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0-09-13 03:12杨李贝贝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胶州剪纸文化遗产

杨李贝贝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胶州,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是隶属于青岛市的县级市。 胶州历史悠久,拥有三里河文化遗址。 自北宋海运贸易繁盛以来,胶州是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通商口岸。丰厚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胶州剪纸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胶州剪纸艺术也呈现出了新的魅力。

一、胶州剪纸艺术的历史沿革、工艺及主题

(一)胶州剪纸历史沿革

剪纸在早期主要功用在于招魂。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有云:“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 发展到宋代,剪纸在民间的运用范围变宽,成为了重要的装饰品。 在明清时期,剪纸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从皇宫到民居,剪纸成为了全国流行的美术装饰品。

胶州剪纸历史久远,具体始于何年难以详究。但根据考古发现,在1954 年胶县(即现胶州市)艾山区山子村张家茔出土了五幅刺绣剪纸原件, 距今大约五百多年。 胶州剪纸属于我国剪纸中北方派山东剪纸的一个分支。山东剪纸从造型特征上可划分为:粗犷派的渤海湾区域剪纸和精细派的胶东沿海区域剪纸。胶州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起伏不断的低山丘陵地貌和南北方商贸往来频繁的海岸线, 使得胶州人民有着豪爽而又精明的独特性格, 这种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气质也影响着胶州剪纸的艺术特色——不同于渤海湾区域剪纸的粗犷大气,胶州剪纸刻工精细,图样基调明快而质朴,工艺和韵味又具有南方精巧、纤秀的特点,是南北方文化交融的优秀产物。

(二)胶州剪纸的传统工艺

胶州剪纸不仅是指用剪刀剪,还涵盖了撕、刻、染的技艺。 根据剪纸的用纸不同,还可分类为:单层剪纸、多层剪纸、立体剪纸(即通过绘画、剪裁、刀刻、折叠、粘合等方法制作出近似浮雕效果的剪纸)以及染色剪纸(即使用颜料对剪纸样品进行点染、晕染、渲染等方式上色,呈现出色彩艳丽鲜明的剪纸)。 胶州剪纸发展至今,其作品类型和主题多样,从传统的喜字、福字到动物、人像再到建筑造型等应有尽有。剪纸艺人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剪成之后的作品, 更是在人们或惊奇或期待的目光注视下的剪纸过程。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研期间, 了解到当地剪纸中面临失传的一种特殊技艺——“熏纸样”。 根据胶州剪纸传承人陈秀美介绍, 剪纸样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技艺, 是在过去没有复印机的时代中保存剪纸式样的一种方式。一般要经过打湿纸样(参见下页图1)、铺于板上、捋平褶皱、烛火熏样(参见下页图2)、晒干揭下几个步骤方可完成。 但要成功完成这几个步骤还需要手工艺人对气候条件、纸样湿度、烛火距离拿捏准确,因而难以教授。

(三)胶州剪纸的主题类型

传统胶州剪纸主要用于张贴于门窗之上进行装饰。 因此一般主题以具有喜庆、吉利寓意的龙凤、鸳鸯、喜鹊、牡丹等动植物图案和 “喜”“福”“寿” 等祈福、庆贺之意的字样为主。 剪纸样式以繁复、细致的花纹为特色,深受民众的欢迎。 建国后,人物图样的剪纸逐渐流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促使相关爱好者对剪纸工艺进行创新——胶县三中的学生宋秀珍以及其他美工组员,试创了贴彩剪纸, 这种剪纸为大型剪纸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贴彩剪纸制作过程繁琐、难度极大,尤其统调染纸和局部剪贴两个环节需要熟悉纸型和染色湿度, 而胶州又缺少贴彩剪纸的专业技术,因此贴彩剪纸后来并未得到发展。新世纪以来, 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剪纸作品主题从家庭到社会, 从静态物体到动态人像均有涉猎。 2010 年胶州秧歌人物剪纸在首届中国剪纸节中获得了铜奖, 足以见得胶州剪纸在传统与现代艺术结合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佳绩。

图1 纸样

图2 熏样

二、胶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 “断代”

(一)非遗申请及后期保护情况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非遗保护体系共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在2006 年12 月公布的第一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美术分类一项,由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胶南市共同申报的胶州剪纸榜上有名。始建于2012 年5 月的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内收藏、保护、传承和展览了包括胶州剪纸在内的一系列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因馆址较为偏远,地处即墨市,外加宣传力度较弱,自2013 年6 月开馆以来至2015 年仅接待3 万学生游客,距离26 万人次的年接待量上限差距过大。 可以说,非遗遇冷不仅是胶州剪纸,也是其他非遗项目共同面临的难题。 虽然政府尤为重视, 但民众不够重视、社会各界宣传力度较弱,文化宣传与文化传承的脱节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1](56)。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传播民间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机构职能的不断优化,使得胶州剪纸发展有了新的转机。 2018 年国庆期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与胶州大沽河博物馆开展《剪纸艺术展》,使青岛民众有机会一睹胶州剪纸风采, 也成为了胶州剪纸走出胶州,走进城市,走进民众的一个窗口。

