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现代汉语语气词“吗” 的用法
——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2020-12-12 02:47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句末测度范畴

王 波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人们日常交流活动中, 句子都会带有一定的语气。 在语法成分相同的情况下,是否使用语气词,表达的意义可能不尽相同,例如:“你敢吗?”“你敢。”“你敢!” 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一个小小构件,能传达特定的信息,突出情感世界的深蕴,其作用不可低估。

从我国语言学《马氏文通》诞生至今,有许多资深学者都专门著文讨论过有关 “吗” 的语义问题,如赵元任1979 年在《汉语口语语法》一文中认为 “吗”用于是非问句;1982 年吕叔湘于《中国文法要略》一文中解释语气词 “吗” 用于是非问句和反问句中,并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加以论证; 而刘月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 “吗” 可用于句中停顿后。

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典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理论[1](61):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 “核心” 和 “边缘”之分,彼此之间地位并不相同,核心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 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范畴的边界是无限的。

与经典理论不一样的是, 典型理论中允许范畴存在差别,即范畴内的成员不是一模一样的,其中有的完全和范畴的规定一样, 而有的一部分相似。 所以,在范畴中的位置自然也会随着变化,所有成员是按不同的范畴隶属度从中心向边缘排列的。 如果按照经典理论的说法,只有具有 “会飞、有羽毛、有翅膀、卵生” 等特点来确定鸟类的充分必要条件,能够被列入 “鸟范畴” 的麻雀、知更鸟、燕子都具备这四项特征,这是无可置疑的,可以列入鸟的种类。 而鸵鸟虽卵生,有翅膀,有羽毛,不会飞,因此不能进入鸟类家族。但是这种分法未免不符合常识。典型理论这样解释道:“鸟范畴” 中并不将会飞翔作为充分必要条件,它只是鸟类典型成员的某一个特征,鸵鸟虽然不会飞翔,但也具有鸟类的其他特点,因此,它是鸟类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查询《汉语大字典》(第2 版九卷本),“吗” 从声调角度被划分为四个义项,分别为去声、轻声、阳平、上声[2](716)。 作为轻声,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吗?”《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老爷问:‘到了吗? ’”

在《汉语大词典》中,“吗” 只有作为轻声的义项,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3](454)。 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 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吗?”《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我的妈,我的哥,都死在他们手里,我的房子亦烧掉了,我还要命吗?”田汉《名优之死》第二幕:“瞧我不是在吊嗓吗?”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七章:“‘你病了吗? ’剑平问。 ”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吗” 也只有作为轻声的义项,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以上权威辞书都将 “吗”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视为常规用法和常用义项,因此,笔者把 “吗”用在句末且其后带有问号的句子 (不论疑问句还是反问句等)视为 “吗” 的用法的典型范畴,句末 “吗” 后为其他标点符号(如逗号、感叹号、省略号、冒号)的句子视为非典型范畴。 下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 “吗”的语义和语用进行讨论。

一、“吗” 的典型范畴

(一)“吗” 用在是非问句末尾

疑问语气词 “吗” 出现于是非问句中,一般是在陈述句后加上疑问语气词 “吗” 构成,这里的疑问语气是由句末语气词 “吗” 所赋予的。 是非问句按照疑问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一般是非问、 测度问和反诘问[4](80)。

1. “吗” 用在一般是非问句中。 一般在是非问句中,说话人对自己所提问的问题,答案是 “是” 还是“否” 浑然不知,确信与疑惑各为一半(即:信=疑)。“吗” 可用于肯定和否定形式。

(1)用肯定形式来询问。 例如:

1)别急,别急。爱玛,你还在里面吗?(伍迪·艾伦《库格麦斯插曲》)

2)一个警察跳了出来,“是你们造成了一次交通事故吗?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3)您能在今晚以前找到一根粗铁杠吗?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2)用否定形式来询问。 例如:

4)你不喜欢伊曼纽尔吗?(吉耶勒卢普《明娜》)

