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诚
摘 要:对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文化自信不足、迁移活力和健康要素有待提升、文化包容和仁爱精神有待弘扬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强化高等性、注重健康性、高扬仁爱性,并在实践过程中践行文化自觉、弘扬健康仁爱等理念。
关键词:健康服务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自觉;健康仁爱
校园文化是维系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存在、体现校本特色持续发展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相吻合,把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兼顾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提升,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迫切要求”[1]。根据新时代中国职教改革和发展方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就如何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功能、传承创新文化等作出时代应答。在此背景之下,探索推进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自信不足
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的高职院校,原招收生源大多是“佼佼者”,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且举办高职时间不足30年。前身为综合性或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二级学院的高职院校,脱离办学母体后,母体曾经所拥有的办学传统、办学禀赋、办学资源等亦随之远去,个别院校甚至因此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本科专业办学资格,之前渴望脱离母体,以摆脱在母体中被相对边缘化的文化窘境,并没有因为真正实现独立办学而走向“理想的丰满”,独立后与脱胎原中等专业学校的高职院校肩并肩竞争的办学现实,让这种“现实的骨感”演变为无奈转型转业的“老年弃儿”。无论是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还是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演变而来的高职院校,均出现了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对宁波部分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39%的教师对学校办学愿景期望不大,32%的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够丰富;28%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无职业发展空间。
(二)迁移活力和健康要素有待提升
相对于医学健康类科研机构、普通高校等,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技术技能素养尤其是技术开发原创迁移能力并不突出。其师资来源主要是缺乏技术技能实操能力素养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相比处于劣势。作为学校主体力量的教师,迁移活力不足,这使得校园文化的迁移活力也受到限制。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发现,有46%的学生认为体现创新创业文化的教育实践类活动不足,29%的学生认为相关课程缺失,35%的学生认为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文化建设不足,36%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对创新意识、意志品质等涵育帮助不大。用人单位反馈,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创新、组织管理、自主学习、压力承受能力等方面满意度不高。文化活跃率不高、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不高,导致毕业生自主学习、体现技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不足。同时,由于健康服务产业设备的自动化、高精尖及数字化发展倒逼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为适应这些要求,在提升学生技能素养的同时需要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涵育他们悦纳新技术、拥抱新趋势的开放心态,尤其是在实习实训中有效融合校园文化和健康要素。然而,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体现健康要素的教学文化观践行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仍不够完善。
(三)文化包容和仁爱精神有待弘扬
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逐渐形成了“职业、技术文化”教育的当代中国模式[2]。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健康服务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类型高职仍然存在同质化现象。同时,健康服务类高职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主,人文综合类课程尤其是人文关怀、人际沟通等设置较少,人文素养涵育场所、人文素养信息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等配置不多见。此外,随着主办单位归并教育部门,无论原主办单位为卫生主管部门或是大型医院或是国企集团,学校之间的文化兼容和识别度大大降低。通过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和2019年用人单位评价数据的分析发现,该校近三年来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都超过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最满意,但对学生人文社科知识水平、沟通意识、服务精神相对不满意,侧面反映了学校学生人文综合素养涵育不够。
二、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析
(一)强化高等性:不背离“文化育人”的价值指向
新时代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3]。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强化实施保障,构建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4]。如前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的高校办学历史并不悠久。高职与中职教育功能存在重要差别,两者在教育活动功能层次上的差别,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5]。健康服务类高职相对中职是更高等级的学校,两者的教育功能有高低之分。因此,强化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的高等性,明晰其文化育人的排头兵角色定位,是其校园文化建设旨归内涵的逻辑起点,更是需要自始至终坚守的基本方向;是其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更是健康服务类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上述逻辑起点下,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关注校园文化为经济社会政治服务的宏观功能,亦要关注微观的文化涵育受教育者个体的功能,自始至终以“文化育人”为价值旨归。
(二)注重健康性:不囿限于专业文化的狭义特征
高职院校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重技术技能轻科学研究的文化特征较为明显,这要求健康服务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科学文化的构建,坚守基于科学精神的健康性。一方面,健康服务类高职设置的传统的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等为主的医学类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医学营养、康复质量技术等为主的医技类专业及以护理、助产等为主的医护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承担着守护和助推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任务,要求学校能建立与之匹配的独特的学科文化;另一方面,健康服务类高职设置的为新兴健康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包括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美容美体艺术、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不同于传统的卫生医技医护专业,其行业本身还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科学研究不成熟,因此这些专业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亦非常迫切。为实现学科文化、健康文化、专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健康服务类高职专业建设要有效匹配学科发展需求,构建与医护、医技、医事和健康服务产业相适应的学科文化,构建涵育学得健康、教得健康、做得健康并富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突破职业院校专业文化的束缚,夯实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战略文化资源。
