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路径探讨

2020-09-11 12:42张志敏汪恩满
中国矿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勘查单位

张志敏,周 鑫,汪恩满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质勘查行业进入低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地勘单位市场竞争力不足、同质化恶性竞争激烈等。在新时期要实现地勘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同样应用于一个行业,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1]。

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地质勘查单位或企业在地质勘查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能力。按照构成因素分析,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包括专业人才的构成、理论知识创新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机制体制管理创新等。专业人才的构成是地勘行业高科技高水平人才比例分布,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应体现为地质勘查领域理论创新的新进展,专业技术水平应是历年地质勘查领域技术创新资本的积累,管理创新则体现在行业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2]。

1 地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基础

地质勘查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科技创新程度决定了地勘行业发展潜力。本文从地勘行业地质科技与创新投入、人才水平、专利情况和管理创新等四个方面全面汇总分析我国地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优势。

1.1 地质科技与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是地勘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就在于地质科技与创新研究。2018年非油气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资金15.77亿元,同比增长2.0%。由表1可知,地质科学研究投入逐年下降,技术方法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其他包括报告编写等投入不断增加,体现了基础研究投入减少,技术方法等实用研究投入增加的情况。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地质科技与创新2.85亿元,同比减少8.9%,地方财政投入5.85亿元,同比减少5.85%,社会资金7.07亿元,同比增加15.4%,且财政投入从2016年到2018年逐年减少,说明财政资金逐渐退出地质勘查科技创新领域,社会资金开始加大投入力度。

表1 2016~2018年我国非油气地质科技与创新投入一览表Table 1 Investment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of non-oil and gas geology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18

1.2 行业人才水平

地质勘查行业人才水平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占比及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比重两项指标。由表2可知,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为165 705人,占71.79%;2017年全国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为154 412人,占72.88%;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为144 444人,占73.69%。地勘行业技术人员占比稳定在72%左右,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此外,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单位的技术人员占比逐年递增,但技术人员总量逐年减少。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其绝对水平相对减少。这说明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整体从业人员在减少,技术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也相应减少,但整个队伍的高水平人才相对增加了,技术人员占比高达70%以上,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高达80%,反映了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是雄厚的。

1.3 行业专利申请情况

一个行业拥有的专利情况更能反映这个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3]。根据国家专利局数据,截至2019年2月,地勘单位申请的有效专利数1 917项。如图1所示,地勘行业年度申请有效专利数量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了创新高峰,申请有效专利年度增长率高达104.07%。按照区域划分,中部地区有效专利为318项,西部地区458项,东部地区1 141项。东部地区有效专利最多,超过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效专利之和,说明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实力最强,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创新和产权意识。

表2 2016~2018年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单位技术人员情况一览表Table 2 Technical personnel of non-oil and gas geologicalexploration unit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18

图1 2003~2019年2月地勘行业申请有效专利数量Fig.1 The number of valid patents applied for in geologicalexploration industry from 2003 to February 2019(资料来源:国家专利局)

据统计,2003~2019年2月,共计76家单位有效专利数量超过或等于10项,其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238项专利数高居第一位,高出排名第二位的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99项(图2)。从专利申请单位的性质分析,专利申请单位主要可以分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基层国有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三类,也包括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前十大专利申请人中占了五位,且申请专利最多的是其下属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系统,是一套可用于专利文献的高效检索工具[4]。通过对地勘单位专利申请分类统计,发现结果发现G01、E21、EO2、G06、B65为申请量居前五位的IPC分类号。根据注释进行技术领域归纳,发现地勘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测绘和实验测试技术、矿石开采和掘进技术、水文地质工程及治理技术、物探或化探推算技术、实物地质资料存储和运输技术。且从中可以看出,G01类专利申请明显多于其他类别的申请,说明测绘和实验测试技术是地勘活动中创新与研究最多的领域。地质勘查行业非常重视矿石开采和掘进技术的研发,其专利申请数高出E02代表的水文地质工程及治理技术211项。

