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错题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2020-09-22 14:03王孝勤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

王孝勤

摘要:正所谓“错误千状,正解唯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明明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但是一做题就错误百出。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应用题中,有时在计算题中也会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种现象频频发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脉“错题病因”,从而“对症下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审题能力 验算习惯 归纳题组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也理解其中的道理,可是一做题就会错误百出。这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动力不强。这种“失误”不仅出现在应用题中,有时在计算题中也频频出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脉“错题病因”,从而“对症下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注重审题细节——错题之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始终是小学数学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追根溯源是学生不会读题,不理解题意,从而找不到解決问题的策略,因此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让学生读懂题,读对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至为关键。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正确读题、理解题意的基础,是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前提,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厘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功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从低年级开始,从看图说信息到一步应用题的审题,再迁移到两三步应用题。笔者在实践中注重学生读题时做好批注,用几何直观呈现题意,及时校对,避免粗心造成的看错题意或看错数字等问题,意在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有效批注让题意简易化

审题中学生存在漏读、跳读致使读题不全,速读、泛读而思考不深等现象,学生因读题问题出错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会读题、读懂题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如题中发生了什么事、谁做的、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通过分析题意了解具体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便于学生明确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于易忽视的关键词句可适当做出批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如:小平从家到学校,每分钟步行80米,9分钟到学校,小平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

分析题意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读题。题中发生了什么事?

生1:小平要从家到学校。

师:是谁做的?

生2:小平做的。

师:怎么做的?

生3:小平每分钟步行80米。

师:结果如何?

生4:9分钟到学校,求小平家到学校多少千米。

条件中小平的速度用的是米做单位,可问题求的是多少千米,单位不同,计算时要注意转化,因此要边审题边做好批注。

审题时对关键字词做好批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题中隐含的信息,而且能让我们轻松准确地解答问题。

(二)几何直观让题意直观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于几何直观能让学生直观地看懂题意,易于学生理解与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和理解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习惯让学生用自己看得懂、易理解的方式呈现题意,通常学生会把生硬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形。借助于直观的图形表征,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题意。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如:幼儿园打算制作90个手工作品,已经制作了23,还剩多少个没有制作?

引导画线段图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分析题意,并说一说这里的单位“1”是什么。

生:这里的单位“1”是手工作品的总数量。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23含义?

生:这里的23表示把90个手工作品平均分成3份,已经制作了其中的2份。

师:如何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尽可能想办法让同学们明白你的想法。

生: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也就是90个手工作品的数量。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两份也就是已经制作的,剩下的一份就是要求的个数。

如下图:

这样的操作,一方面能使已制作的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更加清晰;另一方面,有利于启发学生要求还剩多少个没有制作,可以先算出已经制作的数量。

(三)及时校对让题意明确化

善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适当的反思与评价,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不懂装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滥竽充数的不良局面。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出错后能认真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采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互相校对的方法,如果同桌有错题,互相当小老师给对方讲解,分享解题时的一些小窍门。同时借助于错题题组对比练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交流、思考,从而适时归纳、总结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相讲解与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掌握了算法,不容易理解的算理也变得简单易懂。

二、养成验算习惯——纠错之举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克服“粗心”毛病的最佳举措。

如:湖心路小学五年级有50个同学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其中男生占710,女生有多少人?

说说“男生占”是什么意思,再列式解答。

方法一:方法二:

50×1-71050×710=35(人)

=50×31050-35=15(人)

=15(人)

师: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验算,看得到的男生、女生的总数是不是50人。

根据题意,得到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就是总人数50人。

35+15=50(人)

生2:根据得到的结果,算出男生志愿者是不是占总人数的710。

35÷50=710

同学们通过用得出的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是不是等于50人,再用男生人数除以总人数看是不是等于710,驗算出符合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验证上述计算是正确的。

可见,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三、归纳易错题组——厘清之能

教学中,针对学生形式各异的错误,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行整理错题,制作错题本,使其对自己的错题进行进一步的辨析,便于学生对错题进行整体的对比和优化,有效归纳易错题组,起到厘清错误之作用。

如混合运算易错题:

125×8÷125×8

=1000÷1000

=1

纠其错因,是学生对运算律理解有误,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清晰,看到凑整就盲目认为可以简算。

追问:算式125×8÷125×8与算式125×8÷(125×8)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变式题:2.5×40÷2.5×40和(2.5×40)÷(2.5×40)的区别呢?

再如:

对于诸如此类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存在上述问题,教学中还可以把上述算式中相应的数改为百分数,形成同类的题组变式。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通过计算、比较、归纳,可以轻松地总结出此类混合运算的算法,找到解决此类题组的运算策略。这样的题组练习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易错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其他数学问题的能力。

举一反三:

25%×59+14×49

25%×38+75%÷83

……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针对学生的错题,对全班学生出现的错题进行适时的收集和整理。可按照题型、领域、难易等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类,有针对性、有梯度地归纳成易错题组,形成有价值的班级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二次或三次的温故,在一次次的对比练习中明晰错因,提高认识,加深理解。直面错误再去解决问题,也是修正错题的策略之一。

道可顿悟,事须兼修。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错题追根溯源,厘清板块,明晰道理。在高效课堂的学习驱动下,在有的放矢的素养培养下,在有效措施的激励下,把脉“错题病因”,方能“对症下药”。日复一日,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的审题能力
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之研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摭谈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如何提升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对策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