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2020-09-14 02:40卢行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体系

卢行芳

摘  要: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工作走向深入的重要举措。分析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中面临的问题,从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入手,构建以文化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基础,以组织管理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保障,以目的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动力的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0)01-0001-05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U Xing-fang

(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tarting from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takes cultural integration as the basi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s the guarante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urpose integr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我國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明确部署[1]。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3]。”的重要指示。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指出拟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支持引导各类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在不同方向和领域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要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用5到10年的时间,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6]。从明确方向到发展战略,从顶层构架设计到具体实施举措,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的逻辑性。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迈向深入具有重要作用。

校企协同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出阻碍校企协同顺利进行的困境,摆脱校企协同中的问题困扰,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高职教育校企协同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发挥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导作用,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持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关于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黄承粱(2011)认为协同创新指内外部组织各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的使命、内在推力和有效沟通,经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本领的同享平台与运行机制,相互合作、协调一致缔造新生事物的活动与过程[7]。房三虎(2016)等人认为,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8]。Ketchen(2007)等将协同创新界定为“创新组织为了持续创新而推动专门技术、思想和知识等资源跨组织转移与共享的过程”[9]。协同创新注重各主体核心能力与资源优势的互补、知识的共享,突破了现有生产、研发与资源的边界,强调多元主体作为一个系统的创新功能实现[10]。协同创新是解决资源分散、创新主体相互独立、创新效率低的重要手段。校企协同创新就是在全面分析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创新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之上,以高校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打破组织边界,实现各方资源优化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11]。

(二)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主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国家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13]。并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院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14]。所以,高职教育应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办学主体应该具有多元性,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将高校所积累的知识转移到企业,促进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将企业的优质资源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遵循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能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有差异

对于一个实体来说,文化是它的灵魂,其核心是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如果协同创新主体在文化方面差异大,难免在沟通时意见会有分歧,在设定目标时难以达成共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难以保障。所以文化相同或相似,对于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和获得良好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文化越接近,相互之间沟通越顺畅,彼此越容易接纳、相互越愿意配合[15]。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面临着最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对市场敏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计划,讲究时效性。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优秀公民之重任,需要坚实的底气和稳固、宁静的治学氛围,容不得浮躁,内部关系也相对比较单纯和稳定。所以,企业文化特征是“动”,高校文化特征是“静”,校企文化存在着“动”与“静”的差异[16]。若能够在这种差异中找到切合点,使校企文化产生融合,就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发挥互补作用,从而对校企协同创新工作、企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有效而持续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协调不统一

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各自独立,各有自己的下属部门。在协同过程中,这些部门之间往往需要经常进行协商和相互配合。如果没有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就会出现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各个部门按照自己预设的角色自行以某种方式或思维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互相依赖、工作效率低、合作意愿不强等现象。所以,对于协同创新工作,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体制,从而确保协同工作的整体性、计划性和高效性。这就要求参与协同的主体共同组建团队,创新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从而实现责任和权利分明、沟通及时、协调统一、调配资源随时、工作高效。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属性的实体,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学校注重教育质量;一个组织管理密集,一个组织管理宽松。尽管在文化方面可能会因为找到切合点而实现文化融合,但是如果各按各自独立的管理制度处理事情,就很难有效地完成协同工作。只有在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下,才能系统、全面地根据双方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充分地利用双方资源完成工作任务,通过高效的协同创新过程实现协同目标。在协同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考虑学校教学工作,就會影响企业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如果一味考虑企业生产,就会影响教学计划。所以统一组织管理对于校企协同创新极为重要。

(三)目的不相同

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往往有不同的行为目的,从而会站在不同的立场考虑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目的和优劣势,将优势进行组合,将劣势互相弥补,设计出实现彼此目的的共同项目,才可以充分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协同创新工作有效地开展。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公益性。采用任何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任何教学改革活动都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益性的最大化或教育公共福利的最大化。企业主要是一种经济组织,以赢取利润为直接、基本目的。企业活动无论是什么内容和形式都是基于企业的定位和经济发展需求而开展的。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如何在双方的追求目的中找出切入点,进行目的融合,开展能够兼顾企业和高校双方目的的共同活动,将对校企协同创新产生巨大的推进动力。

三、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

1.责任共担性

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尽管各自的目的有别,但是却共同实施着同一个项目。在人、财、物的成本付出方面要共同承担、统一协调、全面整合,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要共同建立、共同执行,在风险规避方面应共同研究、共同努力,尽量减少风险损失。例如企业在协同过程中付出很多,结果想要留住的学生最终却选择就业于别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投入与愿望相违,承担了一定的经济风险。作为学校一方,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企业的投入回报效果。

2.成果共享性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方面,各自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能够开放使用、动态调整的优质教育资源,高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课程内容,均远远优于高校或企业独立构建的资源。这种共建的资源是双方共享的,既用于高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又用于企业职工的学习培训。

