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别词作为宋词的类型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通过对叙事模式、意象选用、情感特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抒情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诗词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教学策略,建构合适的课堂教学框架。
关键词:离别词;抒情模式;诗词教学
相较于唐宋诗歌的浩瀚,离别词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观察唐宋两朝离别诗词抒情范式,宋代以前的诗词在抒情上往往借助于“景”。作者通常采用以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离别之情。
上述情况在宋词中发生了变化,本文选取了柳永、苏轼、李清照、晏殊、秦观等名家词作,试从叙事模式、意象选用、情感特质等方面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抒情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诗词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建构合适的教学框架,分析离别词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作用。
一、意象选用的独特性
由于古代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差距较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经历,无论是离别词中的意象还是意境,都对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中最易入手的便是意象分析。
讲解意象,疏通词意,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内容。整理宋代离别词中的意象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南浦、寒蝉、古道、长亭、兰舟、霜露、月、酒、柳以及河岸(烟波)、楼台等。不难发现,像“南浦”“长亭”这样的意象学生未必了解,这就需要明确此送别意象的含义来丰富学生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如果学生没有关于离别意象的心理词典,就无法完成对离别词的体味,也就达不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以下選取宋代离别词的部分常见意象,试做分析:
1.月
(1)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2)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苏轼《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含有“月”这个意象的远远不止上述几句。谢庄曾在《月赋》中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月亮是皎洁、永恒的象征,在诗词中,月又常用于代表人生苦短,天各一方。最为人熟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月”的意象书写到极致。“月”和“夜”往往是一起出现的,清辉皎洁、树影婆娑,在如此环境下,词人送别友人或是追思友人,从此以后,相见不知何时,但思念之时抬头,看到的仍是同一轮明月。
值得注意的是离别词中的月大多是“残月”,例如张先《江南柳·隋堤远》中的“斜照后,新月上西城。”满月意为团聚,“新月”与“残月”自然是分别的代指,词人这样写本质上是内心离别感情的写照。因此,月亮的阴晴圆缺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水
(1)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2)隋堤三月水溶溶。(苏轼《江城子·恨别》)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4)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对于诗词意象中的“水”,浙江大学肖瑞峰教授这样评价:“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情的绵邈。”上述例句中未选柳永词,但“柳三变”的词作常有“水”出现。“念去去、千里烟波”是水的渺茫与无情,“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是对友人的不舍,而“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则是在孤独无依中,独自前行。
意象作为诗词教学的初始环节,对学生理解离别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意象决定着学生诗词解读的准确性。此处仅举两例对离别词的意象进行论述,从而得出一般性规律。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归纳意象的常用含义,将要学习的新词与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相联系,降低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细读。
二、叙事模式的场景化
中学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大多为名家名篇,因此本文所选用的离别词以柳永、苏轼的词作为主。柳永屡试不第,一度混迹于楼台楚馆之中,因此也常有与友人、情人的别离。苏轼则历经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科举考试打动欧阳修到常州病逝,其一生奔波操劳,所创作诗词中,送别、追思、感怀等题材不在少数。
唐代离别诗注重“景色”的刻画,宋代离别词则在“场景”的营造上有章可循。试看以下词句:
(1)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2)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苏轼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3)月华收,云淡霜天曙。(柳永 《采莲令·月华收》)
(4)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李清照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离别的场景基本为早晚两个时段,细分则可分为清晨、黄昏、夜晚。究其原因,首先从常识和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古人出行不便,趁早赶路能够最大化利用日光;亲朋好友间的践行宴通常设在傍晚,因此月下送行的故事同样不少。
文学应当表现生活,但诗词不是现实的纯客观记录,时空上的精确构造能够为刻画人物、表现主旨服务。以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为例,“孤馆灯青,野店鸡号”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鸡鸣侧面表现时间是清晨,用“孤”与“青”渲染氛围,开篇便定下冷清、萧瑟的基调,为后文的追忆、怀念埋下伏笔。苏轼心中想表达的是对年少时兄弟俩真挚感情、恢弘抱负的追思,将场景设置在清晨,在这样的时空场中,昏暗的灯光、荒僻的旅店、清晨的霜露、朦胧的山月显得合情合理,由情入景,情景对比,更显离别的凄苦与人生的不幸。
不管是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中的“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还是秦观《八六子·倚危亭》中的“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傍晚的离别场景亦在离别词中频频出现。月色朦胧,灯火若隐若现,有别于清晨的冷清,夜色笼罩下的远行人显得更加孤独,令人断肠。
由此可见,场景的设置关系到整首词的基调,而时间的位置线推移能够强化离愁别绪的感染力。在此过程中,词人选择的叙事结构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文已经提到词在叙事时的铺陈远胜于诗,这一点在离别词的叙事中有着集中的体现。由诗入词,或者说由小令入长调,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体制由短变长,因此内容得以丰富、容量得以拓展。《诗经》中“赋”的手法慢慢应用于词作,使得离别词曲折有度,增强可读性的同时强化情感的感染力。细读柳永的《鹊桥仙·届征途》,整首词结构呈现线性回归状,从眼前的“携书剑”写起,表达“易分难聚”的人生慨叹,继而回忆过往时光,表达对离去的不舍。下阙笔触回到“此际”,写送别时的场景,最后宕开一笔,以景作结,全词的起承转合超越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结构。
柳永、苏轼等词人的词作通常以详细的叙事性语言描写离别的过程和人物心理变化,还常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纵向铺陈。这要求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二次记忆。
三、情感特质的丰富性
《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人根据词的特色,加上了“词言情”,由此诗词在抒发志向与表达情感间的差异逐渐为世人认同。审美鉴赏与创造上,感受离别词的抒情特质,体会“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愁绪;文化传承与理解上,品味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应当视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唐代的离别诗,就其主旨而言,往往不仅限于送别。高适在《别董大》中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同样也是对于自身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劝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在送别友人,抒发离别之苦的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与抱负。
由于词在篇幅容量、结构上不同于诗,其抒情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词长调的出现使得离别词注重离别场面的描写,注重人物形象、语言,甚至内心的刻画。“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苏轼《江神子·恨别》)是人物动作的描摹,柳永笔下的“频耳畔低语”“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更是以细致的笔触将远游人与送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读离别词,能够体会出词人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心态。如《倾杯·林钟商》中所言“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词人或许屡遭贬谪颠沛流离、或许追思往事情难得已。离别词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是词人自身的悲哀,也是当时乃至后代的悲哀。
有宋一朝的离别词,通过情与景的交融、人物的细致刻画、纯粹的自我化情感表达,使得离别词在婉约派的大框架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高中宋代离别词的专题讲授,使学生在获得诗词知识的基础上鉴赏古诗词,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肖瑞峰.水与别离诗词[J].古典文学知识, 1994(1).
[3]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5).
[5]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袁家祺(1995—),男,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主研方向為语文教学论、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