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建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问题

2020-09-13 03:12赵长太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消费绿色

赵长太,张 磊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现代工业社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九大提出的 “推进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本文拟以对绿色发展和 “美丽中国” 建设两者关系的辨析为基础,考察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实现 “美丽中国” 建设。

一、“美丽中国” 建设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

绿色发展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以 “美” 为主题的 “美丽中国” 建设的重要方面。 因此,绿色发展同 “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美丽中国” 建设是绿色发展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 “绿色发展” 和 “建设美丽中国”。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一种以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绿色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 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中共十九大也提出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49)。 可见,“美丽中国” 建设作为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宏伟目标, 它包含着三个层面有关 “美” 的建设。 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但是使用自然资源的尺度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力度的把握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创造, 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96)换句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和尺度来实现对于自然的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取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其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和谐的相互模式中协同合作,建设美丽中国。其三,人与其本身的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离不开个人道德素质、 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因为正确的思想理念能够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得当与否,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人与自身和谐发展。

(二)绿色发展为 “美丽中国” 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美丽中国” 建设是对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发展。 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 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 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将 “美丽中国” 建设的具体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 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152),也就是说,只有将思想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行动, 才能实现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创新。 因此,我们应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文化和绿色环境的发展。 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实现的绿色目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具体的方向性指导。 绿色政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它试图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绿色发展来实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构建一个将绿色作为发展方向的政治模式。 绿色经济强调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多种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利用科技减少废料等一系列循环经济的想法, 无疑是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绿色文化的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内在的精神动力。 绿色文化不仅要求我们要注重林业、 绿色产业等实体文化的发展,更要注重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文化。 而绿色环境的发展更加需要以政治作为制度保障,以文化作为精神动力,以经济作为物质保障。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为 “美丽中国” 建设引领方向。

二、我国绿色发展现状

当前, 我国的绿色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成果显著, 各种绿色产业不断兴起, 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们也逐渐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了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但我国绿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绿色发展进程。

(一)取得的成就

1. 森林资源增长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 森林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我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从森林数量上来看(见图1), 2005—2017 年,我国造林总面积净增量达到了227 万公顷,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 位和第6 位,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4]。 其中,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造对于森林资源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从森林质量上来看,我国森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情况来看 (见图2),2005—2009 年我国林业有害情况防治率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2009—2013 年虽有下降趋势,但2013 年之后,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这也为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势头良好。 绿色产业特指以环境友好型作为产业发展目标的绿色无公害产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等。近年来,绿色产业在各地区得到有效落实,各种环境保护工程以及一些循环经济发展势头愈来愈好。 2017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显示: 从2006 年开始,我国在各省市的一些园区、 行业领域陆续开展了有关循环经济的试点工程, 主要是针对园区资源的循环改造、 餐饮行业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等进行循环经济的初步尝试。该试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让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各地区、各行业得到广泛传播,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减少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绿色生活方式渐入人心。 绿色生活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绿色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产业和绿色发展的融合,更是为人们的绿色生活提供了便利。共享单车作为低碳出行的一个典型代表, 为人们低碳出行提供了机会和便利。 绿色消费是人们绿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消费可以产生新的需要,为生产注入动力, 因此绿色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绿色生产行为。当前,很多商场超市所使用的购物袋都是绿色环保型的有偿购物袋,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选择自行携带购物袋以减少对超市有偿购物袋的使用;另一方面,超市有偿购物袋的易降解性,能有效减少环境压力。

(二)存在的问题

1. 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绿色增长缓慢。 世界经合组织将绿色增长定义为:“绿色增长系旨在确保自然资产能够继续为人类幸福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5]绿色增长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 强调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和适度使用。