3.多方协作性

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缩短就业周期。同时对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增强其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协同的主体是擅长理论教学的学校和擅长实践指导的企业。但是,校企协同创新系统是多方参与的,包括有学校的教师、企业的师傅、学校的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行业协会成员、在校学生、在岗职工等。

4.互利共赢性

学校和企业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在理论知识输出、实践能力指导方面各有所长,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理论提升培训和招聘优秀毕业生,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训练并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因而通过协同创新能够实现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达到互利共赢。这种互利共赢性推动着校企协同创新工作长期有效地运行。

(二)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1.以文化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基础

高职院校在确定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时,首先要落实的是参与主体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理念。这就要先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很多中小型企业重点在管理和经济效益方面,还未顾及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企业的成功与否,与其自身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故而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这些企业就是要合作的对象。在确定了合作对象以后,了解企业是否具有与学校进行协同创新的意愿,并与具有意愿的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形成统一的理念。

企业与高职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文化融合,一是社会责任感,二是人才理念。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是国家组成的一份子,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倡导职业教育要走产教融合之路的今天,参与协同的高职学校和企业无疑要响应国家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通過协同创新工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高校与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因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目标追求。但是基于人才问题,二者是能够找到共同理念的。高校输送人才,企业接收人才,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追求,更是企业的需要。为此,有必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使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达到互动,在接受高校“静”的文化熏陶的同时,学生也接受企业为获得竞争地位不断创新、随时调整计划的“动”文化感染,形成符合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共生性文化。

因此,高校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首先要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各自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文化融合,推动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实现协同育人。

2.以组织管理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保障

在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协同工作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负责人,并由双方各推荐一位联络人员。协同创新工作小组的任务是根据校企双方主管领导的要求商定协同创新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同时明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任务。联络人的任务是跟踪各自的工作进度、了解工作实施效果和掌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双方就所知道的情况随时沟通,一方面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协助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校企双方各自需要确定一个部门,负责内部资源的协调工作,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由于企业和高校的属性不同,相应的管理模式亦不同,难免会遇到不适合某一方制度要求的问题),可能需要突破原来的管理模式,本着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原则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整体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管理融合,将校企双方的相关部门作为一个系统,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协调双方的各种资源以确保协同创新工作的有效实施。

组织管理相融合作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有效进行的保障,其前提是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整体组织结构,整体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双方的共同管理,共同管理的体现形式在于参与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组织工作参与度,主动性和组织工作参与度取决于协同创新能否驱动发展。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是铁定的道理,凡是追求发展的高职院校、企业都会重视创新,校企协同创新能够整合高校和企业优质资源,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创新成效,使校企双方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3.以目的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尽最大力气培养和用好人才,积极做好人才工作,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17]。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资本、和技术都不再是企业成功的首要难题,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做大,就得重视人才。在校企协同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以后,双方以人才为切入点,可以设计出既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又能满足高校培养人要求的合作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企业重视人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二是招聘高质量毕业生。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借助高校的师资资源对职工开展培训,同时在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感情,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具有优先招聘到优秀毕业生的优势。另外,企业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增长,这个可以借助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注入力量。就高校方而言,追求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和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以人才为切入点,本着提升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目的,既满足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又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实现目的融合。这样,双方将会积极主动地开展协同创新,就人才问题共同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实训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人才质量考核体系等,最终在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互利共赢效果。图1为本论文研究中建立的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模型图。

四、结语

校企协同创新是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路径。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体系需要结合其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求文化理念之相同点,突破体制机制之障碍,建立有执行力之组织,统筹协调校企双方资源,保持顺畅沟通,协调解决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立足互惠共赢原则,确保协同创新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45-52.

[2] 邹松林.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以A学院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6.

[3] 陈嵩.坚持开放性、终身性和融通性[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12):1.

[4] 张懿,王军.关于"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思考[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7(1):52-57

[5] 韩延明.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本”[J].山东高等教育,2018(2):8-10.

[6]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19-06-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7] 黄承粱.校研机构协同创新生态文明前沿理论范式研究[N].人民网,2011-09-21.

[8] 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孙宝丽.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 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J].高教探索,2016(6):14-18.

[9] Ketchen, D. J., Ireland, R. D. and Snow, C. C.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wealth creation [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3-4):371-385.

[10] 張建鑫,李光荣.校企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9):12-14,18.

[11] 江晓明,沈柳杨.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7):56-57.

[12] 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14-18.

[13] 何宏华,谭永平,莫光甜.浅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J].大众科技,2014,16(8):144-146.

[14] 谢婧.内江市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3-54,61.

[15] 包进.校企协同创新的困局与出路[J].企业管理,2018(1):120-122.

[16] 丁纲.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J].职教通讯,2007(2):27-29.

[17] 张锋.习近平新时期人才治理思想述论[J].观察与思考,2016(6):52-58.

(责任编辑:邱开金)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