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梅
《实践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观点 “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实践论》正式发表后,在中国、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 “左”倾错误的哲学总结, 又是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它不仅是毛泽东个人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飞跃, 而且是现代中国哲学的璀璨明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颗明珠,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工具。【[1]】为批判和克服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样的主观主义错误,在阅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对苏联哲学教科书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一方面,用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另一方面,用来为当时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讲授哲学课程。【[2]】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从哲学高度总结了北伐线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系统地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右倾错误若重批判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于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待征。论证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路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国革命的情况下,实践决定认识这种思想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一方面,《实践论》通过理论论证驳斥了只注重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拒绝中国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强调要达到对中国革命和现状的正确认识,必须亲身参加中国的社会实践,实践的第一性应该是认识正确性的先决条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身的社会实践,就只能主观地瞎说一顿。【4】[3]另一方面,实践的深入程度和广度决定着认识的不同阶段和性质,在对事物片面、外部联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才能够全面理性地认识事物,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发展过程理论。
(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词了理论对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理论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毛泽东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不仅取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取决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性,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一方面,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提升为规律性的理论。另一方面,只有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实践论》本身就是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哲学理论,从而实现思想飞跃的结果。《实践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5】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上升到理论,理论致力于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上把握事物的规律,理论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一方面,理论是主观认识和思想的升华,要想使工作得到预期结果,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另一方面,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观现实性特点,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基于个别事物所获得的主观片面性的初步认识,才能上升为全面普遍性的理论认识,从而达到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四)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毛泽东对于如何认识事物,做了全面而且详细的解释。首先他从感性认识开始,讲解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如何把握感性认识,怎样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如何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为此,他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然后还要用于实践,看看是否可行即用实践来检验一番。所以,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要以实践为基础。毛泽东着重指明: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認识,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另一方面,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不会最终完结的,在一个认识过程中,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发展到理性认识,再把理性认识放回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而再实践时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进入下一个认识阶段……于是,毛泽东对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进行了总结,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
当今时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通过阅读《实践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典著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
(一)《实践论》启示我们在认识问题方面,必须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在风云变幻的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会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这将促进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将促进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不断提出崭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才能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发展。
(二)《实践论》启示我们在改造世界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将其作为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坚持实践观点,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对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论》启示我们在理论创新方面,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知行统一观,讲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际,正确的理论必然会指导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同样,在中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党也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既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也没有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实践化”,真正把创新理论变成指导实践的先导,为我们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深刻论述,是对我们新形势下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的重要指南。理论的意义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如何改变客观世界。离开实际讲理论,就会误党误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着沉痛的教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更加坚定坚持“四个自信”。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实践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尝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光辉成就,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論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领会实践论的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贡献。
[1].石仲泉.“哲学明珠”诞生记——毛泽东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始末〔J〕秘书工作,2007(10).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3]吴书林.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实践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5.毛泽东选集:第1卷〔M〕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85.
[5]许全兴.《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