自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 “增绿计划”后,我国各地区虽纷纷投入其中,但据有关记者采访了解,不同地区对于 “增绿计划” 有着不同的实施方式, 产生了不同的增绿幅度, 而有些地区不但没有“增绿” 反而 “减绿”,一些地区仍然依靠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的增长。 作为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煤炭量和三分之一天然气储备量的鄂尔多斯地区,2014 年其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内蒙古全区首位, 因此不得不花更多的经费用于环境治理。据统计,我国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代价接近1 万亿元人民币,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个数据还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和世界商品经济的制造地, 中国资源的高消耗现象因难以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从而导致了绿色增长的实现速度较慢、实现程度较低。

2. 绿色发展不平衡,绿色发展不充分。 从区域范围来看,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绿色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域生态合作的力度不足。 绿色发展问题需要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当前,中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市场,正在吸引着很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来华投资企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由于部分地区环境要求低、违法成本低,很多在华企业降低了自身的环保标准。其次,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绿色发展不平衡。受人们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绿色发展不平衡。 城市绿色发展受人口规模的影响,适当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其绿色发展,而当人口的规模超过一定的负荷量时, 城市的土地资源、 空气质量与城市交通问题都会对其绿色发展产生阻碍。 而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受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用量较高,可再利用的农业废弃物使用率较低, 导致其绿色发展不充分。

3. 环境规制力度小,绿色发展效率低下。 环境规制主要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厂商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对环境进行规制的主体是政府, 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措施来实现对于环境的规制。 有学者运用SBM 对中国260 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得出, 环境污染是导致我国城市绿色发展无效率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环境规制的力度大小同绿色发展的效率存在直接联系。 城市的发展规模同绿色发展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倒U 型的发展关系。 因此,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对于城市的规制更应该进行合理化的布局,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该有更严格的标准。

三、我国绿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绿色发展观念薄弱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政府作为一支 “有形的手” 来引导和弥补市场这支 “无形的手” 的不足,同样,在 “美丽中国” 建设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行政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部分政府官员陷入了死胡同,以至将政绩考核等同于经济指标的考核,忽视了政治、文化尤其是生态的发展,忽视了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也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而在实际生活中则表现为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 的增幅,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企业作为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又一重要主体,其主要目标是盈利,忽视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绿色发展观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外,人们对绿色发展观的认识不深。 环境保护部门的调查显示, 只有74.8%的人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同度、48.2%的人有一定的知晓度、60.1%的人有一定的践行度。 这说明社会对于绿色发展观念的认知度、实践水平都较低[6]。

(二)绿色发展技术不足

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驱动力,绿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当前企业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创新技术力量薄弱,研究和开发能力都较低,导致其对于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 其中大部分绿色技术创新大多数依赖于高校与科研院所。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生产工艺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资金紧张, 对于废料的产出环节以及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主要依靠的是终极处理, 而对于中间环节所产生的废弃废料却没有更多的处理方式。 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配合度较低,资源的整合能力也较低,产学研的优势在于科研方面, 而企业方面的优势在于资金和人力, 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弥补彼此间的劣势。 再者, 国外先进国家的绿色技术发展有较为成熟和可借鉴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绿色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自身实际情况,在增加我国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能邯郸学步。

(三)绿色发展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建设还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认定不明确,政府对于绿色发展指标的监管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在不断地转变职能, 但是在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场博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矛盾也较为明显。 其次,法律法规建设缺乏层次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空白之处,这让很多违法行为有空可钻,执法过程中存在矛盾和推诿现象。再次,政策和责任存在非连续性。绿色发展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维护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连续性和责任的连续性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由于任期限制,部分领导在位期间不作为、乱作为,从而形成了决策前 “拍脑袋”、决策时 “拍胸脯”、出了问题 “拍屁股” 的现象。绿色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支持,上层建筑的设计也是重要方面,在环境领域绿色发展的立法保障也不可或缺。

