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撤不同长度导丝对PICC置管异位率的影响

2020-09-11 07:31何惠琴张素丽储文雅董丽萍程瑜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导丝尖端锁骨

何惠琴 张素丽 储文雅 董丽萍 程瑜英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的置管术。随着静脉治疗护理的发展,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因其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置管异位是PICC置管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Schweickert 等[1]发现PICC的置管异位率可高达10%~60%不等。PICC置管时,当管路行径头臂静脉时,后撤导丝可以显著降低临床PICC置管的异位率[2]。然而,现有研究对后撤导丝最佳长度报道甚少,我院血液内科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采用无需患者转头配合的前提下,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送管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对导管异位率发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择2017年4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上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70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无PICC置管禁忌症。(3)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置管同意书。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置管侧有明显颈部、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按照导丝后撤长度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8例,采用传统送管方法。观察组592例,按导丝后撤长度分为6组:观察1组86例(后撤2 cm)、观察2组79例(后撤3 cm)、观察3组112例(后撤4 cm)、观察4组109例(后撤5 cm)、观察5组97例(后撤6 cm)、观察6组109例(后撤7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患者准备 穿刺前,静脉治疗护士核对置管医嘱,对患者和家属进行PICC置管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口头讲解、书面和播放多媒体视频等宣教措施,使患者进一步了解PICC置管目的和日常维护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置管前的紧张、焦虑情绪。

1.2.2物品准备 科室设有PICC置管室,配备视锐5血管超声仪一台,视频音乐播放器一台,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播放宣教视频和熟悉、舒缓的轻音乐;置管室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材料均选择巴德公司塞丁格穿刺针套件和三向瓣膜PICC导管,型号为4Fr。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3操作 静脉治疗护士做好自身准备,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根据患者病情和局部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由护士长和2名经过专门培训且具有PICC置管资质,已独立置管3年以上的静脉治疗小组护士进行轮流置管,每次由2名护士配合操作,严格按照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流程操作。

1.2.4测量 患者均采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返折至第3肋间隙的长度,两者相加为预置入导管的长度,并测量PICC穿刺点(肘上2 cm)至同侧锁骨中点的长度,为对照组转头和观察组后撤导丝的位置。

1.2.5送管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当导管送至近同侧锁骨中点时,指导并帮助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贴近肩部以防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操作者继续匀速送入导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置管前需剪下无菌包内纸尺末端10 cm备用;患者取平卧位,在导管送至近同侧锁骨中点时,暂停送管,测量后撤导丝(按分组后撤2 cm、3 cm、4 cm、5 cm、6 cm、7 cm)并用白色卡扣固定长度,再继续匀速送管直至预测长度。

1.3判断标准 (1)B超初步判断有无异位至颈内静脉: 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利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有无强光点,或在推注生理盐水时是否有冲击水花样改变。(2)X线判断是金标准[3]:依据胸部 X 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PICC导管尖端放置于心影右上缘或气管隆突下约4 cm水平,此位置处于邻近右心房的上腔静脉为理想定位。(3)PICC导管异位:胸部X线提示导管尖端未入上腔静脉。

1.4资料收集及观察指标 置管前由护士根据电子病历和询问采集基础资料,穿刺成功后送管到预测长度,护士用超声仪检查有无导管异位在颈内静脉,700例置管患者中,发现有41例颈内静脉异位,即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导管,再到放射科行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束后置管护士做好置管过程、后撤长度及导管尖端位置记录。最后统计分析各组置管异位率。

2 结果

各组导管异位率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导管异位率比较

3 讨论

3.1患者的有效配合是避免PICC置管异位的关键 PICC导管内导丝为金属材质,变形性小,颈内静脉直径大且较为平直,使导管容易进入颈内静脉发生异位;在临床护理操作中,由于患者昏迷、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原因限制,无法通过患者转头配合,达到颈内静脉的有效阻断而易发生导管异位[4]。胡倩等[5]认为,在导管即将送入锁骨下静脉中段(导管送入的长度15~20 cm) 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可减少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无需转头配合,当导管送至锁骨中点(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时,后撤导丝,可以使导管前端失去导丝支撑变得相对柔软,即可随着静脉血液向心回流前行,从而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降低导管的异位率。

3.2导丝后撤3~6 cm可以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本研究发现,在观察1组的置管患者中,导管异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导管前端后撤导丝过少,导管随静脉血液回流的顺应性下降,故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置管异位率;而在观察6组的置管患者中,PICC导管前端2 cm本身没有导丝,加之后撤7 cm导丝,使PICC导管头端有9 cm无导丝支撑,导致导管硬度不够,容易出现PICC导管送管困难和迂回反折,导管异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撤3~6 cm(观察2~6组)为最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后撤导丝3~6 cm可以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重复送管,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对减少机械性静脉炎、血行感染、静脉血栓风险等并发症产生积极意义,且实际操作过程简便、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导丝尖端锁骨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Finding Another Earth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解剖结构及pilot200指引导丝在knuckle技术中的运用体会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