图2 2003~2019年2月前十大专利申请单位排名Fig.2 The top 10 patent applicants from 2003 to February 2019

表3 我国地勘行业专利IPC分类号的注释和技术领域分类Table 3 The annotation of I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nd technical field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patent in China

1.4 行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为激活地质勘查行业市场,激发地质勘查单位创新活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199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开始地质勘查行业分类改革。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自身特点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经营类。据不完全统计,公益类单位比例为87%,其中,公益一类单位占29%、公益二类单位占58%、生产经营类为13%,自此地勘行业分类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此次改革涉及到地勘单位的单位性质、工作领域、人事社保等,这些方面都关系着地勘行业科技创新的建设。公益一类地勘单位全面承担公益类地质工作,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盈利较低的基础研究。经营类地勘单位进入市场竞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投入周期较短的技术创新。

二是地质勘查资质的取消。 2017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将地质勘查资质正式取消审批。自此实行了18年的地质勘查资质审批正式落幕,这是地质勘查行业的重大制度创新。地勘单位将面临不再需要地质勘查资质的市场环境,减少了地质勘查市场的进入壁垒。地质勘查市场是区域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以地质勘查资质为代表的进入壁垒的取消将打破区域间的垄断力量,提升地勘市场的竞争性。

2 我国地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投入、人才、专利、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为全面了解地质勘查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18份,回收率为72.67%,发放对象包括省级自然资源厅、行业地勘局、省级地勘局和知名地勘单位等120家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据统计,58.6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地勘行业当前科技创新水平一般,处于全国科学服务业中等水平。从问卷调查中汇总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短缺、人才缺少、装备陈旧、平台不完善、思维局限等。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Table 4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capacity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industry in China

2.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对基础研究缺乏重视

2012年国有地勘单位开始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导致财政资金大量退出地质勘查领域。近年来地勘单位项目收入明显减少,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从2016年的247.29亿元降至2018年的173.72亿元,同比减少42.35%。财政资金一直以来都是地勘行业经费主要来源,也是地勘单位投入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主要渠道[2]。随着财政资金在地质勘查领域的退出,商业性勘查投入并未有力补充,导致很多地勘单位收入不足,自身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不足,包括科技人才的奖励、新设备的购入和实验室的投资等。以地质勘查业所属的专业技术服务业为例,R&D项目数从2016年的8 291项下降至2018年的7 824项。地质勘查行业的基础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而且基础研究的特殊性需要科技投入的长期性以及集中性,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5]。但我国地勘行业存在对基础研究重视不足的问题。根据调查,大部分地勘单位由于收入受限,领导注重短期效益等因素,对基础研究重视不足,投入过少。

2.2 科技领军人才稀少,缺乏主动创新思维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只有创新的欲望,但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人员,也无法实现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地勘产业转型升级和队伍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短缺。近五年,自然资源领域培养高端人才仅108人,地质勘查领域更为稀少。由于地勘行业是艰苦行业,再加上受目前勘查投入大幅下降及体制机制因素影响,地勘单位提供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难以吸引高级勘查技术与管理人才,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活动。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缺少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技术人才,缺少行业领军人才,在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较少,整体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专业范围狭窄,多元化知识层次不足[6]。技术创新方式比较单一,外部引进技术较多,自我开发的科技成果较少,且不能做好在消化基础上的改进和再创新。这就使得传统地勘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创新带和提升动作用不明显。 同时,地勘行业还存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更新、权益保护等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

2.3 行业特点局限,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

当前地质勘查业市场需求萎缩,再加上传统地勘行业不被重视,与其他先进科技行业关联不大,同时政府对地质行业发展的政策不明,导致地勘行业趋于边缘化。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质工作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地质勘查行业新兴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仍有不足,传统地勘行业发展道路变窄,地勘行业科技创新与现时代需求发展结合不紧密,使得传统地勘行业社会作用不断弱化,导致地勘行业科技发展方向不明确。地质勘查行业存在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地勘单位的大量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地勘成果产业化、集群化程度较低[7]。受限于地质工作的基础需求较高,基础性地勘项目投入仍较多,但项目成果商业化、市场化比例较低,服务的范围也不够广泛,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勘行业传统观念禁锢,部分地质资料保密性的需要,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以及科技成果宣传力度不足,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