5)其他职员不知道吗? (阿尔费来德·希区柯克《希区柯克悬念故事》)

6)我讲的这段故事,你听了不厌烦吗? (卡夫卡《城堡》)

“吗” 用在一般是非问句当中,不论用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来发问,回答者大多数只有两种选择,“是” 或者 “不是”。 当发问者与答问者面对面互相交流时有时也可以直接用肢体语言来做出相对应的回应,如点头或者摇头。但例句(1)“你还在里面吗?” 不能用点头或者摇头, 只能通过语音来给对方做出回应。

2. “吗” 用在测度问句中。 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低于一般是非问句(即:信<疑),提问者对某一事实或情况有某种估计却不能肯定,心中有一定的预测,想从对方得出更加确定的答案, 来证明自己所说话语的准确性;或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礼貌的原因,用委婉、客套的方式进行提问。 “吗” 可用在表肯定性的猜测和否定性的猜测两种测度问句中。

(1)表肯定性的猜测。 例如:

7)你怎么到了这个岛上呢? 也是飘流来的吗?(儒勒·凡尔纳《十五少年漂流记》)

8)为了她晚上出去的问题,她还跟你纠缠吗?(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9)需要我从一八开始举出实例,来说明我的观点吗?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2)表否定性的猜测。 例如:

10)划船比赛不是下星期才举行吗?(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11)玉花不是要我和她去买点东西吗? (张恨水《金粉世家》)

12)对那些不可理解的东西,您不觉得可怕吗?(契诃夫《带楼阁的房子》)

“吗” 在测度问句中,无论从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来反问, 都表示作者对自己所预设的结果做出了一定的理论预判,虽然不可能性只占一小半,但能够从对方得出更加确定的回答。

3. “吗” 用在反诘问句中。 反诘问句虽然在形式上采用问句的形式, 但提问者在心中已有确定的答案,答案就在问句当中,没有任何的疑惑。 (即:信=1或疑=0),这里的 “吗” 表示强调的作用。

13)他说:我的上帝呀,真是个美丽的夜晚啊,弗兰克,这难道不是个伟大的国家吗? 就是这里了! 是的,就是这里了。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14)这回你逃不掉的。 你以为脱掉上衣,就可以冒充士兵吗?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15)人家好好地来给你家人拜寿,你们拚命拿人家当笑话,这理说得过去吗? ”(张恨水《金粉世家》)

16)我们怕耽误了时候,汽车一来了,抬了他上车就走。 先抬也是抬,汽车来了也是要抬,先把他抬到外面来等着那不好些吗? (张恨水《美人恩》)

17)我们的父亲是个 “刽子手”“叛逆”“弑君者”,他是 “罪有应得”。 再说,我们难道不是他的后代吗?(玛丽卡·乌夫基尔《女囚》)

“吗” 用于反诘问句当中,答案非常明显,无疑而发问,起强调的作用,来加深发问者对此事件的重要性,通过将反诘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如:例(14)即使你脱掉上衣,也肯定无法冒充士兵;例(15)你们拚命拿人家当笑话,这理肯定说不过去。凸显对此事件没有疑惑,更加确切地说明绝对不能拿他人当玩笑。

综上所述,“吗” 用在一般是非问、测度问和反诘问中都表示提问人对某一事实或者情况有某种估计却不能肯定,表示一种探询和推测的语气,这种不肯定的语气是由句末语气助词 “吗” 所赋予的语义,只是表达作者心里疑问程度不同。 从对此事件确定的角度来看:反诘问>一般是非>测度问。一般是非问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吗” 在测度问句中已经表示推测的含义,因此在“吗” 前不出现大概、或许、可能、也许等字。

(二)“吗” 用在反问句末尾

“吗” 可以用在反问句末尾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有时带有质问、责问的意味,有时带有惊讶的语气,经常与 “难道” 搭配[5](131)。

