)认为,必须从把好教师选拔“入口关”、下好明道信道“先手棋”、完善考核评价“指挥棒”、强化党的领导“保障线”以及用好责任追究“撒手锏”五个着力点出发,加强师德建设,培育高尚师德,引导教师立德树人[7]。张也卉、郑晗(2019)认为,在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并指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发展状况,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党员教师的榜样作用,树立师德典范[8]。朱玲、朱虹(2009)指出,随着学校积极引进人才,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事业心、安于现状、稳定性差以及师表意识淡薄等,如何提升青年教师师德意识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她们认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立足于青年教师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培训和使用,完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等方面共同推动[9]。朱晓伟(2019)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调查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评价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和期望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自身对师德的评价则比公众更为积极。通过向教师传达公众对师德的期待和评价,能够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公众对教师的关注点,进而推动师德培训指导标准的制定和师德培训的实施[10]。
(四)师德观的构建
中华民族的师德观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的,师德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师德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师德,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时期,建国以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一直秉承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看待师德观。胡锦涛同志曾针对师德观做了全面论述:“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这正是在与时俱进中对师德要求的概述[11]。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师德系列的重要讲话中融入时代要求,逐步形成习近平师德观。习近平师德观认为,为师者要明道信道、立德垂范、业精善学以及敬业爱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师德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及坚持顶层设计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的特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树立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切入点,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多力并举,促进师德建设[12]。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师德建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有必要对师德的相关研究梳理整合。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共词聚类等方法,对师德相关的核心期刊进行收集和分析,以量化方式和可视化形式呈现师德研究的热点分布,补充传统的通过主观描述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的不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选取的是以“师德”为篇名的核心期刊,没有涵盖所有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数据信息的不完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师德研究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展开,创新性不足,缺乏理论深度。(2)在研究对象上,主要着眼于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青年教师三个群体,对于新手教师、乡村教师涉及不足,且社会调查范围不广。(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思辨的方式较多,质性研究较少。(4)研究结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缺乏实操性。因此,未来有关师德建设的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改善。
(一)创新研究内容,加强研究深度
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师德研究的内容主要着眼于师德建设的内涵、问题以及策略等方面,研究内容略显单一。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1)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展师德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资料为理论指导,在深入学习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师德建设进行创新性研究[13]。(2)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注重多学科融合。目前,师德研究多从思想政治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对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涉及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师德研究中,可以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改变研究视角的单一性。(3)不同时代的师德有其不同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问题及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挖掘师德的深层内涵,探索师德规律,加强研究深度。
(二)扩大研究群体,拓展调查范围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就师德研究对象而言,文献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研究对象的范围较窄;就研究范围而言,在涉及实证调查的文献中,基本都是以某市或者某学校为例进行取样,调查范围不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扩大研究群体,将着眼点放到新手教师以及乡村教师中去。新手教师处于教师发展阶段中的早期关注生存阶段,此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新手教师的师德培育对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促进整个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需要用教育扶贫,这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乡村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应当成为师德研究的重点。(2)在对师德研究进行实证调查时,应当扩大取样范围。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应当对各级各类教师、职工、学生及家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所发放问卷也不能仅限于某个城市或某个学校,应当涉及多个代表性较强的城市,增强研究的可信度。
(三)完善研究方法
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思辨方法的使用多于实证研究,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完善。(1)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文献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研究现状,让我们对师德研究的大体方向有所了解,帮助我们选取新的研究视角,而实证研究是基于实际调查得出结论,所得结果更具说服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2)应当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将其运用到师德研究中去,为己所用。如,在师德研究中可以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過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获取有用信息,形成适用于自己研究的师德评价体系。
(四)增强研究的实操性
师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寻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路径,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其研究结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较差。例如,文献中提到,加强师德建设要遵守师德规范,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文件,但师德规范大多关注的都是个人修养问题,并未很好的与教师职业相联系[14]。教师在执行师德规范时也会存在疑惑,不清楚自己具体要怎么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师德规范应当进一步细化,明确如何适用,由谁监督,如何评价。这就要求师德研究应当更加深入,更加细化,争取将研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落实到实处,都可以直接运用到师德建设中去,增加研究的实操性[13]。
参考文献:
[1]张子石,吴涛,金义富.基于CiteSpace的网络学习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8):77-84.
[2]李晓东.大数据时代高校师德评价创新路径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34(2):129-134.
[3]赵静.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6(3):49-51.
[4]张迪.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4-46.
[5]毋靖雨.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全程全方位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40-4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7]潘玉驹,王中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34):130-131.
[8]张也卉,郑晗.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93-94.
[9]朱玲,朱虹.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42-43.
[10]朱晓伟,周宗奎,谢和平,等.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3-58.
[1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43-51,174.
[12]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8(3):27-33.
[13]肖立勋,韩姗杉,康秀云.70年来高校师德规范的回顾和前瞻[J].江苏高教,2019(11):6-10.
[14]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51.
[责任编辑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