2.4 科技创新平台缺失,与外界交流不频繁

地质勘查行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没有先进的科技实验平台无法满足目前行业发展,生产、教学、科研缺乏有机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用于资源共享,包括基础资料、理论实践、实验测试等。由于整个行业缺少整体发展规划,对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工作谋划不足,导致资金、基地、人才等科技创新必需的资源和平台缺失。而部分前沿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转化应用时间长,需要地勘单位和科研单位进行频繁的交流,由于科技创新平台的缺少,资料未能及时共享,地勘单位之间形成了信息孤岛。地勘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是抱团生存,在地勘行业小范围内交流活动,较少与外界交流。 地勘行业工作业务范围存在各专业之间、工作业务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渗透融合不强的问题。

3 提升地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提高R&D的经费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地质勘查行业应重视基础研究的作用,逐步加大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备建设,要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环境,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投入,例如对地质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等。2018年10月,《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认知自然资源,夯实科学基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较高,绿色勘查已经成为地质找矿的主要方向,因此当前建设新矿山的难度日益加大,对地质科学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才能实现地质勘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8]。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地质勘查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地质勘查行业并建立风险资本市场。政府主动引导风险投资方向,主动在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性地勘项目,激发社会风险投资者的激情,鼓励地勘单位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9];开放部分地质勘查技术领域,允许部分国外风险投资者进入国内地勘技术创新市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一个有利于地勘单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3.2 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

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的关键要素。当前地勘行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才是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质科学的专业性决定了它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较大。地勘单位不缺乏基层管理和基础技术人员,对应的缺少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应一方面进行人才的自主培养,通过鼓励自学自我完善学历教育等方式,同时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要不断优化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选拔、储备、培育机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比如高薪、高福利政策,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分享创新成果等。当前“大地质”概念深入人心,地勘行业不应“短视”,不应按项目需求进行人才投入,将技术人员全部投入新兴地质工作领域,从而丢弃了传统地质工作[10]。地勘单位应设立科研长期规划,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固定人才长期稳定在一定方向或领域开展研究,专注于专一领域的领军人才培养。

3.3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装备设备更新速度

地勘单位要设法留住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体制和制度,将技术人才的创新成果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相挂钩,建立起切实有效有利于创新的人事、报酬等激励机制。将“引进来”与“留下来”相结合,制定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创新激励等相关管理制度,对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考核,定期结合实际修订相关不合实际的条款,提高相关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地勘单位应积极对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定期进行装备折旧,提高装备设备的高科技含量。重视重要设备的引进、消化、集成和创新研发攻关,提高设备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消化吸收,及时委派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设备仪器的学习操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同时在对高科技设备的研究之上,开展重大设备的二次研发。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开展设备仪器、实验室共享活动,全面使用各种途径提高单位高科技设备配备水平,加快设备仪器的更新速度。

3.4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信息资料共享建设

地勘行业应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与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应包括行业协会、重点实验室、各类工作站、交流技术中心等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科研创新平台应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围绕矿产勘查、开采施工、选矿加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等内容开展超前性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项攻关,引进资金,设立课题,推进研究工作,转化研究成果。国有地勘单位受传统观念与保密性要求,大量地质资料被密封保存,地质资料利用率较低。地勘单位应发挥资料优势,对积累的地质资料进行二次

开发和综合集成。特别是重点区域的第一手地、物、化、遥资料进行清查盘点和档案分类化、平台信息化、数字数据化,对地质调查中形成的有用资料,进行二次信息提取和区域信息集成与综合研究,建立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综合地质信息研究与共享,为各地勘单位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资料支撑。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勘查单位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