(三)高扬仁爱性:不固守“技术文化”的要素体现
健康服务类高职作为培养健康服务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门院校,不同于其他的高职院校;健康服务类高职培养的学生,进入职场后面对的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产品”,而是具有鲜明个体生命特征的“人”,也不同于其他的高职院校。这两个特质决定了健康服务类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强化高等性,还要体现出以学生未来职业服务对象为本的健康服务要求,呈现出健康服务专业文化特色,要将“仁爱”教育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健康服务类高职文化要求不仅仅限于技术技能的“传帮带”,更有着职业精神、服务德行、文化包容、共情沟通的传授。因此,高扬健康服务类高职校园文化的仁爱性,是其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要素要求,其文化建设不能固守技能行动为主体的行动教育体系,不固守于“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等体现崇术文化的技术文化类型,突破“做事”技术文化重围,实现“仁爱”之教,做到兼容并包。
三、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践行文化自觉: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是明晰学院新时代的文化存在、坐標状态和战略愿景,凝聚师生共同的文化认知。健康服务高职可研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尤其是感知教育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重大意蕴。以“职业”词序的调整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已改为“职业高等教育”[6]。高职院校属于职业高等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亦即“职业教育”中的“高等”层次。据此,职业高等教育将不再是单一的“大专”高职院校的集合体,而是包含上至专业博士、职教硕士、职教本科和大专下至中职的类型教育体系。二是探究学院变迁史中传承发展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优势,涵育大学文化内生力。让学校文化建设有相对于中职的“高”,个体相对其他个体“异”的识别。三是进行文化反思呼唤类型高职的文化担当,强化高等教育文化。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拟订工作,通过弘扬讲堂、论坛、“一院一品”等文化认知凝聚载体,采取头脑风暴、特尔菲法等,让师生同步感受“双高校”“民办”高职突破本科层次办学的先发危机,对学院现有文化进行反思追问,直面向上层次办学突破的难题,通过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或医科大学甚至综合大型医院联合办学,寻求创建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位制度的路径,争取同类职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个体办学尝试,为学校和师生发展凝聚内生动力,践行富有特色的健康服务类职业高等教育的文化知觉。
(二)迁移、科学、健康: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突围
一是注重文化迁移,引入学科文化,着力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涵育科学精神。在传承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中的职医教育范式“医案为本”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近代医事教育中传统职医与西方医学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影响,注重文化迁移借鉴。服务对象的健康病例诊断与研究,不再单一的固守技术技能教育文化要素,除了职业实训外,还“授以科学的知识与科学的研究之径途,把研究教授融合而一”[7]。要跨越健康服务类高职与医学普通高等教育的沟壑,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学科文化供给,给予更侧重应用型的科学研究训练。二是秉持学得健康教得健康,涵育学生健康阳光抗压的教学文化。注重专业集群文化建设,专业文化与专业建设同步共进,调整改造现有专业,积极构建融医护、医技、健康于一体的专业群。将人文健康课改造成包含健康服务要素的人文社科综合课;在教学中除了紧跟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要求,亦要注重学生心理持续发展的健康素养和未来就业持续抗压的职业精神的涵育,兼顾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提升,特别是技术迁移、创新创造、自主学习、承压与受挫力等。三是激发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活力。践行师资从“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8],将业界精英和技术能手引进校园从教,使其成为学生在业界的领路人。
(三)独特、包容、仁爱: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选择
一是塑造真实独特且富有健康服务类高职个性的文化形象,走文化建设基业长青之路。从高校文化建设内涵出发,秉持“文化育人是大全世界在小我存在中的呈现,是小我存在在大全世界中的生成”[9]的理念,用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等见微知著般的方法来叙事,选择真实独特文化形象作为有效载体。二是涵育兼容并包开放的文化勇气和氛围。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正视健康服务类高职同质化办学的现实问题,敢于做同一类型同一层级学校领头羊,以兼容并包开放为指向,在同类高职中做“社会的灯塔”,关注行业文化、职业文化,同时做好区域先进文化(如宁波商帮文化)、学术文化(如浙东学派文化)、名人文化(如院士文化)等校外文化的融入。三是传承健康服务类高职自强不息探索求进的文脉精神,构建引领社会风尚的仁爱文化体系。做到“眼中有生”,健康服务类高职学生群体中不少学生家境普通,甚至贫寒,要理解他们希望通过接受技术技能教育而迅速成为“谋生者”的教育愿望。从利益关爱者的视角来构建引领社会风尚的“仁爱”文化育人体系,基于入学诉求尊重学生的教育话语,给予学生浅层的“仁爱”文化熏陶、文化补给和文化要求,蹲下身段与学生肩并肩,例如,不站在高处要求健康服务类高职大一学生去承接“临终关怀服务”等技能,而是给予其足够的技术技能训练,夯实“谋生”硬本领;对学生资助从助“钱”改为助“智”;教会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形成“人穷志不穷技不穷””的仁爱文化特征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学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0]。实施人民满意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健康服务类职业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网.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EB/OL].[2020-04-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231224692243613&wfr=spider&for=pc.
[2]柴福洪,陈年友.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
[3]人民网.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EB/OL]. [2020-06-2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211/c1003-28940041.html.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2017-12-04.
[5]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
[6]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EB/OL].[2020-06-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989/201912/t20191224_413254.html.
[7]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9卷——德意志大学之特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48.
[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5-20]. 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9]李建国.文化育人的哲学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4):8-15.
[10]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6-100.
[责任编辑 刘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