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厚利
摘 要 智性犹理性。时下许多高中生作文存在情感普遍张扬,外显有余而深藏内敛不足的积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培养智性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追求智性的真实;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维思索,达成认识的深入;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个性为文,绽放智性的色彩,进而以个性化的智性思维彰显作文张力。
关键词 阅读;生活;发散;辩证;智性
时下,许多高中生作文总不免令人生出似曾相识之感,或者总让人感到某些不足与疑惑。这些作文在遣词造句上也不乏绮丽多姿,但却张力不足,语句花俏显目,情感普遍张扬,外显有余而深藏内敛不足。而今天基于言语交际的任务驱动型写作,重在考查高中生对事物或问题的智性思考,学生须具备一定的智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中发展与提升思维,这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为此,需要谈谈高中学生写作智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培养智性的因素
智性犹理性,指的是概念、思辨、推理、判断等,通常也指智慧(知识)和认知(见解)。而知识和见解很大一部分要从阅读和对日常生活见闻的思考中获得。可以想象,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知识,是无法从感性材料和事物观象中认识内在本质的,或对是非曲直作出科学合理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雅致而有文采,简洁而有厚度,文学味浓郁,又融合了儒道佛多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覆盖面甚广。很显然,“枝”和“叶”是具体而感性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平面的滑行上,无论表达如何文采飞扬,也是不可能成为受人赞誉的优秀作文。因为文题中的“世界”才是抽象而理性的,需要广大考生去认知挖掘和探究,没有思考、分析等智性的介入,未能透过“枝”“叶”等感性而深入到理性的“世界”,就难免流于肤浅,失之偏狭。此考题的思维重点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及彼”,并提示彼此间的关系,而这些要素隐含在材料中,关键在于考生们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追求智性的真实
教材只是供师生选择的课程资源之一,2017年版课标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思考能力。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语文的生命力在于生活,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方显其魅力。教师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比如设置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大家”栏目课或人民网时评课,把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思考生活,借以实现作文题材和真我感悟、智性思维对象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
我曾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擦拭”这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也讶异于一个学生的感悟:“……生活中需要我们擦拭的地方太多了……远游归来的人需要为他擦拭旅途中的疲惫;静静守候的人需要为他擦拭寂寞的蛛网;骄阳下劳作的人需要为他擦拭额角上的汗水……当人生跌入低谷时,要为对方擦拭沉痛中的噩梦记忆;当登临人生巅峰时,要为对方擦拭蒙蔽心灵光怪陆离的赞誉……有时,还应当为意志消沉者擦去满天的乌云;为饱经沧桑者擦去鬓角的风霜……”“直到年老了,额上的皱纹和银丝上的尘屑或许擦拭不去;岁月的沉浮、流年的盛衰以及生命的印记是擦拭不去的,但是应该在年迈之时为对方擦拭一生劳碌的辛酸和奔忙中的风雨……”作者把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诉诸笔端,以独到的感悟和智性思维感染了读者。
我们强调立意要高,但立意绝不是单靠言语文字本身,也绝不是靠有限的文本感知所能提高,而是靠学生自己站在精神感悟和思辨的平台上去实现。所以当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之时,可以给学生看上一段电视画面或相关资料,然后让他们去思考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当“非典”“禽流感”“汶川地震”等危难肆虐中华民族时,鼓励学生看电视、报纸,去感受那在和平时期无法感受到的民族精神;当“天价医药事件”曝光之际,可引导学生对医生天职、行业规范与社会公德作出思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学生的智性思维、个性立意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维思索,达成认识的深入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能促进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和创新能力发展。大多高中生可以理性地认识事物,有较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是非的思辨更为深沉,能对事物的根源、价值、发展前景作较为智性的评估。
学生立意时,教师要适时启动发散思维,对与话题有关的事物做联想思考。例如由“美丽”一词的发端:物的方面有花草、树木或其他,而“花草”又包含牡丹、向日葵和昙花等,“树木”又包含白杨树、柳树和松树等,“其他”又如流星、月亮、太陽和星空等;人的方面有如古代的孔子、李白、杜甫等,现代的有如杨利伟、徐虎和感动中国系列人物等,外国的有如比尔、盖茨、《巴黎圣母院》《母亲》中的人物等;事的方面还包含有助人为乐、高尚的品德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等。此外,还有美丽的标准、自己对“美”的认识与评价等。
这样的发散思维,能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打开思路,然后加以权衡,最后上升至智性高度。发散要注意关联,也要善于反向思考。对春蚕,在习惯于赞美其奉献精神时,是否可以思及其贪吃好睡,懒惰成性,不送桑叶到跟前坚决饿死的德行?此外,还要善于由实体上升到有内涵的抽象事物,《荔枝蜜》《白杨礼赞》《生若直木》等名篇就是范例。
四、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个性为文,绽放智性的色彩
“‘言语是人的特种特性,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1]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言说的内容和方式都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个体而差异。学生写作的大面积雷同,除了我们固有的单一评价这一因素,也与学生缺乏辩证的思考有关,须知智性思维离不开辩证的发现。高中生对时尚、体育、文化和时政的关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其言说上力求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智性思考也符合常理,问题还在于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怎样的言说空间。如果我们也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个性化智性,给他们书写思想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言说的欲望就会得到尊重,富有个性化的智性思维就会得到张扬,作文也就更具张力。
有这样一则作文:维克多五六岁时,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袜子应该正面穿,大家都这么做,你反着穿,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对父子冲突,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思维积弊,他们往往只看见维克多选择与坚持的价值:遵从本真,拒绝刻意迎合世俗价值评判 ;打破思维定式,拒绝经验习惯的束囿。而对于父亲,只看到了他的不顾实际,盲目迎合;为取悦他人而失去自我;为世俗庸常标准所困等。但若站在矛盾的对立面,我们是否可以发现维克多选择与坚持的危害:一种惯性的非理性的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偶然的小不适却养成一种认识的偏见等。是否也能发现父亲要求的积极价值:经验习惯的积极价值;以规范准则引导教育孩子,能培养孩子可贵的公民意识;有他人意识,能顾及他人感受,让人际关系更和谐等。这种辩证的发现,恰恰是作文绽放智性色彩的前提。
当然,宽容学生的个性化智性,并非鼓励他们刻意求新求异,甚至颠覆原有的朴实去求偏求怪,以为越另类就越有个性。作文即做人,人文精神是语文的学科精神,“作文本身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2]因此,只有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个性化智性思维,才会有更多的认同感。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撰文指出,我国的高考作文已经走过了“‘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的第一阶段,目前开始进入了‘从在感性平面上滑行,到诱导学生深入情感和智性层次,在三度空间上进行主体建构,并对自身的思绪进行自觉的驾驭的第二阶段。”[3]鉴此,他呼吁:“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人士应该毫不犹豫地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面对今天高中作文的现状,孙教授的呼吁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执迷有悟——我的言语人生路[J].福建教育,2018(37):31.
[2] 陈军.作文价值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7):24.
[3]孙绍振.我对高考语文试卷改革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7.20(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