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

2020-09-13 03:12王倩倩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龙宫佛寺佛塔

王倩倩

(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龙文化也渗透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古老文明之中。 1987 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关于龙的丧葬祭祀活动遗存, 轰动了学术界, 迎来了龙考古发现的高峰期。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探索。 西双版纳勐龙镇的傣族信奉万物有灵, 远古人们认为龙这种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一切,操纵管理着动物和天象,由此形成了龙信仰图腾观念。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自然宗教仍保留下来,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龙文化不断发展与充实,成为傣族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勐龙镇地理人文环境概况

勐龙镇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南, 是西双版纳四大平坝之一,呈东北—西南走向,坝子中间河网纵横,海拔低,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区。勐龙河北岸与缅甸接壤, 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是勐龙傣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勐龙镇是以农业为主的大乡镇,主要产业有橡胶、茶叶、粮食作物等,是景洪市粮食主产区之一,辖区广大,矿产资源丰富。勐龙镇的坝子里由于傣族村寨较多, 佛寺与佛塔遍布。 当地佛塔广布,有曼飞龙塔、曼散佛塔、曼纳白塔、北斗七星塔、黑塔等,这些佛塔不同于汉族的高大亭塔,具有小巧玲珑、色彩纷呈的傣族民族特点,佛寺上通常有龙的雕塑装饰。有佛寺必有佛塔,勐龙坝子中建有许多佛寺,较为出名的有曼达赫佛寺、曼广罕佛寺、景龙佛寺、曼乃香勐佛寺、勐龙大佛寺等。勐龙镇以其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在这里世居民族有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勐龙坝子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30 多个傣族村寨分布在平坝中间或河流流经的平坝边沿,傣族人口达2 万多人。许多傣族村寨都有竹林环抱,果木掩映,傣家竹楼的灰色屋脊显露在绿林丛中, 一个傣族村寨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美丽图画”[1](110)。 千百年来,勐龙镇的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送龙节及章哈文化,哈尼族的“嘎汤帕节” 等。

二、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

(一)有关龙的地名文化及传说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人们通过想象臆造出来的神奇生物。中国自古就有龙崇拜传统,《礼记·礼运》有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人们认为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把龙作为祥瑞的象征,衍生出龙图腾崇拜。龙的起源是多元的,云南傣族属于壮侗语民族,有学者说:“壮侗语诸民族原来没有‘龙’的名称,但有一种‘图兀’。 ‘图兀’生活在水中,主要功能是管水,有时也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这些都与汉族的龙相当。所以,‘图兀’应该是壮侗语族最早的龙……壮侗语诸民族的‘图兀’,大约起源于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受到汉族的影响,才输入了龙的名称。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逐渐取代了‘图兀’。 ”[2](57)因此,“图兀” 实际上是壮侗语民族最早的龙,龙的概念进入傣族地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地名文化中,“勐龙” 是集镇名称,当地的傣族群众也普遍称其为 “大勐龙”,在傣语中,“勐” 意为“地方”,“龙” 是 “大的、狭长的、广阔的” 意思,因此“勐龙” 意为 “大地方” 或 “狭长平坝”。在这里,“龙” 的名称因其赋予了龙的体型庞大、 狭长等外形特点被形容词化了,作为 “长、广、大” 之意,同样地,在勐龙镇的地名文化中,村落名称如 “曼飞龙”“景龙”“曼龙扣”“曼戈龙” 等含有龙字的名称也有相同的含义。据《景洪市地名志》,“勐龙” 一词意为 “过分地方”,即事情做得过分之地。 这源于民间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到此地讲学,民众没有认真听讲,佛祖大怒说:“这里人做得太过分了。 ” 因此得名 “勐龙”。 勐龙镇的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具有傣族特色, 佛教的传入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促进了龙文化的勃兴。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风物传说,其中包含了善龙行善助人、恶龙为害作乱、龙女嫁龙子等母题类型,以勐龙镇关于龙的传说为例,在当地流传着《龙舌兰》这样一则神话故事:传说乌鸦和龙做朋友,乌鸦要把龙带到海里去,龙听信了它的话,却被乌鸦丢在了山上。 后来龙向赶车的人求助,赶车的人帮助了它,龙在钻入海里的时候,掀起的浪花把赶车的人卷入海里去了, 赶车的人听了兔子的话用鞭子将龙赶跑,龙因此憎恨兔子,想要吃掉它,“一天,小兔又来到海边吃水。 龙看见了,掀起水浪,把小兔卷进水里,捉住了小兔就要吃。小兔说:‘我太小了,你不必用爪子抓我。 只要张开嘴,我自己就跳进去,让你吃好了。’龙真的张开大嘴,小兔趁势抓住龙的舌头,用力把它扯了下来。 龙痛得要命,赶紧钻进海里。小兔便把龙舌放在海边的大石头上。小兔回去叫猫来吃龙的舌头。 猫走去一看,龙舌头不见了,变成了一棵花,叶子有二尺长,三指宽,扁扁的。傣族人叫它做麦马能戛,可以治疾病。这就是现在的龙舌兰”[3](387)。 这则神话故事运用寓言、拟人,通过龙、乌鸦、兔子、猫等动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运用奇妙的幻想和超现实的手法道出了龙舌兰的来历, 反映了当地的特产民俗,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在这个传说故事中,“龙” 的形象被赋予了 “恶” 的本性,从自然社会及经济生活来看, 人们对善龙恶龙的描写实际上是一种对自然界自然变化、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状的现实表达,自然社会中,龙被视为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动物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产生了威胁, 正如上述的传说故事中,兔子、乌鸦、猫等动物与龙比较来看是微小的, 这些小动物要战胜恶龙必须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傣族民间传说中关于龙的母题也表达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行为信仰, 都是从现实出发,结合想象生发出来的一种文化传统。

