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梅
摘 要:高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助学金综合评价大数据量化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助学金的精准帮扶,有助于受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大数据;量化体系;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088-02
温家宝说过:“应当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1]。国家助学金是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而高校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则是国家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助学金综合评价大数据量化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助学金的精准帮扶,有助于受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研究意义
此项工作开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2]。
1.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时期,想要脱贫便必须扶植教育,教育对于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帮助人们转变其落后的思想理念,提高其素质,从根本上做到脱贫致富。
2.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和健全,相关工作内涵愈加丰富,资助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取得了极大进展。高校肩负着育人强国的历史重任,要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综合素养。
3.有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发展。国家助学金的存在能够很好地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方面的难题,帮助贫困家庭减轻其家庭负担,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高校在给学生提供经济方面帮助的同时,也比较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基础
学者李凯等针对高校助学金资助面临的问题,提出改变无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3],学者陆孙琦基于S校的调研数据,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4]。学者张善红构建了高校助学金评定量化模式,并通过实例研究对该模式进行检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5]。学者刘美荣针对高校助学金申请、评审及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6]。学者陈杜昊等分析了国家助学金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对策[7]。目前,助学金评选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缺失和隐瞒不报。助学金评选主要通过学生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来认定。在校表现为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情况、民主评议等因素综合考虑。家庭情况主要为家庭总收入、低保、精准扶贫、孤残、自然灾害、子女同时上大学人数等因素作为参考。有些学生虽然经济较好,却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甚至做出贫困证明弄虚造假的行为。而有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往往容易自卑、内向,不愿透露家庭真实情况或隐瞒不报。
2.助学金评定标准难界定。助学金评定需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而家庭情况通过学生提供的纸质材料来判断难免不够全面,有些学生虽然根据贫困生调查表综合得分较高,但是实际上这些学生在校生活表现以及电子设备和穿着打扮都不错,外表完全看不出来“贫困”,从而导致班级投票和贫困生库得分出现两极的情况;因为班级名额根据人数来定,有些班级贫困生特别多,而有些班级贫困生相对较少,因此就存在同等贫困程度因所在班级不一样,有的能获评,有的则还不够资格的情况。
3.评定过程过于主观。评定方法为:学生本人提交材料,班级评议小组评定材料并结合贫困生调查表打分,辅导员审核、汇总贫困生调查表,然后通过班级投票决定递交材料的同学是否符合入库资格,最后在正式评选助学金的时候,根据学校分配的名额班级再次投票、公示,最终上报学院公示。这里很多环节都存在着主观因素。另外,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申请,反而一些自私自利的“伪贫困生”则积极申报。虽然班主任已经公平公正地进行助学金的宣传评选工作,但结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公平性存在极大的质疑。
4.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贫困生通常表现如下:生活上自卑且性格内向低调,学习上不交流不主动提问,能力上妄自菲薄,不敢尝试,人际交往中胆小、被动,情绪上存在焦虑和纠结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贫困就低人一等,导致某些贫困生在交材料时存在不愿报的情况,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同学们不能真实了解该生的贫困情况。
5.资助的无偿性。目前高校助学金发放的时候,受助学生仅仅享有相关的权利,不需要进行义务的履行,这也直接说明了助学金无偿性的特点[8]。这种无偿资助方式滋养了部分贫困学生理所应当的获取资助的心理,非常不利于这部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6.跟踪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针对获得资助的同学如何使用、分配资助金,鲜少跟踪管理。导致学生在助学金名单公示后,就认为尘埃落定,之前的积极表现有所懈怠,或者出现某些伪贫困生挥霍资助金的情况。因此,助学金评定之后应该建立相应的跟蹤机制,同时对真正贫困却未获得资助的同学也要进行后期心理疏导。
三、实施方法
1.广宣传,重落实,优化资助体系。可以将宣传板、微信和学校网站运用到宣传中去,更好地解读资助政策,再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助学金,告知投诉反馈渠道,鼓励学生积极监督反馈。最后,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校内资助大数据体系,建立公正、客观、专业的高校资助中心,切实将资助工作的意义落到实处。
2.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增进理解、包容和尊重,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所有参与认定的教师及学生要客观公正。最后,呼吁国家、社会和学校加大助学工作的监察力度。地方相关部门要严肃审批贫困生资料,从源头上肃清不正当手段申请贫困、“随意盖章”等现象。
3.坚持贫困生材料年更新,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每年按期更新一次贫困生材料,由班级评议小组和辅导员重新认定,加大对生源地贫困认定证明材料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相互沟通与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不断提高证明材料可信度,杜绝虚假信息。
4.采用数据库模式。高校应制定出一套客观、合理、操作性强的助学金综合评价大数据量化体系,提前做好评定标准的宣传工作,在评定前可以先做一下问卷调查将标准进行修订。在评定过程中,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为主要依据,助学金的目的是帮助真正贫困的学生,通过大数据跟踪管理学生消费水平及民主评议对量化结果进行修正。
5.加强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助人意识,结合贫困生的励志事件,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志愿活动,回馈社会,从中获得自强不息、自立自信的价值升华,实现“他助”向“自助”的转变。同时,可以在学校食堂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等,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综合能力。
6.改变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方式。参照国外大学助学金管理的先进经验,考虑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让受助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或志愿者活动等,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与隐私,又达到了助学的目的,既避免了非贫困生的不劳而获,又可以让真正的贫困生不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劣势,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阳光开朗,回馈社会,实现双重脱贫。
7.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获得资助的学生要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对用助学金铺张浪费、请同学吃饭及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及时停止资助,收回已发放的助学金并进行教育,把资助机会让给没有得到资助的贫困生,确保助学金使用的价值最大化。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助学金评审、发放的公正性问题,引导未获得资助的学生克服挫败感,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努力进取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 颜培凤.从辅导员角度看高校助学金的评定机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4):82-84.
[2] 张苗苗.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15):87-91.
[3] 李凯,张小龙.高校国家助学金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142-143.
[4] 陆孙琦.高校助学金评选发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轻工科技,2013,(5):152-153.
[5] 张善红.国家助学金评定中的量化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15):101-102.
[6] 劉美荣.我国高校助学金使用的现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141-142.
[7] 陈杜昊,朱艳丽.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讨[J].新西部,2015,(18):108-109.
[8] 秦玉梅.当前高校国家助学金发放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