18)马林生断喝,“哪学的这套!你知道我平生最恨的一种品质是什么吗?” 撒谎。(王朔《我是你爸爸》1991))(责备)

19)伊莱娜很伤心,难道在布拉格一天都不呆吗?(米兰·昆德拉《无知》)(质问)

20)高马,你那把切菜刀让俺大哥抄走了,你难道忘了吗?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疑惑)

例句(18)你知道我平生最恨的一种品质是什么吗? 表现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愤怒、责备,父亲通过询问品质的方式只是想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并不是真正想问品质的内涵,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将 “吗”字删掉就会表示父亲问孩子最恨的一种品质是什么, 并没有突出作者批评孩子的语义。 例句(19)(20),“吗” 用在反问句末尾多与 “难道” 组合。

(三)“吗” 用在祈使句末尾

“吗” 与 “能”“愿意”“想” 等能愿动词搭配一起,在汉语口语中也是常用的句式, 这种表达语气较委婉,且非常有礼貌地请求别人做某事或者实施某事。

21)我们能找个人照看一下基思吗?(阿瑟·黑利《超载》)

22)小伙子说:“把望远镜让我看一下好吗?”(史铁生《边缘,我说随他去》)

23)不时有个在院内游荡的女人走近前来,笑容可掬地向他们问道:“先生,能让我也喝点什么吗? ”(莫泊桑《漂亮朋友》)

24)塞登斯大夫,请你把纸烟掐了,好吗?(阿瑟·黑利《最后诊断》)

“吗” 字用在祈使句末尾,经常和 “能够”“愿意”“能” 等能愿动词搭配,如例句21,表达了请求别人,与他人商量的口吻,语气比较温和。例句22、24 中的“好吗” 用于含有 “请” 字的语句,表示有礼貌地请求他人做某事。

二、“吗” 的非典型范畴

(一)“吗” 用在句中停顿处

“吗” 用在句中停顿处,并不附有疑问的语气,在这里可以等同于 “嘛”,起一定的强调和点出话题的作用。

25)模样吗(大夫微笑着瞧了瞧自己),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好自夸的。 然而上帝也没有让我生成了傻瓜;我不会把白的叫做黑的;我也懂得写什么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26)这件事吗,其实也不能怪他。

27)钱吗,能省点就省点。

28)人吗,怎么死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死的漂亮。

29)我再说一遍:他是我们之中最有头脑的人。我本人吗,宣布服从他。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吗” 用在句中停顿处,对问题稍有考虑。以上例句均可以加上至于、对于等词(至于模样吗,对于这件事吗,至于钱吗),表达 “明示” 功能,语篇上则标示主位,意味着后面将出现新信息。 此处 “吗” 可以省略,不表示任何语法意义,起一定的强调作用和点出话题。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删除 “吗” 以上例句表示两人关系不密切,拉远了对话者的交流距离,显得非常生疏,语句读起来非常僵硬,不生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为了保持友好关系的情况来看,“吗” 在生活中表示含蓄的语气。

这里,需要特别讨论一下 “吗” 的产生年代。

对于 “吗” 产生的年代前辈学者王力、潘允中等做过一些探讨,认为语气词 “吗” 产生年代较晚,发现的用例是成书于18 世纪的《红楼梦》。日本学者太田辰夫(1987)也提出语气词 “吗” 的最早使用时间是清代,其实例也是《红楼梦》[6](8)。 但笔者认为此说法不准确,“吗” 的用法应最早出现于明朝末期,开始兴盛于清朝时期。

首先,笔者未在《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韵》《集韵》《洪武正韵》等相关古籍查询到有关 “吗” 的任何义项解释,说明明代早期 “吗” 字并未出现,应是由其他字来代替。

其次,笔者在成书于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正字通》中查询到 “吗” 的相关解释:同 “亻马”,或作 “骂”,旧注 “吗” 当作 “骂”,“吗” 为 “骂” 之俗字。这显然不是现在的 “吗”。