此外, 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勐龙河的传说故事, 这些神奇的传说为勐龙镇的送龙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勐龙河的一些传说故事,当地傣族村民讲述:“从前,天上有一条五彩斑斓的龙,它看上了勐龙镇这翡翠般的坝子,于是来到人间寻找爱情,留恋于此,便卧在这碧绿无垠的田野之中,慢慢地变成了一条金色的河流,这条河便是勐龙河。 在我们当地,都对这条河很崇敬,乡亲们都相信这条河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泼水节的时候,勐龙河水泼在人们身上,会带来好运;小姑娘下河沐浴,会变得更美丽动人;小伙子下河洗澡,会变得英俊潇洒,我们大勐龙的节日祭祀、日常生活、农田灌溉,都依赖于勐龙河,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①透过这个唯美的民间传说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勐龙镇的人民对龙有着崇敬与信仰, 龙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孕育于人们生长的这片热土上。

(二)有关龙的建筑雕塑

中国有着绚烂多姿的龙文化传统, 从绘画剪纸到陶瓷工艺,从木雕石刻到古寺塔林,从钟鼎华表到日常用品,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勐龙镇也有许多关于龙的建筑、雕塑等物质文化。

傣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教进入西双版纳历史悠久,佛教传入景洪并被接受后,中原文化与南传佛教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丰富了傣族文化, 形成了具有景洪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佛寺建筑文化,佛寺的傣语称之为 “洼”,佛寺建筑上的龙形神兽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 在西双版纳地区佛寺也是比较普遍的, 在当地的村寨中都有自己的佛寺,佛寺规模宏大,佛塔林立,龙的图文装饰颇为巧妙, 在造型上以重檐歇山式屋顶为主要特征,屋顶中间凸起,轮廓变化丰富,龙图腾文化历史悠久,龙,傣语为 “La(拉)”,龙形神兽傣语为 “Laga(拉嘎)”,起着守护寺院的作用。勐龙大佛寺由寺门、佛殿、经堂、僧舍和鼓房组成,佛寺的龙装饰图案繁多,佛寺内随处可见龙的造型元素,将佛寺装点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佛寺大门上镶嵌有两条龙组成的对称图样,腾起的龙鳞分布两边,为寺门守护,整个图案装饰造型透露出傣族特有的民族气息。 在佛寺建筑中,龙的造型与台阶两旁的扶手融为一体,佛寺引廊古色古香,典雅大方,雕塑和绘画中的龙全身金黄,通体浑圆,龙嘴、龙爪张开,龙舌吐出,气势威严恢宏,衬托得佛寺壮观而华贵。

勐龙镇最著名的佛塔是曼飞龙佛塔, 相传这座塔是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后最先建的三座塔中的一座。曼飞龙塔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缅甸式建筑,它位于勐龙镇曼飞龙寨子的后山上, 是由九座佛塔组成的群塔。据珍藏在佛寺中的贝叶经记载,该塔建于傣历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204 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古老的佛塔在近代经历了多次修缮,20世纪80 年代后重整一新,“曼飞龙佛塔,是由大小9座佛塔组成的群塔,其中心塔高16.29 米,塔身洁白如玉,塔尖金光闪烁,巍然耸立于山顶的8 座小塔高9 米, 塔身像一个个硕大的宝葫芦坐落在中心塔周围;又像一棵棵拔地而起的大笋,格外挺拔、秀丽,所以人们也称它们为‘笋塔’。 曼飞龙佛塔内部雕塑彩绘密布,外表造型美观、优雅和谐。 每座小塔的佛龛里都有佛像,龛门上方塑有腾飞的凤凰,龛门两侧有两只泥塑金龙”[4](204)。 曼飞龙佛塔的建造体现了傣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纯熟, 佛塔上的泥塑金龙及其他龙的图案装饰精美,栩栩如生,瓦饰上的龙造型各异,都体现了傣族的龙信仰崇拜。

