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代兵法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术语,在古代文学分析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将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分析古代兵法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而明确古代兵法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推动作用,拓展文学批评的方向,发挥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兵法;文学批评;《孙子兵法》
一、前言
古代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及军事规律的汇总,不仅会对战争及军事提供指导,还会对经济、文化及哲学等领域产生影响。在文学领域,古代兵法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两方面,学者们将古代兵法术语及思想用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
二、古代兵法术语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在文学批评中,古代兵法最为广泛的应用体现在术语方面。虽然部分学者认为古代文学批评以八股文评点语言为主,但兵法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本文列举以下代表性内容做分析:
第一,伏兵与伏笔。在战争中,伏兵的应用较为广泛。《草庐经略》中提到“兵伏,诡道也。”认为伏兵的合理使用,可帮助军队取胜。在文学创作中应用的伏笔,和战争中的伏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文章中伏笔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通常使用伏兵进行比喻。例如,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提到,伏兵是将领预先布设的士兵,出乎敌人意料;伏笔则是作者看似闲笔,实则精心设计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跌宕;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就多次提到伏兵与伏笔,肯定作者巧妙的设计。
第二,布设疑阵。在战争中,将领布设疑阵,设置疑兵,用于迷惑对手。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布设疑阵,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其对后文情节的探究欲望。在文学批评中,布设疑阵也时常出现。例如,但明伦在评价《聊斋志异》时,提到“其妙处尤在层层布设疑阵”;刘廷玑等人在评价《女仙外史》时,用“奇兵”“疑兵”等古代兵法术语进行文学批评。
第三,欲擒故纵。部分文学批评家以兵法喻文法,使用兵法术语评价文学作品,以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例如,金圣叹在评价《水浒传》中提到“有欲合故纵法”,评价文章中采用的叙事手法,明明可以在故事情节中直接了断,作者却故意放松一步,使故事情节接续发展,产生曲折与波澜。
第四,避与犯。古代兵法中的避是指回避;犯是指侵犯。在《孙子兵法》《李广传》中,均有所提及。在文学领域,避是指在文章创作中,刻意回避雷同的立意、情节。犯有褒贬两用,褒义是指作者在文章的不同章节,通过同样的情节、手法或叙事手段,表现出不同,呈现作者的艺术素养;贬义是指雷同相犯。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金圣叹对避与犯的应用较为广泛,也表达独特且精彩的见解。例如,在评价《水浒传》时,给出“犯之而后避之”的评价,认为文章构思多样。另外,在《三国演义》《金瓶梅》等文学评价中,文学批评者均应用了“避”与“犯”两个术语。在《金瓶梅》評价中,张竹坡认为作者“犯笔而不犯”,将金莲、萍儿等同类型的人物描写出独特的性格。
第五,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投之亡地而后存”等兵法思想,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术语,其在文学批评中也有应用。例如,李卓吾在评价《水浒传》时,提到“从绝处中生出情事”,认为文章中写到山穷水尽之处,突然生出其他情节,却不会给人做作的想法,文章衔接巧妙。冯镇峦在评价《聊斋志异》中的《宦娘》时,提到“率性一笔画断”,认为其写法与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得出“兵法即文法”的结论。
三、古代兵法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在文学批评中,古代兵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术语应用中,还体现在古代兵法思想方面。结合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古代兵法思想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在唐朝后期,杜牧受《孙子兵法》影响,结合兵法中关于“将帅”重要性的论述,以兵法喻文法,提出“文以意为主”的文学批评理念。在“文以意为主”理念中,杜牧将文章的立意比作是战争中“军队的将帅”,将文章比作是“军队”。《孙子兵法》中的将帅是军队的核心,而联系到文章中,立意为文章的核心,作者的思想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语言与构成。王夫之、吴乔、章学诚等,也认可这一理念。
同时,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认为军队部署应从整体入手,使军队的组成部分间联系密切,在军队的某一部分受到攻击时,整个军队都能够立即反应,做好应对,进而在军队中形成保护机制。在古代兵法中,该理念被比喻为常山蛇或常山阵。在此基础上,杜牧写出“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的诗句,该句诗常用于文学批评中,要求文章结构整体有序,各个部分间相互呼应。例如,在《毛批三国演义》中,就使用常山阵评价《三国演义》,认为该书首必应尾、尾必应首。
总的来说,在文学批评中,古代兵法思想的应用以文章艺术结构分析为主,将文章比喻为军队,以文章章法结构为主,开展文学批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古代术语的应用中,文学批评家从伏兵与伏笔、布设疑阵、欲擒故纵、疑与犯、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方面入手,评价文学作品;在古代兵法思想应用中,文学批评家可将文章比喻为军队,利用兵法思想评价文学作品。结合古代兵法在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现代文学批评家可借鉴其经验,开展更为全面细致的文学批评。
参考文献:
[1]黄朴民.兵儒互补论[N].北京日报,2020-01-13(019).
[2]吴如嵩.《孙子兵法》的读法[J].滨州学院学报,2018,34(3):5-11.
作者简介:
陈璐娜,浙江省杭州市,武警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