最后, 笔者通过语委语料库和北语语料库的搜索,可以见到下面的例子:

30)认得前日雪天趁船的客人吗? ”(《水浒传》)

31)张顺道:“你认得我吗? ”(《水浒传》)

32) 宋江又问道:“你有结果使用吗? ”(《水浒传》)

33)你知我飞石手段吗? (《水浒传》)

34)认得大将呼延灼吗? (《水浒传》)

35)爷详情,这就是贼吗? (《醒世姻缘》)

从以上语料可以看出,“吗” 的疑问语气用法在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以及明末时期《醒世姻缘》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实例。 笔者认为,在明朝时期,“吗” 的疑问语气用法刚刚出现,并没有广泛应用,在清朝时使用范围较广,达到兴盛阶段,多见于成书于18 世纪的《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

(二)“吗” 用于省略号前

36)“如果你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那你想要吃什么? ” 这个问题太了。 “我要吃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先吃米饭和浓味小扁豆肉汤。 还要有黑绿豆和木豆饭和酥酪饭和……”“我要吃……”“我还没说完呢。和米饭一起吃的, 我要加香料的罗望子浓味肉汤和小洋葱浓味肉汤和……”“还要别的吗? (扬·马特尔《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37)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见那个讨人厌的家伙吗……”“为了妈妈的手术,去向人家道谢。 (水桥文美江《东京仙履奇缘》)

38)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一堆铜钱吗?(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39)尽管如此,这家伙……挥着手说:“……别、别、别害怕,我、我不是……坏人……就是冷,冷冷……你可以给我弄点水、水、水吗?”(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40)区长您能给我找个康复的地方吗? (人民日报1992 年5 月21 日)

此处例句36 “吗” 表达了非常不耐烦的情感。 从语言环境看,主人公需要米饭、香料、黑绿豆、木豆饭和酥酪饭等食物, 此时被给予食物的人物表现出非常生气、不耐烦的情绪,在这里 “吗” 语调应该是上扬,如果是降调,就没有此韵味。例句37 从后面自答的语句可以看出主人公是迫不得已, 无奈之下才有此举动,如果换成 “吧”“呀”“啊” 等语气词,原文的语义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例句39、40 有请求之意,多与 “可以” 等词语搭配。

41)“告诉俺,大老爷这会儿在哪间房里?”“这会儿吗…… ” 小囤举头望望太阳,说,“大老爷这会儿多半在签押房里办公,就是那里! ”(莫言《檀香刑》)

42)这样的好东西为什么不卖? “这个吗…… ”店家支吾一会,似乎是下了决心。 (莫言《檀香刑》)

43)凭他多年的经验判断,来人肯定是个求医者。“苏大夫吗……孩……子有病,奥,想请您……” 站在门口的是位二十多岁的妇女。

这里的 “吗” 表示声音延续,起到为说话者说下一句话腾出考虑时间等作用。例句41 中 “吗” 声音延长, 为小囤说明爷爷的大概位置来腾出时间。 例句42 中 “吗” 声音延续,表示店家犹豫的心理状态。 例句43 中 “吗” 声音延续,描写出主人公当时寻找医生的急迫状态,说话断断续续。

44) 安娜高兴地说:“不是维罗纳那个年轻画家吗……”

45)我不是在做梦吗? 可是……可是,刚才不是要举行埋葬仪式的吗? (岛津出水《手心里的太阳》)

46)我明明穿的这么光鲜啊,难道他把我看成是店里的伙计来吗?

“吗” 在这里表示惊奇、惊讶,与心里预期相反,经常与 “不是” 等否定词连接。从以上例句不难发现,“吗” 后面加省略符号所表达的语用较丰富。

三、结语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气词 “吗” 在话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为建立语气词的功能系统提供了一种思路,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气词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尚不够大,对 “吗” 的语用功能的概括也不一定完全精准,还有待于结合更多的语料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句末测度范畴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