傣族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并没有龙的存在,早期的龙形象似蛇,身形细长,头尖嘴扁无犄角,后来才慢慢演化为头部有小角,脚短、身体浑圆类似汉族的龙造型。 龙的形象进入傣寺来源于这样一则传说故事:“相传佛主帕召常在寺中讲经, 一条青龙爬到寺里廊柱下,日夜听经十分虔诚,后向佛主要求出家随其做弟子,佛主未收但允许它在寺中当侍从,从此后傣佛寺中的佛座下就有了龙。”[5](94)当然,这样的神话故事并不能作为佛寺里龙造型出现的印证, 但我们可以通过曼飞龙佛寺独具特色的龙的形象造型及史料, 来分析出龙角色的存在与南传佛教之间的渊源关系。在勐龙镇,曼飞龙佛塔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神圣的位置,佛龛上的龙浮雕灵秀生动;僧座扶手上的龙神态端庄虔诚;雕龙画饰也寓意吉祥,具有驱邪祈佑、护佛法的功能,这显然也是受到汉族龙文化中龙寓意吉祥、 高贵的影响。 在佛塔正东佛龛下的石头上,印有一个人的脚印,佛教信徒们将其视为释迦牟尼的脚印, 该佛塔也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圆寂一千年才建造的, 曼飞龙佛塔群的建造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三)有关龙的传统习俗

西双版纳勐龙镇的 “送龙节” 为当地傣族特有的传统习俗。 送龙节通常在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们安居乐业的阴历春节前举行,“送龙” 在当地的缘由为百姓们祭祀龙神, 感谢龙神开恩给人们带来的幸福。送龙节的节日仪式由择日、念经祝祷、献礼品、祭祀、扎龙宫、敲锣打鼓、抬龙宫、送龙神等环节组成,节庆场所位于勐龙镇的勐龙河。

送龙节前夕要由佛爷出面主持,择定送龙日期,收集龙神礼品,诵经祈福。送龙的日期一般定在公历一月份,在春节之前举行,参与送龙节的人员并无限制,远近各地的群众均可参与其中。彼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竞相送礼给龙神, 准备的礼品按各自家庭情况来定,赠送的礼品包括了金银首饰、钱币、美食、衣物、茶酒等。 人们将送龙神的礼品送到佛寺中后,佛寺里会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来编制龙宫。那么,何谓 “龙宫”?顾名思义,“龙宫” 即龙的宫殿、居住地,龙宫在大海中,最早源于佛经。 《龙宫崇信与龙宫探宝研究》一文指出:“‘龙宫’一词,两汉以前的文献中未曾得见,最早应该出现在佛经中,如《海龙王经·请佛品第十》中,龙王对世尊(释迦牟尼)说:‘吾等龙宫并蒙其恩’,世尊表示‘犹欲观龙王庄严宫殿’。《法供养品第十八》还说龙宫犹如‘诸天宫殿所庄严也’,将龙宫与天宫相提并论。另外,此经书里还有大量‘海宫’‘吾宫’‘我宫’‘神宫’以及‘宫眷’之类的称谓。 ”[6](6)从佛经中记载的龙宫信息来看,“龙宫” 这一词汇的出现与佛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在佛经中,龙神居住于池水湖泊之中。勐龙镇的送龙节人们编制的龙宫,即为送龙神的礼物的物质载体,送龙节当天,人们会聚集在勐龙河边,佛寺组织人员会将从各地收集来的礼品放在编扎好的 “龙宫” 上,由佛爷念经祝祷,祭祀龙神。 届时,全体参祭人员会将 “龙宫” 放在竹筏上,两岸群众敲锣打鼓,诵经祈福,龙宫便随着竹筏,带着人们的祝福与期盼,顺着勐龙河水漂流而去。

勐龙镇的送龙节表现了傣族人民对龙的热爱与崇敬,送龙节即送给龙神的礼物,这一民俗事象反映了经济生活中龙文化的内涵,人们认为,善龙行善能够带来风调雨顺,因此举办此类节日活动。覃圣敏指出:“从经济生活来看, 善恶龙蛇是人们对雨水需求的一种曲折反映,人类进到农业社会后,为了使五谷丰登,对雨水的需求日益强烈和讲究……风调雨顺,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被认为是善龙(蛇)善行的结果;而风调雨顺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比例较高,因而善龙(蛇)的善行故事也相应较多。而干旱、洪泛是灾难性的,因而被认为是恶龙(蛇)作恶所致;而干旱、洪水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比率相对较低,因而恶龙(蛇)的恶行故事也相应较少。 ”[6](6)民间习俗、节日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也与人们的生活观念、宗教信仰有关,特定的生产习俗、文化传统下,节日文化也在不断形成与发展。