四、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美丽中国” 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以绿色发展驱动 “美丽中国” 建设。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绿色文化,树立绿色生态环保意识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 它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相处和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 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现实世界服务。培育绿色文化, 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到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应树立资源能源节约观。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需要把握好 “度”,这也是人的生产和动物生产的区别所在,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创造, 但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96)]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意识行为把控、化解经济与环境间的矛盾,减轻由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其次,树立环境友好观。 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友好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不同层面的体现,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应将环境因素看作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环境承载着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生产要素, 不仅是自然财富的源泉,更是人工财富的源泉。威廉·配第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这里的 “土地”是广义上的自然,即环境资源、生态资源。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财富,实现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前提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其主要是通过对新能源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来实现的。马克思曾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97)这里所说的 “物质变换”,主要是通过循环经济来实现的,是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废弃物、 消费排泄物等物质之间的循环。 在经济领域,应积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价值规律, 减少政府对于市场和价格领域的直接干预。在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对于企业的引导不应只限于指令层面, 而是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污染治理,不断开发新能源,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来促进企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确保绿色发展的有效开展。 其次,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层次方向优化升级。 应借鉴日本等国的循环经济利用先进经验,制定对于农作物、建材业等利用可循环资源的法律法规;制定废物分类和回收制度,对居民和企业垃圾排放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 超出的部分给予经济上的处罚。

(三)转变生活方式,创建简约适度的绿色低碳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既包含绿色消费方式的养成,也包含绿色出行的实现。应构建绿色消费机制,促进消费方式生态化,不仅是促进和谐消费、绿色生产,而且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从消费数量上看, 构建绿色消费方式首先要坚持简约型消费原则。简约不等同简单,它是经过提炼之后而形成的精约和简省。当前,简约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从消费质量上看,构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要坚持耐久性消费原则。 耐久性消费强调产品使用寿命和使用周期的长久性。 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和使用,一些生产商为了追求低成本,选择一次性产品原材料时往往忽略对人的身体的危害性, 尤其是一次性餐盒在盛放高温食品时, 其释放的有害物质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产生威胁。从消费方式上看,构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要坚持共享性消费原则; 共享性消费原则强调物品的使用权大于其所有权, 减少资源的重复性投入。以共享单车为例,它不仅坚持了共享消费的原则,更是实现了绿色出行的要求;它既满足了人们短距离出行的需求,又迎合了随需随用的便捷心理,减少了重复性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 从消费产品的种类选择上来看, 构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要坚持无害性消费原则。无害性消费原则要求我们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均不消费那些对环境资源有危害的产品。 到2020 年底, 我国将从46 个重点城市开始试行垃圾分类, 从末端减少垃圾中的有害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资源造成的危害,提升可回收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从消费理念上看,构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要树立体恤性消费原则。 体恤性消费原则是 “仁” 的体现,它要求我们树立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消费观,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创建绿色化家庭,实现个体生活方式生态化,因为家庭是消费的集散地,也是消费的重要群体。

(四)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把控生态制度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7](230)由此可见,绿色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绿色制度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等建设,也包括价值观等的建设。绿色制度建设内涵的多样性决定了绿色制度建设所涉及主体的多元性。首先,应注意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制度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强化自身的绿色制度建设。 当前,以绿色GDP 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制度已经逐步落到实处, 这种新型的政府绩效考核模式是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的变革和更新。 政府有关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 同时应对政府不同部门的权力进行整合,减少政府越位、错位现象的发生,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提高绿色发展的效率和进程。另一方面, 政府应提高自身对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影响力。当不同制度之间存在重合性或者替代性时,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当不同制度之间出现互补性的关系时, 政府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制度进行不同种类的组合,做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次,应注重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度建设。从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来说,企业内部应设立专门的绿色环保部门, 将绿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企业绿色文化; 制定企业内部有关绿色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各方面;建立绿色发展监督机制,保证企业环保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真实性。 从企业的外部制度建设来看,政府对企业的发展应作出制度性的规定。一方面,政府作为企业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的服务者, 对于企业的绿色发展不应该仅限于指令层面,应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促使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企业绿色发展制度的监督者,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对违反绿色发展制度的企业给予处罚, 以此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格性。

五、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旨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解决绿色与发展、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角色地位,以绿色发展推进 “美丽中国” 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消费绿色
绿色低碳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