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行为法治化研究

2020-09-15 02:27朱立珩
读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师德因素法治

摘要: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受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个别人歪曲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动辄追求学校、教师的责任,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和职业恐惧,个别教师不安心本职,教育教学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形象,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加强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建立在法治化的轨道之下,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教育行业的充分体现。因此,本文提出必须在建立健全教师行为法规、完善师德内涵、创新师德建设途径、健全师德建设管理网络、规范师德建设奖惩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从而重塑教师形象,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关心关爱学生,引导其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师德;学生;法治;现状;因素;策略

怎样才算得上一个好老师?

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算一个好老师?是,也不是。当老师,要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知识储备何来“师”之说呢?所以,你可能给学生的是一杯水,但是你一定要有一桶水的储备。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现实中就是会有那么一种人,属于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所以,肚子有货不足以为师,要会倒出来,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有关教学的艺术和技巧。

学识渊博又教学有方算不算一个好老师,还不能算,只能算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教书匠。教书匠和大师之间的区别,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成长的责任感以及醉心教学的痴迷。教书匠会把教育当成一份工作,好老师会把教育当成一份可以获得快乐和成就的事业。具体来说,好老师有教无类,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坏学生,能把坏学生教成好学生,“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一样的道理,好老师就彰显在学生各方面素质由劣到优的转变上;好老师润物无声。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千万不要让好老师被坏环境扼杀掉。教师处在各种权利的最基层,教育又是个不好量化的良心活儿,教师物质待遇固定,大多又有文人的酸硬脾气,要的无非是多些尊重,若自己教的学生不拿老师当回事,自己的领导不爱惜,那么好老师肯定会失掉“好”,光剩下一具教书匠的躯体按部就班上着养家糊口的班,混一个一眼能望到头的职业生涯和一个稳当当的退休吧。所以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向是孕育好老师的土壤。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行为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今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促进师德行为法治化,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彰显教育公平、公正、公开。

一、 教师师德的内涵概述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师德是教师在其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体现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教师的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和育人导向的反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奉行以分为核心的主导思想,这种导向使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德育的培养。从本质上看,师德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其个人品质和行为举止息息相关。师德更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二、 当前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一)师德建设对教师自身素质依赖较高,法治化水平较低

当前高校的师德行为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素养,导致一些思想觉悟较高的教师往往体现出良好的师德。反之,思想觉悟较低的教师往往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和期盼。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前师德行为的法治化水平较低,未能在法律法规中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详细的规定,导致教师在从业时随意性较大。

(二)教师自身对师德内涵认识的功利化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思想冲击着基本社会道德规范,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产生了“功利化”倾向。虽说教师的待遇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但是工资、住房等一些实际问题困扰着教师的生活,付出和回报的不成正比,以及不同学科、不同学校间教师实际收入的差距等,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态度。教师的工资水平仍与高速增长的经济、消费水平和教师的预期极不适应,因而部分教師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教师不安心本职从事二职业,有的教师干脆下海经商,更有甚者将追求利益的黑手伸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推销教辅等,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来自教师的关心往往更少。

(三)外界对师德内涵认识的过于圣人化

学生被蚊虫叮咬学校被要求赔款;学生体育课意外摔伤教师承担责任;学生因为不完成作业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出走使教师受罚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让许多教师对职业产生了沉重压力和负担,甚至伴有惶恐与不安。似乎教师必须做圣人,否则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即便教师何等辛苦,还常常会招致家长的不满、学生的抵触和领导的指责。长此以往,部分老师产生了职业恐惧。对于留守在家的农村儿童而言,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关注,老师更容易将对其教育放松、标准放低。

(四)系统内部师德建设的空泛化

一是长期以来师德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正面要求上,学校习惯于通过宣传那些道德高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人物来推进道德建设,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容易使普通教师感到典型太高大、也悲壮,而且似乎离自己很遥远。二是师德建设形式单一,举办师德讲座、学习国家政策成了某些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形式,脱离了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教师很难自主、自觉的融入师德建设过程之中,体现更多的是外在强迫和灌输。教师本来就处于教学环境较为艰苦的一线,很难将这些大道理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关心学生更是难以实现。

三、 加强学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提升师德建设法治化水平

一方面,教育部要牵头制定引导教师从业规范的法律法规,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另一方面,对于现行的从业规范遵守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督导检查,发现违反规定的教师,一律严肃处理,使师德行为在法治化的轨道中运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内涵和外延。

(二)充实师德建设法治化内容

1. 师德建设要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政治意识

教師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就是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就是要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使党员教师保持先进性,加强党性修养,坚持教书育人,争做师德楷模。

2. 师德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校最亮丽的特色,是教师的生命线,是学生的前途。要在教师中开展比教学技能、比课堂教学效益、比教学成绩、比学生个性发展等四比活动,让教师把精力用在提高质量上,以学生为特殊关注对象,把时间花在提高教学技能上。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有想头,进而刺激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质量意识。

(三)健全师德建设考评机制

1. 健全师建设监督网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评价和考核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在教师的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是广大教师能够从考核导向中进一步找到教学实践的风向标。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育人的要求,制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估体系和师德考核评价细则,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用现代化手段缩短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之间的距离。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

2. 创新奖惩激励机制

在师德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不断激发教师行为动机的出现,不断使教师的行为动机得到满足,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激励机制。用榜样激励教师锐意进取。从教师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现实环境中寻找典型,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如开展以“学习身边人,做好岗位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师德典型评选活动。用先进典型的智慧、诚心、真情去影响身边的教师。让树立的先进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尽责感、满意感、愉悦感、贡献感、成就感、幸福感、真切感受到自己劳动的社会价值,从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品位,快乐享受生活;让其他教师奋斗有目标,学习有榜样,在工作中有紧迫感,从而不断地学习、追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断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当代师德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师德行为法治化水平,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创新,从而真正彰显教书育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莱斯特·怀德.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张廷楚.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文东.西南北《心灵的教化》[M].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朱立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师德因素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致良知与师德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