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并发症的研究

2020-09-22 04:29陈洁青连娟娟郑小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2期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人员发生率

陈洁青 连娟娟 郑小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 宁德352100)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因多种因素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全身血液运行出现障碍,引发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患者生命终止的一种临床危急重症,医学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称之为猝死[1]。为进一步探讨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本文择取了60 例心脏骤停实施心肺复苏(CPR)的患者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请翻阅下文。

1 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 例心脏骤停行CPR的患者(2016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法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其中对照组男:女=18:12;年龄(38.31±2.54)岁;病因:急性梗死:急性心衰: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窒息:电击伤:其他=11:6:5:3:2:3。观察组男:女=16:14;年龄(38.94±2.65)岁;病因:急性梗死:急性心衰: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窒息:电击伤:其他=12:7:4:3:2:2。组间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于心脏骤停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及时进行了CPR 救治;(2)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剔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认知沟通障碍、癫痫的患者;(3)心脏骤停后进入ICU 时间低于24h 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为准备好相关应急设备、仪器及药品,为患者进行氧疗,并将其引入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给予对应治疗和护理,期间24h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为:(1)组建心脏骤停行CPR 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含责任护士、护士长及主治医师,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为护理目的。

(2)护理方案实施:①呼吸系统护理:定期更换器官切口的敷料,一般为每日2 次;定时清除其口鼻分泌物,以确保其呼吸道的通畅;注意观察气管管道是否固定良好,以免出现管道松动、脱落。②循环系统护理:接受过CPR 的心脏骤停患者在之后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甚至会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24h 监测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为其实施中心静脉穿刺或除颤器。③中枢神经系统护理:除24h 监测患者瞳孔、意识变化外,护理人员还应在患者恢复正常血压后协助其头部抬高10-30°,以促进其静脉引流,避免颅内压升高。④心理护理:心脏骤停患者在清醒后容易因各种因素产生焦虑、惊恐等负性情绪,若不及时加以纾解,将会大大影响其后续治疗。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症、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提高治疗有效率。⑤院外随访:每月随访1 次,必要时每周随访1 次,以更好掌握患者康复情况,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ICU 入住时间对比。

1.3.2 护理前后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分[2]对比 15 分为正常状态,13-14 分为轻度昏迷,9-12 分为中度昏迷,3-8 分为重度昏迷,低于3 分为脑死亡。

1.3.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包括房颤、胸闷、抽搐三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计量资料以(%)/±s形式开展,通过卡方/t进行检验。P<0.05 表示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ICU 入住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ICU 入住时间为(7.84±1.32)d,观察组患者ICU 入住时间为(4.31±0.25)d。两组患者的ICU 入住时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14.392,P=0.001。

2.2 护理前后GCS 评分对比

如表1,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分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分值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如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GCS 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GCS 评分(±s)

组名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0 30护理前4.22±0.26 4.25±0.28 0.430 0.669护理后5.08±0.47 7.95±0.68 19.017 0.001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n(%)]

3 讨 论

一般来说,心脏骤停最常见症状为心室纤维颤动,因此,如果对患者呼唤、压迫上下眼眶无回应,即可判定其处于昏迷状态,再观察其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呼吸运动、心前区是否有心跳来确定患者是否为心脏骤停[3]。心脏骤停过程可分为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及生物学死亡期4 个阶段,其中心脏骤停期是患者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患者已处于意识完全丧失状态,如若抢救不及时,将会在4-6min 内进入死亡期,因此,临床抢救必须当机立断、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机,造成患者脑部及机体其他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害[4]。

CPR 是当前临床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救治手段,若实施得当,可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性命,但该法对于操作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且由于患者躯干、四肢、内脏、大脑等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即使通过CPR 挽救性命,也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胸骨痛,使其生存质量大打折扣[5-6]。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 时,若能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针对性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护理人员的文献查找来明确护理目的,并结合患者具体病症实施的针对性、规范化的护理手段,不仅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热情,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由本文研究内容可知,观察组的ICU 入住时间为(4.31±0.25)d,护理后的GCS 评分为(7.95±0.68)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心脏骤停行CPR 患者而言,苏醒后不仅在生理上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还会对其正常心理状态造成影响,使其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针对性护理不仅关注到患者可能存在的生理不良反应,还能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使其更加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机体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施行。

猜你喜欢
针对性护理人员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