除了节日习俗外, 西双版纳勐龙镇的傣族还有龙文身的传统习俗,古越人盛行 “断发文身”,傣族的龙图腾信仰也体现在文身习俗中。李子泉在《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指出:“傣族的祖先是龙,世世代代都是龙变的。经书上说爱在河边水边生活的人是龙,为了不忘记老祖宗是龙,总是要把两条腿纹成龙壳(龙壳即鱼鳞状纹),镶金牙是龙齿。 ”[7(115)]勐龙镇的傣族男士多有龙图案的文身,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涂上蓝靛或胆汁等成青色而终身不褪。 在傣族的传说中,一位男青年因为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他,于是人们把文身作为一种辟邪的巫术。傣族先民们认为身上有了鱼鳞猛兽图案可以将自己作为“龙儿” 得到神、佛的庇佑,傣族文身实际上是古代人们为了适应特殊环境, 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保护策略。

三、勐龙镇傣族龙文化特点与功能

(一)龙文化特点

勐龙镇傣族龙文化是民族艺术的完美呈现,具有群体性和传承性。 勐龙镇的龙文化是当地核心文化的 “活化石”,以 “龙文化” 衍生出了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宗教习俗、建筑艺术、民间文学、节日文化等习俗传统, 勐龙镇的傣族龙文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间艺术的呈现。勐龙镇关于龙的物质文化显示出当地傣族人民博采众长又保持民族独特性的文化属性, 龙的精神文化又融入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信仰之中。 勐龙镇的龙文化是族群文化的集中展示,在送龙节、泼水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中,人们积极参与进来,使龙文化成为一种群体性、广泛性的文化活动,傣族的龙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群体共同创造出来、 共同遵循的模式, 它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体现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勐龙镇的龙文化具有地域民俗风格特色, 傣族龙图腾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文化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并经久不衰,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了傣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团结互助与勤劳智慧的一面。

勐龙镇傣族龙文化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 有学者指出:“早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之前, 傣族人民已经拥有自己的龙文化,这正是建立在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勐神崇拜之上的族群文化和村寨文化的一个表征。 其核心内涵正是原始龙神的司水观念。 ”[8](119)并进一步指出,在傣族的传说故事中,龙女及龙宫观念与佛教有关,“龙主水” 文化意蕴促成了傣族龙文化与佛教龙文化相互磨合、融摄[8](119)。 傣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方面,佛教直接参与影响了傣族龙文化的建构, 对傣族龙文化产生了深远、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傣族的龙文化也在对宗教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佛教中的龙文化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建筑艺术、绘画雕塑中,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特征,傣族龙文化与佛教文化互动发展。

(二)龙文化的价值功能

勐龙镇的龙文化具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 据报道,“景洪市勐龙镇有着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 勐龙镇本着‘树立独特民族新名片’、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组织’的方式,坚持弘扬、挖掘、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将原生态民歌、民族服饰和民族饮食文化有机融合”[9]。近些年来,勐龙镇的龙文化经过不断发展与勃兴,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以 “龙图腾” 为主题的民间艺术文化层出不穷, 傣族民间歌手章哈在演述中也会将龙的元素融入创编的歌曲之中,歌颂中国龙的精神,传唱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例如,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看到, 在勐龙镇寨子里的一些民间章哈歌手通过自己现场的创编,将龙的精神歌颂了出来。在当地比较有名的景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应晚就在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将龙文化与章哈文化有机结合,进行了歌曲创编和演唱,并在2018 年 “时代记忆论坛——时代新征程” 中被授予了 “2018 创造之星” 的荣誉称号②。 同时,在傣族的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也可以看到龙的元素存在。 曼飞龙白塔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前来朝拜,以此仿建的佛塔佛寺也越来越多;曼飞龙的慢轮制陶工艺、佛寺建筑等名扬海内外,当地的龙文化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以龙文化为主导的旅游、观光等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四、结语

在中国,龙代表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民族特质,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和民族精神的彰显,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 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寄托。 中国龙以其文字、符号、图像、语言、风俗习惯等为传承载体,由龙发展衍生出的龙文化也因此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主质。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各地的历史环境、经济文化、民俗观念的不同,龙的内容形式、文化韵味也各具特色。 西双版纳勐龙镇以 “龙” 文化为载体形成了异彩斑斓的文化传统,传承了古老的文明,龙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构造了民族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打造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加快中国龙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让龙文化在世界重放异彩。

注释:

① 资料来源:访谈人(王倩倩)、口述人(岩卡浪亮,男,傣族)。访谈时间:2019 年12 月1 日;访谈地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嘎村。

② 资料来源:访谈人(王倩倩)、访谈对象(玉应晚,女,傣族)。访谈时间:2019 年11 月30 日;访谈地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嘎村。

猜你喜欢
龙宫佛寺佛塔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虾兵蟹将请集合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天然佛塔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