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彭登云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河南 漯河462300)
肝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 具有较高的侵袭性, 病死率仅次于胃癌与肺癌[1]。 目前, 手术仍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以往临床通常在治疗的同时予以肝癌切除术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但该护理措施过于笼统, 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 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肝癌切除术患者至关重要[2]。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癌切除术患者60 例, 旨在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其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理论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肝癌切除术患者60 例,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 对照组中, 男性16 例, 女性14 例; 年龄42~75 岁, 平均年龄(58.51 ± 7.26) 岁; 病理类型: 胆管细胞癌13 例, 肝细胞癌7例, 混合细胞癌10 例。 观察组中, 男性17 例, 女性13 例;年龄42~74 岁, 平均年龄 (58.54 ± 7.21) 岁; 病理类型: 胆管细胞癌15 例, 肝细胞癌9 例, 混合细胞癌6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年龄40~80 岁; 符合原发性肝癌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且具备手术指征; 临床分期Ⅱ~Ⅲ级;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术前伴有精神疾病及中枢神经疾病; 术前合并严重心、 肝、 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伴有心脏手术史、 血栓史、 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 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监测病情、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认知行为干预, 内容如下: ①系统性健康教育。 为了使患者快速掌握须知信息,由资历丰富的护理人员为患者详细讲述肝癌相关的病理知识内容以及如何提高术后自我干预技能, 包括如何预防高发的腹水、 呕吐及疼痛等不良症状, 并教会其正确处理措施。 ②心理干预。 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 抑郁情绪, 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 鼓励其倾诉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并及时予以疏导, 必要时为其提供宣泄情感的场地; 与宣教内容相结合, 找出患者认知方面的误区及造成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 加以纠正; 利用患者卧床休息时间播放轻缓音乐, 分散患者癌痛注意力。 ③认知干预。 定期于肿瘤科开展讲座、 发放宣传手册等, 以提高患者对癌症晚期发生原因、 化疗反应等知识的认知。 ④为患者确定健康信念。 改变患者对癌症的态度, 预防并改善其悲观、 消极、 恐惧等负面心理。 ⑤行为支持与反馈。 对患者行为变化给予相应反馈, 对常出现错误却不知情者进行劝导与纠正, 协助其总结适合自身的认知识别体系, 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①采用Herth 希望量表 (Herth hope index, HHI)[4]评估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 量表共12 题, 包括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 (T)、 采取积极行动 (P)、 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 (I) 三方面内容。 采用1~4 级评分法, 总分12~48 分, 分数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 ②采用Jalowies 应对方式量表[5]评估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 包括寻求支持、 逃避、 面对、 乐观、 宿命、 自我依靠、 姑息、 情感宣泄8 个项目。 “无” 记0 分,“少有” 记1 分, “有时” 记2 分, “常有” 记3 分。 分数越高表示应对方式越好。
干预前, 两组的HHI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的HHI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HHI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HHI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T P I 总分干预前 观察组 30 8.32±1.27 9.51±1.28 9.43±1.35 28.60±3.38对照组 30 8.06±1.28 9.46±1.24 9.50±1.39 27.49±3.11 t 0.790 0.154 0.198 1.324 P 0.433 0.878 0.844 0.191干预后 观察组 30 10.49±1.87* 13.68±1.61* 14.70±1.95* 36.57±5.85*对照组 30 8.90±1.32* 10.59±1.58* 11.29±1.67* 30.64±4.11*t 3.805 7.503 7.275 4.5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预前, 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30 0.44±0.11 2.60±1.07 10.999 0.000对照组 30 0.41±0.14 1.32±0.51 9.424 0.000 t 0.923 5.915 P 0.360 0.000
目前, 手术仍然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但患者往往因对手术的不了解, 焦虑、 抑郁等负性情绪较为明显[6]。因此, 应密切关注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对恢复健康充满希望, 并以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病情[7], 进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改变或影响个体已有的认知思维模式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水平的重要理论方案, 可凭借正确认知、 情绪及行为三者互相关联, 建立良性循环, 纠正错误行为[1,8]。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 观察组的HHI 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 分析原因在于: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通过不同的切入点与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熟悉肝癌的有关症状、 特点, 提升其自我掌控感及自我管理能力, 有助于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念, 提高其希望水平。 另外,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心理干预、 认知干预及行为支持与反馈等措施, 促使患者释放压力, 进而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
综上所述,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肝癌切除术患者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 促进其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