(二)胶州剪纸工艺的进步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使剪纸从技术工艺到市场需求都产生了许多变化。首先,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剪纸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剪纸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宣纸。 宣纸虽然易于剪裁,且获取便利,但因其纸薄易皱,还容易褪色,常会导致红字变白字的尴尬情况发生。 为改进纸张,人们发明了单面万年红,这种纸硬而厚且不易掉色,至少保色可长达两年。但由于现代人多将剪纸粘贴于玻璃门窗之上, 仅有单面着色十分影响观赏效果,遂又改良纸品工艺,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手工胶州剪纸大多使用的是双面万年红,以保证观赏不受影响又易于长时间保存。 其次,市场上顾客对剪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图样,根据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剪纸人也不断发掘出新的图样。据非遗传承人高欢欢介绍,他们已经开发了多种主题的剪纸新图样,如虎头鞋、三羊开泰、五十六个民族剪影等一系列套图, 并在线上和线下都开设了商店,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胶州剪纸传承的 “断代” 问题

在笔者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本地人对剪纸情况知之甚少,也有人只闻其名却未见其物,使寻找剪纸行家的过程变得十分困难。 而后只得借助网络销售的渠道,搜索到当地一剪纸商家并与之取得联系,终于在一家字画装裱店得以一睹胶州剪纸的真容,可谓是 “一波三折”。更令人值得重视的是,剪纸艺术因为只被少数人掌握着技艺而面临着工艺失传的窘境。非遗传承中的 “断代” 现象急需重视,如前文所提及的“熏纸样” 在传承过程中已经面临失传的情况[2](97)。据非遗传承人李秀君、高欢欢母女的叙述,虽然非遗传承人有着专业的手工技艺, 却因为剪纸在销售市场中的遇冷而只能依靠装裱字画维生。 依靠学习剪纸和销售剪纸作品难以生存, 而且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一般局限于一个家族的内部,极易造成技艺的垄断,也使那些具有天赋和学习兴趣的人常常求学无门[3](190)。

三、胶州剪纸艺术的发展建议

(一)开展胶州剪纸文化体验活动

剪纸爱好者以及研究者在了解和学习剪纸文化时,常常在寻找相关传承人、艺术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这种传习困难的问题应该及早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文化机构的关注。 教育体育局等其他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的活动, 让传承人与爱好者能近距离接触和沟通,让民众对剪纸文化有更加直观的审美感受,通过专业手工艺人的讲授与示范,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使源于民间的剪纸文化再回到民间大放异彩[4](171)。

至于已经修建和成立的博物馆、 美术馆等文化展览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非遗文化展示、传习的宣传责任。积极与相关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组织取得联系,搜集和借展相关作品,举办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渠道去了解、观摩剪纸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大众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能力。

(二)胶州剪纸教学走入民间

前文已述及, 作为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胶州剪纸,目前面临着 “断代” 的难题。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胶州剪纸的传承既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延续,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因此,剪纸教学的普及也刻不容缓。

对于胶州剪纸的文化传承不论是政府、 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5](108)。 政府相关文化、宣传部门应该积极联系地方民间艺人并对其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和宣传,可通过举办剪纸艺术节、 剪纸比赛为学习和宣传剪纸文化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相关文化机构可通过与企业、高校的合作,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剪纸文化传承的教学,鼓励在校学生多体验、多感受、多学习剪纸艺术。 同时,相关民俗研究者应积极整理、记录面临失传或极具特色的胶州剪纸及其工艺,为胶州剪纸文化研究提供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内容[6](48)。 当然,剪纸传承人也应该放下 “绝活不外传” 的陈旧思想,倾力将自己的所学教授予学生,使胶州剪纸得以延续和传承。

(三)胶州剪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据公开信息可知,2018 年胶州市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5.7%,次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占比。其中主要产值集中于对外贸易和零售业。 尽管取得了增加值554.2 亿元的佳绩,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将胶州剪纸等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品浪潮不断,胶州剪纸也应该做出适时的创新与改变。 纵观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全景,最耀眼的当属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其下属的两家网络销售店铺都有着不俗的成绩: 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在售商品多达293 种, 销量最高的产品多达2807 人付款, 产品价位从12 元到16800 元不等,多达303.8 万人关注该店铺;而故宫淘宝店则是由故宫博物院授权,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公司运营,关注人数更是多达514 万。可以说,有这样优秀的榜样, 就意味着许多成功经验可以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胶州当地文化馆、博物馆都应该为胶州剪纸积极寻求文化创意途径,通过民间艺人提供图样,文化企业进行包装设计和市场推广营销, 政府提供创新创业资助和扶持,从而实现 “文化资源” 向 “文化资本” 的转变。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与关注, 而打开市场大门也有利于保护非遗的文化传承[7](103)。 胶州剪纸作为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可与其他非遗项目一起, 协同发展,在多地、多机构、多项目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 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大环境,形成健康、可持续的非遗发展状态。

源于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精美工艺和丰富传统文化的胶州剪纸传承至今, 陪伴了不知多少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与冬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一代的文化遗产传承人、 研究者和保护者应该更加重视和坚守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充满民族特色的胶州剪纸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前行,让这一抹喜庆而美丽的红色,在人们的生活里继续增添色彩,永葆活力。

猜你喜欢
胶州剪纸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胶州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剪纸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青岛旅游散记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